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膽囊管的結構
A. 膽囊的形態圖
膽囊,復是位於右方肋骨下制肝臟後方的梨形囊袋構造,有濃縮和儲存膽汁之作用。膽囊分底、體、頸、管四部,頸部連膽囊管。膽囊壁由粘膜、肌層和外膜三層組成。
膽囊內面以粘膜覆蓋,有發達的皺襞。
膽囊收縮排空時,皺襞高大而分支;膽囊充盈時,皺臂減少變矮。粘膜上皮為單層柱狀。細胞游離面有許多微絨毛,胞質內線粒體和粗面內質網較發達,頂部胞質內可見少量粘液顆粒。固有層為薄層結締組織,有較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和彈性纖維。皺壁之間的上皮常向固有層內延伸,形成深陷的粘膜竇。類似粘液腺,可分泌粘液。肌層較薄,肌纖維排列不甚規則,有斜行、環行、縱行等。外膜較厚,為疏鬆結締組織,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經等,外膜表面大部覆以漿膜。
B. 膽囊及膽囊管的組織結構有什麼特點
膽囊復粘膜上皮由高柱狀上皮細制胞襯里,粘膜有許多皺襞,皺襞間有粘膜上皮深入至固有膜甚至肌層內,形成許多竇狀的凹陷,稱Aschoff竇,在該處易發生炎症或形成結石;固有層內含豐富的毛細血管;肌層和漿膜層之間有一層較厚的結締組織,內含豐富的淋巴管、小血管和內在神經叢。
C. 膽囊位置及解剖要點
膽囊在右上來腹,肝臟源的下緣,附著在肝臟的膽囊窩里,藉助膽囊管與膽總管相通。它的外型呈梨形,長約7~9厘米,寬約2.2~3.5厘米,其容積為30~50毫升,分為底、體、頸三部。底部游離,體部位於肝臟臟面的膽囊床內,頸部呈囊狀,結石常嵌頓於此。膽囊管長約2~4厘米,直徑約0.3厘米,其內有螺旋式粘膜皺襞,有調節膽汁出入作用。膽囊管及其開口處變異較多,手術時常易損傷此處.
表現(1)臨床症狀嚴重,葯物治療無效,病情繼續惡化,非手術治療不易緩解的病人。
(2)膽囊腫大或逐漸增大,腹部壓痛明顯,腹肌嚴重緊張或膽囊壞疽及穿孔,並發彌漫性腹膜炎者。
(3)急性膽囊炎反復發作,診斷明確,經治療後腹部體征加重,有明顯腹膜刺激征者。
(4)化驗檢查,血中白細胞明顯升高,總數在20×109/L以上者。
(5)黃疸加深,屬總膽管結石梗阻者。
飲食原則因此,膽囊切除後,更應該注意飲食結構的合理搭配,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繼續保持低熱量、低脂肪、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飲食原則,
D. 膽在人體什麼位置圖
膽囊位於右上腹,肝臟的下緣,附著在肝臟的膽囊窩里,藉助膽專囊管與膽總管相通。屬
它的外型呈梨形,長約7~9厘米,寬約2.2~3.5厘米,其容積為30~50毫升,分為底、體、頸三部。底部游離,體部位於肝臟臟面的膽囊床內,頸部呈囊狀,結石常嵌頓於此。膽囊管長約2~4厘米,直徑約0.3厘米,其內有螺旋式粘膜皺襞,有調節膽汁出入作用。
(4)連接膽囊管的結構擴展閱讀:
相關作用:
1、排空膽汁
膽囊排空也需要膽囊和膽總管括約肌的互相作用。膽汁排空時膽囊平滑肌收縮,括約肌鬆弛。
2、調節膽道壓力
膽囊有調節膽道內壓的作用,膽總管阻塞4小時膽道內壓並不增高。但當膽囊切除後,膽總管擴張,膽總管括約肌作用減弱,膽管壁增厚,粘液腺體增多,以適應將更多膽汁排入腸道。
E. 輸膽管的組成,麻煩說一下
輸膽管道組成和膽汁排出途徑
膽囊gallbladder
長梨形,40~60ml
膽囊底,膽囊體,膽囊頸,膽囊管。內
肝外膽道
肝左容管、肝右管、肝總管、膽囊、膽囊管、膽總管
膽汁排除途徑
由肝臟分泌膽汁,肝左、右管→肝總管→膽囊管→膽囊儲存→膽囊管→膽總管→十二指腸(開口於大乳頭)
F. 膽囊的組織結構
膽囊粘膜上皮由高柱狀上皮細胞襯里,粘膜有許多皺襞,皺襞間有粘膜上皮回深入至固有膜甚至肌層內,形答成許多竇狀的凹陷,稱Aschoff竇,在該處易發生炎症或形成結石;固有層內含豐富的毛細血管;肌層和漿膜層之間有一層較厚的結締組織,內含豐富的淋巴管、小血管和內在神經叢。
膽囊粘膜細胞具有典型的吸收型細胞的特徵,具有較強的吸收和濃縮功能,同時,膽囊粘膜亦有分泌功能,分泌粘液。在有慢性炎症時膽囊粘液的分泌增加。膽囊粘膜層中,除了一般的細胞外,尚有屬於神經內分泌系統分泌肽類激素(APUD系統)的內分泌細胞,其生理學上的意義尚未確定 。
膽囊管的層次與膽囊壁相同,但有以下兩個特點:①膽囊管近膽囊頸的一端,粘膜呈螺旋瓣樣皺襞,而近膽總管的一段則內壁平滑。②膽囊管的肌纖維構成環狀帶,稱為膽囊頸括約肌。這些特點有助於規律性地控制膽汁進入與排出。
G. 這道消化系統題怎麼做,膽總管不屬於出入肝門的結構
根據肝門的定義以來及膽總管的走源向可知。
1. 肝臟面正中有略呈"H"形的三條溝,長約5cm,其中橫行的溝位於肝臟面正中,有肝左、右管居前,肝固有動脈左、右支居中,肝門靜脈左、右支,肝的神經和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稱為肝門。
可知出入肝門的有 肝固有動脈,肝門靜脈,肝管。
2. 膽總管由肝總管和膽囊管在肝十二指腸韌帶內匯合而成,向下與胰管相會合。全長約 7~ 9cm,直徑 0 .6~ 0 .8cm分為四段:1、十二指腸上段 2、十二指腸後段 3、胰腺段 4、十二指腸壁內段 。膽總管起始段位於十二指腸上部上方,在肝十二指腸韌帶內,然 後居十二指腸上部後方,再向下,在胰頭與十二指腸降部之間或經胰頭之後,最後斜穿 十二指腸降部後內側壁中,在此處與胰管匯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壺腹,開口於十二指腸大乳頭。
由膽總管走向可知其並不穿過肝門。
H. 膽囊末端連接是什麼
膽囊管,就是膽汁排出的渠道,引到十二指腸里,幫助消化油脂類食物等等。
I. 肝外膽道系統的組成
膽囊、肝總管來和膽總管。自
(1) 膽囊:呈梨形,位於肝下面右側縱溝的前部,借膽囊管連接於膽總管,膽囊露出肝前緣的部分叫膽囊底,其體表投影是在右側腹直肌外緣與肋弓交界處。
(2) 肝總管和膽總管:肝左右葉的左右肝管出肝門後匯合成肝總管,肝總管與膽囊管匯合成膽總管。膽總管長約6~8cm,在肝十二指腸韌帶內下行於十二指腸球部和胰頭的後方,末端與胰管匯合並擴大成乏特壺腹,開口於十二指腸降部,在開口處有奧狄氏括約肌環繞。
肝細胞分泌的膽汁平時經肝總管流入膽囊內儲存和濃縮,當進食時,奧狄氏括約肌開放,膽囊收縮,促使膽汁經膽總管流入十二指腸。肝管、肝總管或膽總管的任何一處受到壓迫,均可引起膽汁排泄障礙,出現梗阻性黃疸。
J. 人體的膽道系統是怎樣構造的
「膽道系統」由肝內膽道、肝外膽道及膽囊組成。膽道呈樹枝樣分布,而膽囊內就像長在樹幹上的「梨子」容。膽囊,上通肝臟下接消化系統,可儲存、調節膽汁,具有助消化的功能。膽道或肝內長石頭,醫學上統稱為「膽石症」,是指在膽道系統中,膽汁的某些成分(膽色素、膽固醇、粘液物質及鈣等)可以在各種因素作用下析出、凝集而形成結石。
按組成成分可將膽石分為:色素性膽石,其成分以膽紅素鈣為主;
膽固醇結石,其成分以膽固醇為主;
混合性膽石,由以上兩種成分組成。
按照膽石在膽道系統的部位分為膽囊結石和肝管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