網路公共外交
㈠ 請教一下 內容產業 的概念以及如何發展內容產業謝謝!
歐盟的「Info2000計劃」中對內容產業的定義是:那些製造、開發、包裝和銷售信息產品及其服務的企業,其中包括在各種媒介上的印刷品(報紙、書籍、雜志等);電子出版物(聯機資料庫、音像製品服務,以傳真及光碟為基礎的服務以及電子游戲等);音像傳播(電視、錄像、廣播和影院),還有一些定義把部分軟體業(包括課程軟體)也放進去了。
以日本為例說明如何發展:
一、政府制定內容產業振興政策
日本在二戰之後確立了文化「內容不幹預原則」,走上文化國家的道路。1995年確立了日本在21世紀的文化立國方略。2001年全力打造知識產權立國戰略,明確提出10年內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識產權國。2003年日本政府組建了由總理大臣掛帥的「知識財產戰略本部」,下設「內容產業專業調查會」。
2004年,日本知識財產戰略本部內容專門調查會,發表內容政策重要報告《內容產業振興政策——軟實力時代的國家戰略》,將振興內容產業作為國家戰略重要支柱,將內容產業定位於重要支柱產業。《內容產業振興政策》針對內容業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十項改革措施:1.支援業界現代化、合理化;2.資金籌集手段多樣化;3.對內容製作採取稅收上的優惠條件;4.加強人才培養;5.支援新技術開發研究;6.發掘、表彰人才;7.完善教育機制;8.拓展海外市場、強化盜版對策;9.完善寬頻等基礎設施建設;10.強化具有地域魅力的內容的保護與對
外傳播。
2009年6月24日,日本內閣官房知識產權戰略推進事務局宣布了「知識產權戰略方案2009」。該計劃詳細說明了5項優先政策,內容如下:
1、加大戰略實施力度,提高創新能力;
2、強化全球化知識產權戰略;
3、促進軟實力產業增長;
4、確保知識產權的穩定性,並保持對知識產權的預見能力;
5、建立針對用戶需求的知識產權系統。
上述第3條中的「軟實力產業」包括漫畫、電影、戲劇、音樂、游戲軟體和其他內容產業,以及和日本原創品牌相關的產業,如食品、時裝和設計等。
第3條優先政策源自知識產權戰略推進事務局內容和日本品牌戰略專家研究委員會在2009年4月6日發布的《日本品牌戰略:將軟實力產業轉化為增長動力》。該報告提出,日本漫畫、動畫、時裝等深植於日本文化土壤,盡管在海外被高度認同,可本國人民對其潛力和魅力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因此為了重新確認日本的軟實力價值,必須將「轉化軟實力為拓展海內外市場的驅動力」作為國家戰略。
二、建立和完善內容產業法律法規
為促進內容產業發展,日本不僅在政策上予以鼓勵,而且還積極立法,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和有效的法律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律是1970年頒布的《著作權法》。該法經過20多次修改,於2001年更名為《著作權管理法》並實施。與內容產業有關的法律還有《著作權管理法實施令》和《著作權管理法實施細則》、《知識產權基本法》等,這些法律對內容作品相關的知識產權的保護做出了具體規定。2001年制定和頒布的《文化藝術振興基本法》是日本政府的一項重要法律,該法共3章35條,它確立了振興文化藝術的基本理念,明確了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權責利,具體規定了與振興文化藝術有關的基本政策。
2004年6月,日本國會通過了《內容促進法》(全稱是「關於促進創造、保護和活用內容的法律」)作為振興內容產業的根本政策依據。《內容促進法》(以下簡稱「促進法」)第二章提出了關於內容製品的創造、保護和活用的一般性政策措施:(1)內容作品作為創意作品,其發展是以大批的優秀人才和高技術為基礎的。因此,促進內容的創造和產業發展必須以人才培養和促進新技術開發為先導。「促進法」明確提出了相關尖端技術的開發和人才培養等問題。(2)「促進法」鑒於創意作品的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和互聯網等傳播媒體的多樣性對知識產權保護帶來的沖擊,提出了「必須謀求有效保護內容作品相關的知識產權,採取對內容作品的適當使用和調整權利內容等措施」。(3)促進內容作品的順利流通和適當保存。內容作品的流通越來越多地依賴於互聯網等信息網路,其技術和法律等社會條件完全不同於其他的流通方式。因此,「促進法」規定政府有義務在相關方面完善內容產品的流通基礎,如促進互聯網認證技術、保護性技術手段等的開發和使用等,建立資料庫保護知識產權所有者的權利。
「促進法」的第三章概要地闡述了振興內容產業的政策措施:(1)內容產業的發展同其他產業一樣,也存在著發展資金的籌措問題。所以,振興內容產業具體對策的首要問題就是建立內容產業的融資體制。「促進法」規定,國家必須採取多種對策,保證內容製作者能夠多渠道地籌措施到資金,以保證業者的資金供給。(2)要建立防止侵害內容作品和知識產權的體制及採取必要的措施。(3)通過擴大對外宣傳,促進內容作品的海外出口,增進國外對日本文化的理解和促進交易。(4)建立公正、平等的交易關系,確定保護製作者、承包者的利益和委託、代理之間、大企業和展銷企業之間的公平交易。可操作性強是日本內容產業法律法規的特點,這些法律從各個方面為內容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法律保障。
三、文化和市場深入結合推動內容產業發展
在日本,企業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主體,不僅大型文化活動要靠企業的參與和贊助,更重要的是,日本擁有一支成熟的知名文化企業隊伍。比如,演出界有四季劇團、寶歌劇團,電影界有松竹公司、東映公司、東寶公司、角川公司,動畫界有東映動畫、吉卜力工作室,出版界有大日本印刷公司、凸版印刷公司,票務界有琵雅公司,廣告界有電通公司。此外,日本還擁有一批綜合性的文化公司,如吉本興業公司、藝神公司等。這些企業都有各自的發展規劃、獨立的市場及營銷體系,特別是強烈的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它們通過市場化運作謀求發展,從而推動日本文化產業發展。
凡是可以市場化的文化,都應通過市場運作方式來發展,這是日本促進內容產業發展的重要經驗。日本的文化產業不是由政府「包辦」的,文化產業項目都進入市場操作。即使是個性化、小眾化的文化活動,日本也依靠市場化運作。圍繞同一題材開發不同的內容產品是文化和市場深入結合的一個典型。一部小說出版後,改編成電影,同時發行電影音樂專輯,這是日本文化的一種綜合經營模式,也是內容產業中較為成功的做法,由此可產生綜合經濟
效益。2001年,我國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推出時,採用的就是這種模式。這部影片在東京岩波電影廳上映,近40萬人次觀看了影片。在影片上映前,同名小說先由日本出版社出版發行,已先後再版8次,共銷售7.6萬多冊。這部電影的營業額達到3億多日元,小說銷售額為1.2億日元。
四、興辦日本國際內容節
經過經濟產業省和各相關民間社團的積極努力,自2007年起,多項重要文化主題節展被整合成為日本國際文化產品展(JAPAN INTERNATIONAL CONTENTS FESTIVAL,簡稱CoFesta)。這是一個以介紹日本游戲、動畫、漫畫、卡通商品、廣播電視、音樂、電影、出版等文化產品為主的貿易展銷系列活動,被認為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綜合型文化產品展之一。迄今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
該活動結合了各種相互影響的日本影視娛樂文化,並與負責傳播的媒體業合作以創造出新的可能性,同時廣泛地向海外宣傳,讓世界各地的相關工作者能夠同時接觸到多種日本影視娛樂產品,還提供一個全新的機會和場所,使以亞洲為中心的全球影視娛樂以及相關工作者得以互相交流切磋,促進國際共同製作以及國際事業交流。
五、創設機構,藉助代言,加強海外推廣
日本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由文化外交帶動的公共外交、軟實力的重要性等不斷受到重視,日本的動畫、漫畫、游戲等流行文化也作為日本軟實力與公共外交的一部分在國際上受到關注。
2002年8月,日本經產省與文部省聯手促成建立了民間的「內容產品海外流通促進機構」,並撥專款支持該機構在海外市場開展文化貿易與維權活動。該機構由17個社會團體和19家企業組成,主要目的是促進日本內容產品的出口,管理海外市場的反盜版活動,代表日本內容產業界參加國際知識產權保護論壇,參加海外市場的訴訟關聯活動。
日本2004年公布的《內容產業振興政策——軟實力時代的國家戰略》提出,內容作為軟實力的重要源泉,能夠從公共外交層面為提升國家形象、國際關系做出貢獻。
為了擴大對東南亞地區的文化影響,日本耗時兩年在新加坡建立了日本創意中心於2009年亞太經合會議期間,由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和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聯合主持了開幕式,從此,該中心正式肩負起日本在亞洲及東南亞推廣其軟文化和創意產業的重要使命。
「面對未來」是日本外交政策的主旋律,利用日本動漫在全球的深遠影響,日本外務省於2009年先後將kitty貓、機器貓等卡通形象命名為「觀光大使」和「動漫大使」,將三個十八九歲的少女命名為「可愛大使」。日本外交發言人指出,「可愛大使」是動漫迷們最欣賞的日本形象,選她們為親善大使可擴大日本的文化號召力,代表日本年輕一代與外國建立新橋梁。
基於數字化進程引發的內容市場變化、海外對日本流行文化消費需求的增加等動向,日本內容業界近年來將產業發展的前景寄希望於數字化進程中新市場領域尤其是國際市場的開拓。2006年12月,日本經濟產業省召開「內容全球戰略研究會」,構築「內容全球化戰略」,旨在強化內容產業國際競爭力,實現內容產業的全球化。2007年,日本政府明確提出將內容產業海外展開戰略作為內容政策重要支柱。
六、中介組織發達,作用明顯
日本文化行業協會很多,幾乎每個行當都有自律性的組織或機構。這些行業協會都是社團法人,負責制定行業規則,進行行業統計,積極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經常有計劃、有步驟地展開一些活動。
日本文化行業協會的作用十分突出,一是承擔文化產品的審查和收取著作權的使用費等職能,被看作是政府職能的延伸,促進了行業的有序發展;二是政府的產業政策很多方面通過協會來執行和完成,行業協會在促進內容產業發展進程中非常活躍。日本的文化企業很看重行業協會,不僅積極參加,而且遵守行規。
日本文化產品的審查,通常不是由政府直接負責,而是由行業協會把關。比如,影協下設的電影倫理管理委員會負責電影審查,該委員會由5位管理委員及電影業各領域的8位審查員組成,每年約審查500部開發公司每開發出新產品必須送審,否則將會受到協會的懲處。
日本動畫協會成立於2002年,是一個以動畫產業整體的持續性發展為目標的組織。協會目前主要致力於動畫製作新技術的開發、市場信息的收集、各種附加價值的創造、著作權維護的研究與實踐、人才的培養,以及各團體間的協調、與動畫相關的各類合作研究等,在將日本的動畫文化介紹給海外、推進技術層面的合作等國際交流方面也有著引人注目的成績。(
㈡ 公共外交的介紹
公共外交是指一國政府通過文化交流、信息項目等形式,了解、獲悉情況內和影響國外公眾容,以提高本國國家形象和國際影響力,進而增進本國國家利益的外交方式。在傳統的認識中,公共外交被簡單地等同為宣傳和政策的創可貼,集中化的大眾傳媒是主要手段。非政府組織及其網路的興起標志著「新公共外交」的崛起。新公共外交強調雙向對話,將公眾視為意義的共同創造者與信息的共同傳遞者,是「巧實力」武庫中的重要工具。
㈢ 網路外交的內涵界定
信息技術:基於抄信息技術維度的界定。認為網路外交是通過信息傳播技術和互聯網平台處理外交事務和國際關系的活動,主要研究這些新載體、新方法、新途徑對當代外交實踐的影響,可列入電子政治治理的一個分支領域,也可稱之為「電子外交」或「數碼外交」。
外交意義:基於外交意義維度的界定。認為網路外交是源自信息傳播技術在外交領域中的拓展而產生的信息發布、身份代表、交流溝通以及外交執行虛擬化和公共化的新外交形態。 社會交流的公共化。網路外交的目的是發展公共外交,其致力於實現國家利益和執行外交政策的使命決定了網路外交的目的是提供立體的真實信息和有關外交活動的真實情況,通過社會和民間的途徑擺事實、講道理,以贏得廣大網民的支持,體現出網路外交社會化和公開化的核心價值,從而實現國家的外交目的。
㈣ 周慶安的主要著作與論文
《網路記者》(三峽出版社,2000,合著);
《軟力量與全球傳播》(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合著);
Public Diplomacy of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World Culture Forum,Anman,Jordan,Dec 2005
Beyond the Visible Borders: The Academic Perspective of China』s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and Mass Communication,2010年6月,法國巴黎第三屆中國當代政治研究論壇「Non-traditional threats and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Who are they and who are we:US Image in Chinese culture,2010年7月,美國伍德羅·威爾遜中心,基辛格中美關系研究所研討會The U.S. and China: Mutual Public Perceptions
b) 《西方媒體314報道中的內容選擇與意識形態分析》,《新聞與傳播研究》2008年第三期
c) 《新中國成立初期新聞發布制度的歷史考察》,《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年第四期
d) 《試論奧運會與國際傳媒的負面議題選擇》,《新聞戰線》2008.7
e) 《美國地方政府部門在危機傳播中的作用》,《中國記者》,2009年3月號
f) 《社會變革時期新聞評論的角色與作用》,《新聞與寫作》2009.10
g) 《新聞評論與大規模危機中的輿論導向——以汶川地震為例》,《新聞與寫作》2008.7
h) 《奧運會與中國公共外交》,《新聞與寫作》2008.9
i) 《新聞人是另一支抗震救災先遣隊》,《新聞與寫作》2008.6
j) 《中外時評的差異化——以法制評論為例》,《法治新聞與傳播》,2009年第二期
k) 《大規模公共危機中的國家形象塑造》,《對外傳播》2008.7
l) 《奧運會後國際輿論環境的變與不變》,《對外傳播》2008.10
m) 《國家形象、媒體與在反恐斗爭中的作用》,《對外傳播》2009.9
n) 《政治傳播年代的輿論安全和知情民主》,《對外大傳播》2005.3;
o) 《試論群體性事件中的網路媒體議程設置功能》,《網路傳播》2009.8
p) 《2000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對華報道透視》,《國際新聞界》2001年第3期;
q) 《符號、代碼與框架——美國媒體對十六大報道透視》,《國際新聞界》2003年第2期;
r) 《國際媒體對於奧運會主要主辦城市的報道分析報告》,《全球傳播學刊》2008.10
s) 《全球反恐政策背景下的美國對中東公共外交初探》,《全球傳媒研究》2005年第1期;
t) 《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新命題》,《瞭望》雜志2008年第15期
u) 《中國公共外交的模式變革》,《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8月
v) 《試論公共外交的四種理論維度》,2009年清華大學軟實力與政府傳播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w) 《網路傳播互動研究淺探》,第三屆亞太地區媒體與科技和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11月;
x)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21st Century,World Culture Forum,Anman,Jordan,Dec 2005等
㈤ 如何提升非政府組織參與中國氣候公共外交的能力
隨著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外交中日益受到重視,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外交中有三種身份:作為工具、對象或主體。三種身份的非政府組織正從外交舞台的邊緣走向中央,影響主權國家的外交議程,構建主權國家的國際形象,使主權國家的外交面臨著從未有過的挑戰。
隨著外交全球化、社會化、民主化、網路化趨勢的發展,非政府組織在外交,特別是公共外交中的重要性日漸突出。非政府組織既是公共外交的工具、對象,也是公共外交的主體,非政府組織正以不同的身份影響著各國外交。
作為「公共外交工具」的非政府組織
維基網路對公共外交的解釋是,簡單地說,公共
外交就是一種「由政府通過公共傳播媒介或通過一系列廣泛的非政府實體,如政黨、企業、行業協會、工會、教育機構、宗教組織、種族團體以及有影響力的個人,
來影響其他國家政府的政治和行動目的」國際關系行為,在這里,非政府組織具有工具性質,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外交中「工具」身份的形成與以下三個因素密切相
關。
首先是外交研究者們對公共外交的認識和界定。外
交研究者們認為從傳統上來看,公共外交是主權國家的行為,而不是非國家行為體的行為,大多數公共外交研究也更側重於考察主權國家對公共外交的使用,而不是
非國家行為體,如米歇爾•朗認為公共外交,或對外公共事務,無論你把它稱為什麼,就是因為它是由國家實施的,對它的各種反應也是基於它是由國家實施的事
實,非國家行為體的行為不可能被看作是從事公共外交,除非它們是代表國家利益。趙可金也指出,公共外交是「一個國家的政府同另一個國家的公眾所進行的直接
交流和溝通的活動。在公共外交過程中,政府可以出現在前台,也可以隱身幕後,但整個公共外交的策劃、組織、協調必須由政府負責,是否由政府出面或是否受到
政府的授權或者委託,是公共外交與國際民間交流的根本區別」。不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的主流觀點都認為公共外交只可能是國家的一種追求,政府在公共外交過程中
起著策劃、組織、協調、授權、委託、資助等領導作用,非政府組織可以參與到公共外交活動中,但主要是傳輸政府的意圖、政策或實施政府戰略部署,完成國家對
外交往任務,推動國家利益有效實現,如同公共外交中的廣播、電視、電影、報紙、雜志等傳播媒介,是政府推行公共外交的工具。
其次是外交決策者們對非政府組織工具價值的重視。作
為公共外交工具的非政府組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冷戰初期,當時美國建立國家自由歐洲委員會,推動自由主義思想觀念在共產主義世界擴散,非政府組織成為美國及
其盟國在歐洲爭取價值觀認同的有效武器。此後,西方國家用「和平演變」戰略影響社會主義國家,以非政府組織為主的公共外交成為西方國家對外政策和國家安全
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這種戰略的順利實施立下汗馬功勞。歷經冷戰,在冷戰後的幾十年中,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外交中的工具作用時而被詬病,時而被贊揚,但沒
有國家再忽視它,非政府組織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被不同的國家用來實現不同的外交目標。如日本藉助非政府組織改善國家的歷史形象;加拿大藉助非政府組織緩
解國際輿論對其增加可獵殺的海豹配額的強烈譴責;澳大利亞以非政府組織為合作夥伴,促進與太平洋、非洲、中東、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60多個國家和社區友
好關系。此外,英國、法國、荷蘭、德國、瑞典等國家也非常重視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外交中的功能,非政府組織在推動這些國家的對外發展援助、文化交流和教育活
動,促進國家間的經濟文化社會合作,提升國家外交正當性和增強國家對外傳播效果方面都功不可沒。
最後是非政府組織對自身工具身份的認知和肯定。扎
特平利那對活躍在美國公共外交中的非政府組織進行了實證研究,大量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表明,盡管不是全部,但美國有很多非政府組織對國家的價值觀念和外政
策都有非常高的認同度,有強烈的願望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國家價值觀念,為國家外交服務。冷戰時期每屆美國政府都鼓勵非政府組織參與美國的公共外交事務,非政
府組織也把自己看作是一支可以用來更有效地在世界各地促進美國式民主的重要力量,參與公共外交的非政府組織包括學校、醫院、環保組織、慈善組織、宗教組
織、人權組織、社會服務組織、藝術博物館、研究機構、思想庫、基金會、商會,長期或明或暗地承擔著美國外交任務,政府為這些非政府組織提供資金支持,這些
非政府組織則在對外援助活動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體現和貫徹國家價值觀念,擴大國家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
為什麼非政府組織的工具價值歷經冷戰及冷戰後幾十年長盛不衰呢?吉爾布認為政府之所以選擇這種方法,是因為政府相信這要比由政府直接發起的公共外交更有效,它有助於隱藏政府的真實意圖和資金來源,加強在目標國推動運動的合法性。李慶四認為,非政府組織在國際社會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其
一,它是小政府大社會的傳統文化理念的體現,象徵著「社會實現自治、減少政府施政成本、人民當家作主的實踐機會」;其二,它象徵著「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
分立,廓清了權利與權力的界限」,體現了國家權力的相互制衡;其三,它常常扮演著溝通政府與社會的橋梁,承擔著「社會良心」的責任,「有責任心的市民社會
是政府提高執政能力的夥伴」。就此而言,非政府組織是主權國家公共外交中「政治正確性的必要成分」,非政府組織從公民社會贏得合法性、責任和資源,其聲音
和行動最容易得到國際公眾認可。
㈥ 如何看當前中國的公共外交
當前,我國公共外交的總體現狀是:公共外交開展得有聲有色,影響逐步擴大,但資源整合程度較低,缺乏戰略規劃和統籌協調(沒有公共外交戰略與協調機制,公共外交還沒有完全嵌入政策決策過程並貫穿始終,這和中國對外戰略思維中對硬、軟實力不均衡的傳統也有一定關系)。公共外交體制較散亂,缺乏整體協調配合,制度化安排不完善。公共外交模式略顯保守,官方色彩過於濃厚,社會組織作用缺失。公共外交中,民間角色越位,而政府又不完全到位。公共外交的意識與能力不足,跨文化溝通能力有待提高。關於公共外交的理論研究熱烈,但理論構建和創新滯後於實踐。
從歷史起點看,公共外交在我國還是一個新概念,公共外交工作尚處在起步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一直不斷地在進行公共外交(周恩來總理倡導的人民外交就含有諸多公共外交的內容)的嘗試,但從外交學角度看,截至目前,無論是外交界還是學術界,都還沒有關於公共外交思想體系的系統表述,有關專著罕見。從推動構建中國特色公共外交理論體系看,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民間智庫「察哈爾學會」(2009年10月)、北京外國語大學公共外交研究中心(2010年)、清華大學中國戰略與公共外交中心(2011年)、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2013年5月)等機構相繼成立,在這方面努力探索,值得肯定。
我國的公共外交屬於典型的防禦性公共外交(有研究者稱之為「被動式」公共外交),其主要目的是消除海外民眾對中國的錯誤認知,塑造海外形象,打造海外發展環境。我們基本上是對形象危機被動作出反應,主動引導和設置議程的能力不強,話語權缺失。決策層決定提升公共外交地位的直接動因在於,我國的發展面臨重大機遇,但也面對國際環境特別是輿論環境的嚴峻挑戰,中國的海外形象並沒有隨著國力提升而發生重大積極深刻的變化。因此,公共外交的第一個目標是,消除國外民眾和輿論對中國的誤解。第二個目標是預防性形象構建,通過培植中國形象來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向世界傳遞「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哲學理念及「和諧中國」、「和諧世界」的價值觀。
在國家層面抓緊研究頂層設計,考慮出台近期、中期和遠期的公共外交戰略,這包括但不限於國際傳播戰略、文化教育交流戰略、公共外交執行落實方案等。在總體設計中,搭建應有的平台,提供合適的理念、機制、人力智力財力支撐。借鑒吸收各國公共外交好的經驗做法,結合我國國情和發展戰略,研究釐清我們搞公共外交的價值取向、目標方位和實現路徑,深入研究比較各種公共外交理論。
整合體制,對公共外交做出制度性安排。目前公共外交各方都在搞,外交系統在做,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一些地方政協在做,文化教育等部門都在做。具體來說,和公共外交有關的部門有:在國際傳播方面,中央主要平面電子電視網路媒體,特別是國際廣播電台和中國外文局;在文化領域,文化部外聯局主管對外文化交流;在語言教育領域,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在推廣。此外,人大、中聯部、共青團、友協等多家單位都提出和從事公共外交活動。雖然有一個涵蓋14個部門的公共外交部際協調機制存在,但沒有哪個部門有足夠的權威和能力把這項工作統起來。現實的局面是:各部門基本上按照主管條塊運作,各說各的,各干各的,各顯神通。盡管中間有不少交叉和重疊,也有某些協作與溝通,但缺乏權威機構和有效機制統籌規劃,協調指導,沒有形成清晰戰略和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大格局。因此,國家應加大資源整合與投入,強化機制建設,加強統籌協調力度,推進做實相關公共外交平台。最佳的選擇方案是,成立國家層面有授權、能統籌的公共外交委員會,整合孔子學院等語言教育資源、文化部外聯局等文化項目資源、商務部對外援助資源、外交部公共外交資源和相關媒體資源,切實發揮公共外交機制化作用。
讓社會團體和中介組織在公共外交中扮演應有的角色。和西方國家公共外交運作往往會選擇新聞媒體、非政府組織活動等方式不同的是,我國通常會由國家或政府出面和其他國家舉辦大型文化活動,如文化年、旅遊年等,社會組織、公民團體參與的廣度和深度遠遠不夠,公共外交的支援體系建設不足。今後,要想辦法加強和改進這方面的工作。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成立後,應在外交部指導下,更多地承擔起開展公共外交項目的任務。
加強對國民公共外交意識與能力的培訓。公共外交的主要對象是外國公眾,特別是智庫、專家學者和媒體精英。由於我國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政治話語體系,加上傳播理念和方式上的差異,還有語言上存在的天然隔閡,國際媒體和受眾往往很難聽懂、讀懂中國。在全媒體、自媒體語境下,加強對社會各界公共外交的教育培訓迫在眉睫。公共外交開展成效如何,直接關系國家形象,關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傳播,關系國家利益。一句話,關系中國夢是否能夠全面如期實現。在我國國情中,公共外交對內,更增加了開展工作的難度和復雜性。但做好了,無論是對外交工作,抑或意識形態和維穩工作來說,都是利好。要採取多種手段,綜合運用多種資源,充分教育、引導全社會特別是政府有關部門、中資公司、專家學者、輿論智庫和意見領袖,加強系統培訓,提升公共外交的意識和能力,讓公共外交理念深入傳播到社會各個角落。
把公共外交擺進我國外交戰略中去謀劃。長期以來,我國形成了「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舞台」的外交戰略布局。我們現在外交工作的指導方針仍然還是:堅持韜光養晦,積極有所作為。這個外交方針和戰略布局是有效的、管用的,很好地助推了我國利用戰略機遇期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的良好局面。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面對新的復雜的外部環境,是時候認真考慮如何豐富與完善這個戰略布局、打造「升級版」外交戰略或國際戰略了。筆者以為,至少要把「公共外交是重要補充」這一條擺進去。
充分發揮網路公共外交的陣地作用。網路公共外交是一國政府把過去通過傳統媒體開展的政府外交、政府對外傳播變成通過新媒體的有組織的個人對個人的網路公共外交(其中,有無政府政策指導和資金支持,是判斷是否構成網路公共外交的標志)。相對於提升國際傳播力、開展教育文化交流項目和提供對外援助而言,網路公共外交是投入成本較低、見效較快的一種方式。鑒於我國的國情和公共外交現狀,特別是對公共外交人力、財力及相關資源投入不足等狀況,主管部門應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和企業,本著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審慎原則,制定網路公共外交戰略,並在規范管理基礎上統籌經營好若干個重點網路,重視創新,打造品牌,提高網路公共外交的全民性,爭奪話語權,積極開展中國特色的網路公共外交。
㈦ 我國公共外交地位俞顯重要這一地位樹立根本途徑是什麼
公共外交是指一國政府通過文化交流、信息項目等形式,了解、獲悉情況和影響國外公眾,以提高本國國家形象和國際影響力,進而增進本國國家利益的外交方式。在傳統的認識中,公共外交被簡單地等同為宣傳和政策的創可貼,集中化的大眾傳媒是主要手段。非政府組織及其網路的興起標志著「新公共外交」的崛起。新公共外交強調雙向對話,將公眾視為意義的共同創造者與信息的共同傳遞者,是「巧實力」武庫中的重要工具。
「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組成國家的整體外交。參與公共外交的國家應從各種角度向外國公眾表達本國國情,說明本國政策,解釋外國公眾對本國的不解之處,同時在國際交流中了解對方的有關觀點。開展公共外交的目的是提升本國的形象,改善外國公眾對本國的態度,進而影響外國政府對本國的政策。」可用下圖描述公共外交的范疇及其與政府外交的關系。狹義的或者古典的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是指一國政府與國外民眾的外交形式,它的活動手段包括文化交流項目、國際廣播和互聯網等,其主要表達形式是信息和語言。而在當今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公眾通過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手段能夠更廣泛地參與到公共外交活動中來,或者有更多的公眾行為具有公共外交效果。相比而言,趙啟正提出的中國版的公共外交定義更具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各國對公共外交的定義歷來各有不同,如日本、美國等都有對其不同的定義。目前,美國出現的「新公共外交」的概念與趙啟正中國版的公共外交定義殊途同歸、不謀而合。
㈧ 如何理解公共外交的作用
公共外交是指一國政府通過文化交流、信息項目等形式,了解、獲悉情況和影響版國外公眾,以提高本國國家權形象和國際影響力,進而增進本國國家利益的外交方式。在傳統的認識中,公共外交被簡單地等同為宣傳和政策的創可貼,集中化的大眾傳媒是主要手段。非政府組織及其網路的興起標志著「新公共外交」的崛起。新公共外交強調雙向對話,將公眾視為意義的共同創造者與信息的共同傳遞者,是「巧實力」武庫中的重要工具。
㈨ 《跨文化傳播與公共外交》課程講什麼內容
跨文化傳播與公共外交》為學院傳播學專業的專科第二學歷、專升本跨專業、本回科第二學歷、專答升本、同專業本科第二學歷、高起本的專業選修課。
在全球化和全民外交背景下,各行各業都不同程度需要參與公共外交、實踐跨文化傳播。鑒於此,《跨文化傳播與公共外交》可以作為本科新聞傳播專業的選修課程,特別鼓勵有志在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媒體工作的學生學習本門課程。
鑒於網路學院的學生主要為在職成人,因而在教學內容及形式的選擇上盡可能地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實踐。本課程將系統梳理公共外交與跨文化傳播的主要理論、核心理念、主要實踐模式,幫助學生建立基本框架。同時,教師將通過分析大量實踐案例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公共外交與跨文化傳播的基本理念和實踐模式。本課程還將通過公共外交和跨文化傳播案例分析練習幫助學生加深對公共外交和跨文化傳播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