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關雙平面
❶ 802.11a 802.11b 802.11g三種無線電區域網的標准
802.11
802.11是IEEE最初制定的一個無線區域網標准,主要用於解決辦公室區域網和校園網中用戶與用戶終端的無線接入,業務主要限於數據存取,速率最高只能達到2Mbps。由於它在速率和傳輸距離上都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IEEE小組又相繼推出了802.11b和802.11a兩個新標准,前者已經成為目前的主流標准,而後者也被很多廠商看好。
802.11a
802.11a標準是已在辦公室、家庭、賓館、機場等眾多場合得到廣泛應用的802.11b無線聯網標準的後續標准。它工作在5GHzU-NII頻帶,物理層速率可達54Mb/s,傳輸層可達25Mbps。可提供25Mbps的無線ATM介面和10Mbps的乙太網無線幀結構介面,以及TDD/TDMA的空中介面;支持語音、數據、圖像業務;一個扇區可接入多個用戶,每個用戶可帶多個用戶終端。
802.11b
802.11b採用2.4GHz直接序列擴頻,最大數據傳輸速率為11Mb/s,無須直線傳播。動態速率轉換當射頻情況變差時,可將數據傳輸速率降低為5.5Mb/s、2Mb/s和1Mb/s。使用范圍 支持的范圍是在室外為300 米,在辦公環境中最長為100米。802.11b使用與乙太網類似的連接協議和數據包確認,來提供可靠的數據傳送和網路帶寬的有效使用。
最新混合標准802.11g
隨著無線IEEE 802.11標准開始深入人心,各IC製造商開始尋求為乙太網平台提供更為快速的協議和配置。而藍牙產品和無線區域網(802.11b)產品的逐步應用,解決兩種技術之間的干擾問題顯得日益重要。為此,IEEE成立了無線LAN任務工作組,專門從事無線區域網 802.11g標準的制定,力圖解決這一問題。802.11g其實是一種混合標准,它既能適應傳統的802.11b標准,在2.4GHz頻率下提供每秒 11Mbit/s數據傳輸率,也符合802.11a標准在 5GHz頻率下提供 56Mbit/s數據傳輸率。支持者聲稱,802.11g標准一旦獲得認可,它將有助於進一步推動802.11無線區域網飛速發展的勢頭。2000年,無線區域網基礎設施銷售總額超過10億美元,分析師們預期在2003年之前還會增加3倍。
❷ 什麼叫移動通信
網路名片
通信雙方有一方或兩方處於運動中的通信。包括陸、海、空移動通信。採用的頻段遍及低頻、中頻、高頻、甚高頻和特高頻。移動通信系統由移動台、基台、移動交換局組成。若要同某移動台通信,移動交換局通過各基台向全網發出呼叫,被叫台收到後發出應答信號,移動交換局收到應答後分配一個信道給該移動台並從此話路信道中傳送一信令使其振鈴。
移動通信(Mobile communication)是移動體之間的通信,或移動體與固定體之間的通信。移動體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車、火車、輪船、收音機等在移動狀態中的物體。移動通信系統由兩部分組成: (1) 空間系統; (2) 地面系統:①衛星移動無線電台和天線;②關口站、基站。 移動通信系統從20世紀80年代誕生以來,到2020年將大體經過5代的發展歷程,而且到2010年,將從第3代過渡到第4代(4G)。到4G,除蜂窩電話系統外,寬頻無線接入系統、毫米波LAN、智能傳輸系統(ITS)和同溫層平台(HAPS)系統將投入使用。未來幾代移動通信系統最明顯的趨勢是要求高數據速率、高機動性和無縫隙漫遊。實現這些要求在技術上將面臨更大的挑戰。此外,系統性能(如蜂窩規模和傳輸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頻率的高低。考慮到這些技術問題,有的系統將側重提供高數據速率,有的系統將側重增強機動性或擴大覆蓋范圍。 從用戶角度看,可以使用的接入技術包括:蜂窩移動無線系統,如3G;無繩系統,如DECT;近距離通信系統,如藍牙和DECT數據系統;無線區域網(WLAN)系統;固定無線接入或無線本地環系統;衛星系統;廣播系統,如DAB和DVB-T;ADSL和Cable Modem。
編輯本段特點
(1)移動性。就是要保持物體在移動狀態中的通信,因而它必須是無線通信,或無線通信與有線通信的結合。 (2)電波傳播條件復雜。因移動體可能在各種環境中運動,電磁波在傳播時會產生反射、折射、繞射、多卜勒效應等現象,產生多徑干擾、信號傳播延遲和展寬等效應。 (3)雜訊和干擾嚴重。在城市環境中的汽車火花雜訊、各種工業雜訊,移動用戶之間的互調干擾、鄰道干擾、同頻干擾等。 (4)系統和網路結構復雜。它是一個多用戶通信系統和網路,必須使用戶之間互不幹擾,能協調一致地工作。此外,移動通信系統還應與市話網、衛星通信網、數據網等互連,整個網路結構是很復雜的。 (5)要求頻帶利用率高、設備性能好。
編輯本段分類
移動通信的種類繁多。按使用要求和工作場合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集群移動通信
集群移動通信,也稱大區制移動通信。它的特點是只有一個基站,天線高度為幾十米至百餘米,覆蓋半徑為30公里,發射機功率可高達200瓦。用戶數約為幾十至幾百,可以是車載台,也可是以手持台。它們可以與基站通信,也可通過基站與其它移動台及市話用戶通信,基站與市站有線網連接。
蜂窩移動通信
蜂窩移動通信,也稱小區制移動通信。它的特點是把整個大范圍的服務區劃分成許多小區,每個小區設置一個基站,負責本小區各個移動台的聯絡與控制,各個基站通過移動交換中心相互聯系,並與市話局連接。利用超短波電波傳播距離有限的特點,離開一定距離的小區可以重復使用頻率,使頻率資源可以充分利用。每個小區的用戶在1000以上,全部覆蓋區最終的容量可達100萬用戶。
衛星移動通信
衛星移動通信。利用衛星轉發信號也可實現移動通信,對於車載移動通信可採用赤道固定衛星,而對手持終端,採用中低軌道的多顆星座衛星較為有利。
無繩電話
無繩電話。對於室內外慢速移動的手持終端的通信,則採用小功率、通信距離近的、輕便的無繩電話機。它們可以經過通信點與市話用戶進行單向或雙方向的通信。 使用模擬識別信號的移動通信,稱為模擬移動通信。為了解決容量增加,提高通信質量和增加服務功能,目前大都使用數字識別信號,即數字移動通信。在制式上則有時分多址(TDMA)和碼分多址(CDMA)兩種。前者在全世界有歐洲的GSM系統(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北美的雙模製式標准IS一54和日本的JDC標准。對於碼分多址,則有美國Qualcomnn公司研製的IS-95標準的系統。總的趨勢是數字移動通信將取代模擬移動通信。而移動通信將向個人通信發展。進入21世紀則成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移動通信將有更為輝煌的未來。
編輯本段技術發展
1G:模擬制式的移動通信系統,得益於70年代的兩項關鍵突破:微處理器的發明和交換及控制鏈路的數字化。AMPS是美國推出的世界上第一個1G移動通信系統,充分利用了FDMA技術實現國內范圍的語音通信。 2G:風靡全球十幾年的數字蜂窩通信系統,80年代末開發。2G是包括語音在內的全數字化系統,新技術體現在通話質量和系統容量的提升。GSM()是第一個商業運營的2G系統,GSM採用TDMA技術。 2.5G:2.5G在2G基礎上提供增強業務,如WAP。 3G:3G是移動多媒體通信系統,提供的業務包括語音,傳真,數據,多媒體娛樂和全球無縫漫遊等。NTT和愛立信1996年開始開發3G(ETSI於1998年),1998年國際電聯推出WCDMA和CDMA2000兩商用標准(中國2000年推出TD-SCDMA標准,2001年3月被3GPP接納,起源於李世鶴帶頭搞的SCDMA)第一個3G網路運營於2001年的日本。3G技術提供2MBPS標准用戶速率(高速移動下提供144KBPS速率)。 4G:4G是真正意義的高速移動通信系統,用戶速率20MBPS。4G支持交互多媒體業務,高質量影像,3D動畫和寬頻互聯網接入,是寬頻大容量的高速蜂窩系統。2005年初,NTTDOCOMO演示的4G移動通信系統在20KM/小時下實現1GBPS的實時傳輸速率,該系統採用4X4天線MIMO技術和VSF-OFDM接入技術。
編輯本段相關介紹
CDMA蜂窩移動通信技術介紹 自20世紀70年代末第一代模擬移動通信系統面世以來,移動通信產業一直以驚人的速度迅猛發展,已經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高科技產業之一,並對人類生活及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CDMA碼分多址移動通信技術以其容量大、頻譜利用率高、保密性強、綠色環保等諸多優點,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成為第三代移動通信的核心技術。
CDMA通信技術
CDMA(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碼分多址)作為一種多址技術早已出現,起初僅在抗干擾和保密性能等方面受到人們的注意,被用在軍用抗干擾系統中。1989年,美國高通(Qualcomm)公司最先推出CDMA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設想。 碼分多址蜂窩移動通信技術實際上包含兩個基本技術,即碼分多址技術和擴頻通信技術。所謂擴頻,簡單地講就是用某種技術將信號的頻譜進行擴展,工程中常用直接序列對信號進行擴頻,即用一個高速碼序列碼去調制低速原始數據信息。碼分多址(CDMA)與頻分多址(FDMA)、時分多址(TDMA)一樣,是多址技術的一種。 CDMA系統中的每一個信號被分配一個正交序列或PN(PseudoNoise,偽隨機雜訊)序列用作擴頻序列對其進行擴頻,不同信號的能量被分配到不同的正交序列或PN序列里。在接收機,通過使用相關器只接受選定的正交序列或PN序列並壓縮其頻譜,凡不符合該用戶正交序列的信號就不被壓縮帶寬,結果只有指定的信號才能被提取出來。 我們將CDMA與FDMA、TDMA三種多址方式進行比較。FDMA採用調頻的多址技術,在不同頻段的業務信道被分配給不同的用戶;TDMA是採用時分的多址技術,業務信道在不同的時間被分配給不同的用戶;CDMA採用擴頻的碼分多址技術,所有用戶在同一時間、同一頻段上,但根據不同的編碼獲得業務信道。在技術實現上,就是利用碼型的不同來調制解調不同的用戶。
通信優點
1.系統容量大。在CDMA系統中所有用戶共用一個無線信道,當有的用戶不講話時,該信道內的所有其它用戶會由於干擾減小而得益。CDMA數字移動通信系統的容量理論上比模擬網大20倍,實際上比模擬網大10倍,比GSM大4至5倍。 2.通信質量好。CDMA系統採用確定聲碼器速率的自適應閾值技術、高性能糾錯編碼、軟切換技術和抗多徑衰落的分集接收技術,可提供TDMA系統不能比擬的、極高的通信質量。 3.頻帶利用率高。CDMA是一種擴頻通信技術,盡管擴頻通信系統抗干擾性能的提高是以佔用頻帶帶寬為代價的,但是CDMA允許單一頻帶在整個系統區域內可重復使用,使許多用戶共用這一頻帶同時通話,大大提高了頻帶利用率。這種擴頻CDMA方式雖然要佔用較寬的頻帶,但按每個用戶佔用的平均頻帶來計算,其頻帶利用率是很高的。 4.適用於多媒體通信系統。CDMA系統能方便地使用多碼道方式和多幀方式,傳送不同速率要求的多媒體業務信息,處理方式和合成方式都比TDMA方式和FDMA方式靈活、簡單,利於多媒體通信系統的應用。 5.手機發射功率低。CDMA系統通過功率控制,使得CDMA手機盡量降低發射功率,以減少干擾和提高網路容量。 6.頻率規劃靈活。用戶按不同的碼序列區分,扇區按不同的導頻碼區分,相同的CDMA載波可以在相鄰的小區內使用,因此CDMA網路的頻率規劃靈活,擴展方便。
關鍵技術
1.功率控制技術 功率控制技術是CDMA系統的核心技術。CDMA系統是一個自干擾系統,所有移動用戶都佔用相同帶寬和頻率,因此需要某種機制使得各個移動台信號到達基站的功率基本處於同一水平上,否則離基站近的移動台發射的信號很容易蓋過其它離基站較遠的移動台的信號,造成所謂的「遠近效應」。CDMA功率控制的目的就是克服「遠近效應」,使系統既能維護高質量通信,又減輕對其他用戶產生的干擾。功率控制分為前向功率控制和反向功率控制,反向功率控制又可分為僅由移動台參與的開環功率控制和移動台、基站同時參與的閉環功率控制。 (l)反向開環功率控制。移動台根據在小區中接收功率的變化,調節移動台發射功率以達到所有移動台發出的信號在基站時都有相同的功率。它主要是為了補償陰影、拐彎等效應。 (2)反向閉環功率控制。閉環功率控制的設計目標是使基站對移動台的開環功率估計迅速做出糾正,以使移動台保持最理想的發射功率。 (3)前向功率控制。在前向功率控制中,基站根據移動台提供的測量結果,調整對每個移動台的發射功率,其目的是對路徑衰落小的移動台分配較小的前向鏈路功率,而對那些遠離基站和誤碼率高的移動台分配較大的前向鏈路功率。 碼技術 PN碼的選擇直接影響到CDMA系統的容量、抗干擾能力、接入和切換速度等性能。CDMA信道的區分是靠PN碼來進行的,因而要求PN碼自相關性好,互相關性弱,實現和編碼方案簡單等。目前的CDMA系統就是採用一種基本的PN序列——m序列作為地址碼。基站識別碼採用周期為215-1的m序列(稱為短碼),用戶識別碼採用周期為242-1m序列(稱為長碼)。 3.RAKE接收技術 移動通信信道是一種多徑衰落信道,RAKE接收技術就是分別接收每一路的信號進行解調,然後疊加輸出達到增強接收效果的目的,這里多徑信號不僅不是一個不利因素,而且在CDMA系統變成一個可供利用的有利因素。一般地,RAKE接收機有搜索器(Searcher)、解調器(Finger)和合並器(Combiner)三個模塊組成。通常CDMA基站一個RAKE接收機有4個解調器,移動台有3個解調器。 4.軟切換技術 移動台從A基站覆蓋區域向B基站覆蓋區域行進,在A、B兩基站的邊緣,移動台先與B基站建立連接後,再將與A基站原來的連接斷開,這種技術稱之為軟切換。CDMA系統工作在相同的頻率和帶寬上,因而軟切換技術實現起來比TDMA系統要方便容易得多。 5.話音編碼技術 CDMA系統使用了確定聲碼器速率的自適應閾值,從而可以根據背景雜訊電平的變化改變聲碼器的數據速率。這些閾值的使用壓制了背景雜訊,因而在雜訊環境下也能提供清晰的話音。CDMA2000系統採用的話音編碼技術有CELP(CodeExcitedLinearPrediction,代碼激勵線性預測)、QCEP8K/13K(QualcommCELP)、EVRC(EnhancedVariableRateCoder,增強型可變速率編碼器)等。
網路結構
CDMA2000移動網路由移動終端(UE)、無線接入網(AN)和核心網(CN)三個部分構成。 1.移動終端 移動終端是用戶接入移動網路的設備。 2.無線接入網 無線接入網實現移動終端接入到移動網路,主要邏輯實體包括1x基站(1xBTS)、1x基站控制器(1xBSC)、HRPD基站(HRPDBTS)、HRPD基站控制器(HRPDBSC)和接入網鑒權、授權、計費伺服器(AN-AAA)和分組控制功能(PCF)。 (1)1x基站:採用CDMA20001x空中介面技術,提供無線收發信息功能。 (2)1x基站控制器:管理多個1x基站,提供語音、數據業務的資源管理、會話管理、路由轉發、移動性管理等功能。 (3)HRPD基站:採用HRPD的空中介面技術,提供無線收發信息功能。 (4)HRPD基站控制器:管理多個HRPD基站,提供語音、數據業務的資源管理、會話管理、路由轉發、移動性管理等功能。 (5)接入網鑒權、授權、計費伺服器:提供接入網級的接入認證功能。 (6)分組控制功能:與1x基站控制器或HRPD基站控制器配合,提供與分組數據有關的無線信道控制功能。 3.核心網 核心網負責移動性管理、會話管理、認證鑒權、基本的電路和分組業務的提供、管理和維護等功能,包括核心網電路域和核心網分組域兩個部分。 (1)核心網電路域 核心網電路域分為兩種,即TDM電路域和軟交換電路域。在實際組網中,核心網可以採用這兩種電路域中的一種,但軟交換電路域是網路演進的方向。如果需要對原來是TDM電路域的核心網採用軟交換電路域進行升級換代時,初期可以新建軟交換電路域,並使兩種電路域同時工作。 TDM電路域採用ANSI41標准,主要邏輯實體包括移動交換中心(MSC)、拜訪位置寄存器(VLR)、歸屬位置寄存器(HLR)和鑒權中心(AC)等。 1)移動交換中心:提供對所管轄區域的移動終端進行呼叫控制、移動性管理、電路交換等功能。 2)拜訪位置寄存器:存儲與呼叫處理有關數據的資料庫,用於完成呼叫接續。 3)歸屬位置寄存器:管理移動用戶信息的資料庫,包括用戶識別信息、簽約業務信息以及用戶的當前位置信息。 4)鑒權中心:產生鑒權參數並對用戶進行認證鑒權。 軟交換電路域採用了控制與承載相分離的網路架構,控制平面負責呼叫控制和相應業務處理信息的傳送,承載平面負責各種媒體資源的轉換,主要網元包括移動軟交換(MSCe)和媒體網關(MGW)。 1)移動軟交換:提供呼叫控制和移動性管理功能。 2)媒體網關:提供媒體控制功能。 (2)核心網分組域 核心網分組域主要邏輯實體包括分組數據服務節點(PDSN)、認證授權和計費伺服器(AAA)、歸屬代理(HA)、外埠代理(FA)、域名伺服器(DNS)和L2TP網路伺服器(LNS)。 1)分組數據服務節點:為用戶提供分組數據業務,具體功能包括管理用戶通信狀態和轉發用戶數據。 2)鑒權、授權、計費伺服器:提供管理用戶的許可權、開通的業務、認證信息、計費信息等功能。 3)歸屬代理:提供移動IP地址分配、路由選擇和數據加密等功能。 4)外埠代理:提供移動IP注冊、反向隧道協商以及數據分組轉發等功能。 5)域名伺服器:提供CDMA移動網路分組域設備的域名解析功能。 6)L2TP網路伺服器:提供國際漫遊用戶的L2TP承載建立、用戶IP地址分配及計費信息轉接等功能。
CDMA20001xEV-DO技術
由於空中介面採用了前向快速功控、反向相干導頻、Turbo碼、動態信道分配、發射分集等新技術,CDMA20001x系統容量和數據速率得到進一步提高。以系統目前實現的技術版本Rev0和RevA為例,前者向用戶提供的最高前向速率為153.6Kbps,最高反向速率為76.8Kbps;後者前向速率達到307.2Kbps,反向速率達到153.6Kbps。對高速分組數據業務的支持是CDMA20001x技術的最大亮點。為此,系統在物理層引入補充信道,並在網路側增加了兩個重要的設備:分組控制功能(PCF)和分組數據服務節點(PDSN),前者主要是在基站和PDSN之間提供PPP幀的傳輸,是無線鏈路協議(RLP)連接的終止點,後者則是點對點協議(PPP)連接的終止點,為IP數據包提供路由功能。 隨著Internet與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市場對無線數據業務的需求日益增長,而且數據業務向著多樣性、大容量和非對稱方向發展。雖然CDMA20001x的數據速率高於IS-95,但仍然不能滿足數據業務的需求。CDMA20001xEV-DO技術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系統的數據速率。 1.CDMA20001xEV-DO技術的設計思想 數據和語音業務具有不同的特性。數據業務對實時性要低於語音業務,而對誤比特率的要求卻高於語音業務。一般地,前向數據業務的速率需求比反向高出數倍,而語音業務則是前反向對稱的業務。因此,像在CDMA20001x系統中那樣,將數據業務和語音業務通過擴頻碼復用在一起,並通過快速功控來共享基站的發射功率和頻率資源,對於高速數據業務來說系統效率較低。 把數據和語音業務分別放在兩個獨立的載波上承載,是CDMA20001xEV-DO的基本思想,即CDMA20001xEV-DO系統用單獨的載頻來提供高速分組數據業務,傳統的語音業務與中低速數據業務則用CDMA20001x系統承載。不同於CDMA20001x系統採用閉環功控技術以抵消信道衰落影響的傳統方法,1xEV-DO藉助於新的幀結構、更短的時隙,採用前向調度演算法,始終以最大功率為當前傳輸速率最高(也即信道條件最好)的終端服務,從而變對抗信道衰落為充分利用信道衰落,實現了系統整體數據吞吐量的提高。 CDMA20001xEV-DO系統的設計最初是針對非實時、不對稱的高速分組數據業務的。作為Internet的無線接入手段,1xEV-DO主要提供網頁瀏覽、文件下載等前向數據量大、對時延要求不高的傳統互聯網業務,並未考慮滿足實時業務的需求。因此,設計1xEV-DO系統時重點改善了前向鏈路,對反向鏈路的優化相對較少。1xEV-DO前向鏈路采樣了時分復用(而不是碼分復用)、自適應調整編碼(AMC)、混合自動請求重發(HARQ)、多用戶調度、功率分配和虛擬軟切換等關鍵技術;在反向鏈路上,最初Rev0版本只是為配合前向增加了速率控制機制,基本沿襲了CDMA20001x的技術,僅採用了連續導頻,改善了解調性能。從網路應用的結果來看,系統設計達到了預期目的。以傳輸速率為例,Rev0版本在單扇區系統滿載的情況下,可以提供平均為600Kbps的上網速率,達到與有線網路(如ADSL)基本相同的水平。 2.CDMA20001xEV-DO技術的發展 目前,3GPP2已就1xEV-DO技術推出兩個版本,即Rev0和RevA。 (1)CDMA20001xEV-DORev0 1xEV-DO的核心思想是通過動態控制數據速率而非功率,使每個用戶以可能得到的最高速率通信,基站總以最高功率發送信號,使處於有利位置的終端可以獲得較高的傳輸速率。前向鏈路使用可變時隙的方式進行時分復用,並採用了自適應調制編碼(AMC)、動態信道評估以及混合自動重復請求(HARQ)等機制,將前向峰值速率由CDMA20001x的153.6Kbps提高到2.4Mbps,頻譜效率提高到了1.92b/s/Hz。 1xEV-DO前向採用虛擬軟切換機制,移動台在任一時刻只接受來自一個基站的數據。根據實時的動態數據控制(DRC)信息,基站可快速地相互切換。同時,基站測量載干比(C/I)並在DRC信道向移動台指示最佳基站;移動台則不斷測量導頻強度,並不斷要求一個與當前信道條件相符的數據速率。基站按當時移動台所能支持的最大速率進行編碼,當用戶需求改變及信道條件改變時,動態地確定優化的數據速率。在反向,1xEV-DO仍然採用與IS-95、CDMA2000相同的軟切換技術。 1xEV-DO空中介面協議設計簡潔、靈活。協議棧模型按功能分為7層,對應完成不同的功能。各層之間沒有嚴格的上下層承載關系,相互獨立,便於維護。各層協議都可根據終端與網路的配置以及承載業務類型的不同,由終端與網路共同協商、配置。在1xEV-DO空中介面1xEV-DORevA7層協議之上運行TCP/IP協議,為各種數據業務應用提供了統一的技術平台。 但是,1xEV-DORev0是面向非對稱的無線數據業務,在滿足用戶各種新業務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1)前反向業務能力不平衡。1xEV-DORev0前向鏈路的峰值速率達到了2.4Mbps,而反向鏈路的峰值速率只有153.6Kbps。這種前反向鏈路的不對稱限制了對稱型數據業務的開展; 2)對QoS的支持不能滿足業務多樣性要求。1xEV-DORev0系統對服務質量基本上採用盡力而為(BestEffort)的機制,因此,對以可視電話為代表的實時類數據業務,無法提供足夠的QoS技術保證機制; 3)數據與語音業務的並發問題。1xEV-DORev0是以數據方式接入Internet為設計目標,且與電路域沒有任何聯系,也使1xEV-DO系統難以接收到電路域中關於語音的呼叫信息。目前的解決方案為雙模終端,在使用1xEV-DO網路的同時,周期性地監聽1x網路的尋呼信息,增加了終端電池消耗,也影響1xEV-DO數據業務的使用; 4)不支持共享的廣播信道。1xEV-DORev0空中介面沒有定義高速的廣播喲業務信道,只能由多個單播信道完成,造成無線資源的浪費。 (2)CDMA20001xEV-DORevA 1xEV-DORevA是1xEV-DORev0的增強型技術,它通過一系列技術手段,特別是在反向鏈路的物理層採用了HARQ技術,大大改善了數據業務傳送的時延;前向鏈路支持的峰值速率也提高到3.1Mbps,反向鏈路支持的峰值達到1.8Mbps。 針對1xEV-DORev0的不足,3GPP2在1xEV-DORevA中提出了以下幾點相應的改進方案。 1)提高了系統反向鏈路的數據吞吐率。反向鏈路峰值速率達到1.8Mbps; 2)改進了系統的前向鏈路。前向鏈路增加了對更高數據傳輸速率(3.1Mbps)和更低的速率(4.8Kbps)的支持,從而大大提高了空中介面的數據打包效率,提高了在用戶信道條件好時的瞬時吞吐率; 3)增強了對QoS的支持。系統在物理層、MAC層以及更高層都進行了改進。前向鏈路增加了對更小數據包的支持,利用對時延敏感的小包傳送,而且可以多用戶同時發送,減少等待時間;反向鏈路採用了子分組發送,降低平均發送時延,MAC層採用T2P(Traffic-to-Pilot)技術,有效減小對時延敏感業務的時延和抖動。新增了反向DSC信道,提升切換速度; 4)完善了CDMA20001x與1xEV-DO系統間的雙模操作。為了得到電路域的信息,便於在1xEV-DO系統與CDMA20001x的電路域之間建立聯系,1xEV-DORevA對網路側進行了改動,使得1xEV-DOAN(接入網)能夠支持CDMA20001x系統互操作的A1介面,以接收來自1xMSC的尋呼消息、短消息等電路域信息。為此,RevA空中介面應用層新增了CSSNP(Circuit-)協議,將電路域消息封裝為特定的數據包,通過1xEV-DO空中介面定義的隧道協議傳送給雙模終端。 (3)1xEV-DO技術特點 與IS-95/CDMA20001x技術相比,1xEV-DO除了上述在空中介面上的特點外,在射頻參數、技術實現和組網等方面具有如下特點。 1)射頻參數方面。1xEV-DO與IS-95/CDMA20001x具有相同的RF特性、碼片速率、功率要求、覆蓋區域,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了運營商的現有投資,使得網路進行1xEV-DO升級時,能夠直接使用現有IS-95/CDMA20001x的射頻部分。事實上,目前大部分廠家均支持通過1x設備升級的方式來實現HRPDBTS和HRPDBSC的功能。 2)技術實現方面。1xEV-DO與IS-95/CDMA20001x具有相同的功率控制、軟切換、接入過程、編碼等技術,可以使設備商利用IS-95/CDMA20001x方面的成熟經驗,較方便地研製1xEV-DO產品。 3)組網方面。1xEV-DO在組網方面靈活。對於只需要分組數據業務的用戶,可以單獨組網;對於同時需要語音、數據業務的用戶,則可以與IS-95/CDMA20001x聯合組網,同時提供語音和高速分組數據業務。另外,對於同時支持CDMA20001x和1xEV-DO的雙模終端,1xEV-DO技術還提供了在兩個系統間進行切換的機制。
❸ sdwan和傳統網路有什麼優勢嗎有沒有什麼高性價比公司推薦感謝
SD-WAN的出現就是幫助用戶降低廣域網(WAN)的開支和提高網路連接靈活性(智能路由、路徑優化、流量調度)。SD-WAN廠商國際性的公司有3V(VeloCloud、Versa、viptela)、silver peak等。國內的新型公司包括大河雲聯(被收購)、肇煜宏泰、大地雲網、東方森太(面向運營商)、賽特斯(面向運營商)、華夏創新(做加速的)、派網(做游戲的)、締安科技(做運營的)、凌銳藍信(做運營的)、互聯港灣(做運營的)、上元信安等,另外華為、H3C等傳統廠商也都相繼推出了相關產品。
為什麼這么說呢?傳統 WAN 存在如下問題:
1、設備堆疊和孤島式管理
傳統 WAN 設計基於分支機構中堆疊的多個設備,這些設備採用孤島式管理,並且通過不同的 WAN 鏈路進行連接。
2、帶寬成本高昂
昂貴的專有/MPLS 線路的有限帶寬會阻礙部署並影響應用的性能。同時,專用/MPLS WAN 冗餘的部署和管理也很復雜。
3、應用性能無法預測
通過 Internet 鏈路的應用流量缺乏 SLA,因此性能無法預測。每當應用服務質量發生變化,都需要在分支機構和數據中心進行手動更改。
4、對數據中心的依賴性
由於陳舊的星型網路設計無法實現從分支機構直接訪問雲資源,流量將通過企業數據中心進行回程傳輸,而這會導致性能嚴重受損。
5、復雜的基礎架構
傳統 WAN 包含通過不同 WAN 鏈路連接的多個單功能設備和虛擬設備。這種基礎架構擴張會導致分支機構的 IT 管理變得很復雜。
而如果使用了SD-WAN技術,按照東方森太提供的某業內數據,與傳統 WAN 部署相比,SD-WAN 可以企業能夠將部署廣域網的速度提高數十倍,成本減少 2/3。藉助 SD-WAN,通過實時優化,可以大幅節省帶寬使用,高效控制應用流量及路由選擇,優化率可達50%-80%,為客戶減少部署時間和節約成本的同時,提高企業敏捷性。另外,企業分支機構、雲服務商、數據中心、終端用戶連接企業就近POP網路,可以提高分支機構的敏捷性和效率。
SD-WAN解決方案有如下優勢:
1. 多接入靈活組網
東方森太解決方案根據企業廣域網接入側場景,設計提供多種接入方案。從接入線路上,支持互聯網、專線等多線路接入與調度。從客戶設備上,支持企業分支雙CPE設備接入、單CPE接入、vCPE接入、SD-WAN CPE與傳統接入設備共存等多種接入方案。為企業提供直接邁入SD-WAN的方案和無縫演進到SD-WAN的過渡方案,靈活實現企業組網,並有效保護企業基礎設備投資。
2. 零接觸部署和自動化
零接觸部署意味著沒有IT人士在現場,只需要解壓邊緣設備,插上通信鏈路,接入電源。然後設備將會自動設置適當的策略,且是完全可以運行的。這樣做的好處是,不需要IT人員親臨現場進行安裝和設置,且部署過程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
3. 私有雲、公有雲、多雲混合部署模式
混合SD-WAN不僅僅是傳輸的因素,也是應用的因素。他們可以部署在雲端或內部部署。東方森太SD-WAN的解決方案是在雲端部署網關幫助優化流量。例如,流量可以從分支機構傳輸到雲網關,然後再到雲端的應用程序,而不是從分支機構到數據中心回傳最後再到雲應用程序。這種額外的雲節點有助於優化雲應用程序的體驗。
4. 多租戶數據、控制和編排平面業務上的獨立性
運營商是該技術的最大的消費群體。多租戶的特性是確保客戶進行適當分割,這有助於安全的環境。從服務提供商角度來看,一個單一的編排器簡化了ICOM(安裝,配置,操作和管理),但是它仍然允許每個客戶有自己的廣域網實例。更重要的是,大型企業如服務提供商的不同的子公司或部門有自己不同的策略和不同的細分。
5. 多鏈路管理和快速切換/修復/補救
一些分支機構擁有一個以上的廣域網連接,可能包括MSTP/MPLS的傳統連接方式,也可能包含 LTE鏈路。如果有多個鏈路中一個遇到問題,SD-WAN可以引導該問題中的流量到正常的鏈路中,保證用戶的使用體驗。
6. 支持多種傳統協議
企業網路中已經有了很多設備,如L3交換機和路由(ASR9k核心)。要插入/集成一個新的SD-WAN到現有環境中,必須有這些設備支持的語言和協議(如:BGP/OSPF)。盡管SD-WAN overlay本身是專有的,但與其他第三方硬體集成卻是基於標準的路由。
7. 分支機構、數據中心和雲端鏈路安全
SD-WAN用軟體定義的方式提供安全傳輸、下一代防火牆、入侵檢測/預防、數據泄漏防護、應用程序控制、Web內容過濾和防病毒/反惡意軟體等功能,實現網路帶寬優化管理和安全策略的智能管控,能夠有效保障網路質量和安全可靠性。安全功能可以為服務鏈構建多重安全保障,如流量可以穿過防火牆和預防數據丟失工具,因為流量是從分支直接進入到互聯網的。
❹ td-lte e5573s-856認證布驟認證
主要參數
產品類型 4G無線路由器
網路標准 無線標准:IEEE 802.11n、IEEE 802.11g、IEEE 802.11b
其他介面 Micro USB 介面
天線類型 內置LTE/UMTS主集天線;內置LTE/UMTS分集天線;內置WLAN天線
Qos限速功能 支持
防火牆 內置防火牆
安全系統 SSID 廣播和隱藏;None(Open)、WPA2-PSK、WPA/WPA2-PSK 加密方式;速率自動調整;STA 狀態顯示;Wi-Fi 自動關閉;MAC 地址過濾
其它性能 制式:中國聯通 技術標准:WAN:LTE FDD/LTE TDD/DC-HSPA+/HSPA+/HSPA/UMTS;WLAN:IEEE 802.11b/g/n WAN接入方式:支持 LTE/3G多種接入方式 網路連接:APN管理(創建/刪除/編輯);建立網路連接 網路連接設置:自動/手工選擇網路和注冊 網路狀態顯示:包括信號強度、運營商名稱及系統模式等 網路連接類型選擇:僅4G LTE網路、僅3G網路、自動選網 PIN管理:PIN碼激活/不激活、PIN/PUK碼驗證、PIN碼修改
狀態指示燈 信號,電池
基本參數
額定電壓(V) 充電器:DC 5V,1A;電池:DC 3.8V,1500mAh(可拆卸)
產品尺寸 96.8×58×12.8mm
產品重量 約75g
包裝清單 隨行WiFi主機、可充電電池(1500mAh,可拆卸)、USB 數據線(17cm)、快速入門手冊、安全信息、保修卡
保修政策 一年保修,客戶送修
環境參數
工作溫度(℃) 0-40℃
工作濕度 5%-95%,非凝結
❺ IPTV機頂盒 區域網組建直播、點播系統
IPTV是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的縮寫,意思是「互動式網路電視」,如果詳細說明的話,就是「集互聯網、多媒體、通訊等技術於一體,向家庭用戶提供包括數字電視在內的多種互動式服務的嶄新技術」。從定義我們可以看出,這個系統強調的是交互,也就是說我們不在是單純的看電視,而是和電視對話,最簡單的體驗就是我喜歡什麼我就看什麼。有的人可能會說,之前看有線電視不喜歡的我也可以換台,這個也是一種選擇。這種理解是沒有問題的,不過這種不能說達到了交互的目的,從本質上說這種方式下,用戶還是被動的接收電視台播放的節目,還是受到時間的限制。而IPTV系統從功能上來說就有個更加人性化的選擇,讓用戶可以擺脫時間的限制,比如用戶可以知己選擇一周之內的所有節目,或者對於現在的節目因為有其他更緊急的事情,需要處理但是有不想錯過節目,用優酷這些視頻網站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可以直接暫停或者後退,而IPTV電視系統讓這些功能在大屏上也可以實現,不過通過的是我們熟悉的遙控器。這就是IPTV系統比傳統的有線電視進步的地方。這個用專業術語叫做——時移。而如果我想看前幾天的或者上周短時間內的節目,在IPTV領域的專業術語是—回看。除了這些之外在這個系統里可以實現的個性化功能還有更廣泛的,比如專門的教育頻道:點播直播任選,也可以對接支付寶、京東等第三方平台,實現購物體驗。而不同的IPTVZ系統之所以不同,就在於這些可擴展部分的不同。
如果是搭建的話,首先要考慮的是視頻源的問題,在國內可以和牌照商合作。再就是在伺服器上部署一套後台管理系統,再有對應的前端apk即可。現在點量軟體也在做一些sasa級的服務,到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功能,在提供伺服器可直接生成相應的IPTV系統。
❻ 電氣圖紙中的AP是什麼意思
電氣圖紙中的AP是無線AP(Access Point):即無線接入點,它用於無線網路的無線交換機,也版是無線網路的核心。
無線AP是移權動計算機用戶進入有線網路的接入點,主要用於寬頻家庭、大樓內部以及園區內部,可以覆蓋幾十米至上百米。無線AP(又稱會話點或存取橋接器)是一個包含很廣的名稱,它不僅包含單純性無線接入點(無線AP),也同樣是無線路由器(含無線網關、無線網橋)等類設備的統稱。
(6)網關雙平面擴展閱讀
AP的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中繼,所謂中繼就是在兩個無線點間把無線信號放大一次,使得遠端的客戶端可以接受到更強的無線信號。例如在a點放置一個AP,而在c點有一個客戶端,之間有120米的距離,從a點到c點信號已經削弱很多,於是在中途60米處的b點放一個AP做為中繼,這樣c點的客戶端的信號就可以有效的增強,保證了傳輸速度和穩定性。
AP另外一個重要的功能是橋接,橋接就是鏈接兩個端點,實現兩個無線AP間的數據傳輸,想要把兩個有線區域網連接起來,一般就選擇通過AP來橋接。
❼ 尋找計算機網路的題目啊
一、填空
1、適用於非屏蔽雙絞線的以太網卡應提供 標准介面。
2、區域網IEEE 802標准將數據鏈路層劃分為介質訪問控制子層與 子層。
3、HFC傳輸網路使用的傳輸介質為光纖和 。
4、無線區域網使用擴頻的兩種方法是直接序列擴頻與 擴頻。
5、23.104.245.124/20的網路地址為 。
6、典型的乙太網交換機允許一部分埠支持10BASE-T,另一部分埠支持100BASE-T。在交換機採用了 技術時,交換機埠可以同時支持10Mbps/100Mbps並且可以自適應。
7、ATM是以 為數據傳輸單元的一種分組交換和復用技術。
8、一個用二進製表示的IP地址為11001011 01011110 00000010 00000001,那麼它的點分十進製表示為 。
9、網際網路中的每台主機至少有一個IP地址,而且這個IP地址在全網中必須是 的。
10、在TCP/IP協議集中,傳輸層的 協議是一種面向無連接的協議,它不能提供可靠的數據包傳輸,沒有差錯檢測功能。
11、網路協議是通信雙方必須遵守的事先約定好的規則,一個網路協議由___ 、_ _和__ _三部分組成。
12、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中,共分七個層次,其中最下面的三個層次從下到上分別是__ 、 、 _。
13、計算機網路依據網路傳輸技術來分類,主要有 和 兩類。
14、兩台主機進行通信實際上就是兩台主機 的通信。
15、在物理層上傳送數據的單位是__ ___,在數據鏈路層上傳送數據的單位是__ __, 在網路層上傳送數據的單位是 。
16、 確定分組從源端到目的端的「路由選擇」,屬於ISO/OSI RM中__ ____ 層的功能。
17、IPv6 將地址從 IPv4 的 bit 增大到了 bit
18、乙太網有效的 MAC 幀長度為 位元組之間。
19、ATM信元長度為 位元組,其首部(可簡稱為信頭)為 位元組。
20、RARP協議負責將 地址轉換為 地址。
21、FTP 的伺服器進程由兩大部分組成:一個主進程,負責 ;另外有若干個從屬進程,負責 。
三、判斷
1、網路域名也可以用中文名稱來命名。( )
2、邊界網關協議 BGP 只能是力求尋找一條能夠到達目的網路且比較好的路由,而並非要尋找一條最佳路由。( )
3、在TCP協議的埠號中,21號埠是FTP協議所使用的埠。( )
4、OSPF只與本自治系統的鄰居路由器交換路由信息。( )
5、香農公式表明,信道的帶寬或信道是的信噪比越大,則信息的極限傳輸速率就越高。( )
6、傳輸層ACK(N)是對接收到的編號為N的數據段的確認。( )
7、區域網採用了平面地址結構而在廣域網中一般都採用層次地址結構。( )
8、RIP協議最主要的特徵就是使用分布式鏈路狀態協議而OSPF協議使用距離向量協議。( )
9、結點交換機在單個網路中轉發分組,而路由器在多個網路構成的互聯網中轉發分組。( )
10、無線區域網使用 CSMA/CD 協議。( )
11、PING 是應用層直接使用網路層 ICMP 的例子,它沒有通過運輸層的 TCP 或UDP。( )
❽ 865358871
[編輯本段]【網路概念】
網路,簡單的來說,就是用物理鏈路將各個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機相連在一起,組成數據鏈路,從而達到資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
凡將地理位置不同,並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而連接起來,且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網路協議、信息交換方式及網路操作系統等)實現網路資源共享的系統,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網路一詞有多種意義,可解作:
1、流量網路(flow network)也簡稱為網路(network)。一般用來對 管道系統、交通系統、通訊系統來建模。有時特指計算機網路 (Computer Network),或特指其中的互聯網 (Internet)由有關聯的個 體組成的系統,如:人際網路、交通網路、政治網路。
2、由節點和連線構成的圖。表示研究諸對象及其相 互聯系。有時用的帶箭頭的連線表示從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存在某種順序關系。在節點或連線旁標出的數值,稱為點權或線權,有時不標任何數。用數學語言說,網路是一種圖,一般認為它專指加權圖。網路除了數學定義外,還有具體的物理含義,即網路是從某種相同類型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模型,習慣上就稱其為什麼類型網路,如開關網路、運輸網路、通信網路、計劃網路等。總之,網路是從同類問題中抽象出來的用數學中的圖論來表達並研究的一種模型。
計算機網路是用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多台自治計算機系統互相連接起來,按照共同的網路協議,共享硬體、軟體和數據資源的系統。
[編輯本段]【網路的誕生】
與很多人的想像相反,Internet並非某一完美計劃的結果,Internet的創始人也絕不會想到它能發展成目前的規模和影響。在Internet面世之初,沒有人能想到它會進入千家萬戶,也沒有人能想到它的商業用途。
從某種意義上,Internet可以說是美蘇冷戰的產物。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很特殊的時代。60年代初,古巴核導彈危機發生,美國和原蘇聯之間的冷戰狀態隨之升溫,核毀滅的威脅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話題。在美國對古巴封鎖的同時,越南戰爭爆發,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發生政治危機。由於美國聯邦經費的刺激和公眾恐懼心理的影響,"實驗室冷戰"也開始了。人們認為,能否保持科學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將決定戰爭的勝負。而科學技術的進步依賴於電腦領域的發展。到了60年代末,每一個主要的聯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純商業性組織、大學,都有了由美國新興電腦工業提供的最新技術裝備的電腦設備。電腦中心互聯以共享數據的思想得到了迅速發展。
美國國防部認為,如果僅有一個集中的軍事指揮中心,萬一這個中心被原蘇聯的核武器摧毀,全國的軍事指揮將處於癱瘓狀態,其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有必要設計這樣一個分散的指揮系統——它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它點仍能正常工作,而這些分散的點又能通過某種形式的通訊網取得聯系。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開始建立一個命名為ARPAnet的網路, 把美國的幾個軍事及研究用電腦主機聯接起來。當初,ARPAnet只聯結4台主機,從軍事要求上是置於美國國防部高級機密的保護之下,從技術上它還不具備向外推廣的條件。
1983年,ARPA和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研製成功了用於異構網路的TCP/IP協議,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萊分校把該協議作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該協議得以在社會上流行起來,從而誕生了真正的Internet。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發展出來的TCP/IP 的通訊協議,在5 個科研教育服務超級電腦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了NSFnet廣域網。由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鼓勵和資助,很多大學、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甚至私營的研究機構紛紛把自己的區域網並入NSFnet中。那時,ARPAnet 的軍用部分已脫離母網,建立自己的網路--Milnet。ARPAnet --網路之父,逐步被NSFnet所替代。到1990年, ARPAnet已退出了歷史舞台。如今,NSFnet已成為Internet的重要骨幹網之一。
1989年,由CERN開發成功WWW,為Internet 實現廣域超媒體信息截取/檢索奠定了基礎。
到了90年代初期,Internet事實上已成為一個"網中網"——各個子網分別負責自己的架設和運作費用,而這些子網又通過NSFnet互聯起來。由於NSFnet是由政府出資,因此,當時Internet最大的老闆還是美國政府,只不過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了一些私人小老闆。 Internet在80年代的擴張不單帶來量的改變,同時亦帶來質的某些改變。由於多種學術團體、企業研究機構,甚至個人用戶的進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於電腦專業人員。 新的使用者發覺, 加入 Internet 除了可共享NSFnet的巨型機外,還能進行相互間的通訊,而這種相互間的通訊對他們來講更有吸引力。 於是, 他們逐步把Internet 當作一種交流與通信的工具, 而不僅僅是共享NSFnet巨型機的運算能力。
在90年代以前,Internet的使用一直僅限於研究與學術領域。商業性機構進入Internet一直受到這樣或那樣的法規或傳統問題的困擾。事實上,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曾經出資建造Internet的政府機構對Internet上的商業活動並不感興趣。
1991年,美國的三家公司分別經營著自己的CERFnet、PSInet及Alternet 網路,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戶提供Internet聯網服務。他們組成了"商用Internet協會"(CIEA),宣布用戶可以把它們的Internet子網用於任何的商業用途。Internet商業化服務提供商的出現,使工商企業終於可以堂堂正正地進入Internet 。 商業機構一踏入Internet這一陌生的世界就發現了它在通訊、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於是,其勢一發不可收拾。世界各地無數的企業及個人紛紛湧入 Internet , 帶來Internet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飛躍。
Internet目前已經聯系著超過160個國家和地區、4萬多個子網、500多萬台電腦主機,直接的用戶超過4000萬,成為世界上信息資源最豐富的電腦公共網路。Internet被認為是未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
【實現網路的四個要素】
1、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
2、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
3、網路軟體軟體支持
4、實現數據通信與資源共享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1] 隨著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後的十多年時間內,由於價格很昂貴,電腦數量極少。早期所謂的計算機網路主要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而產生的,其形式是將一台計算機經過通信線路與若乾颱終端直接連接,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式看做為最簡單的區域網雛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的。現代計算機網路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 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1980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 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2個著名的科學教育網CSNET和BITNET先後建立。1984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規劃建立了13個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及國家教育科技網。隨後替代了ARPANET的骨乾地位。 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階段
第一代:遠程終端連接
20世紀60年代早期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主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鍵盤和顯示器)分布在各處並與主機相連,用戶通過本地的終端使用遠程的主機。
只提供終端和主機之間的通信,子網之間無法通信。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階段(區域網)
20世紀60年代中期
多個主機互聯,實現計算機和計算機之間的通信。
包括:通信子網、用戶資源子網。
終端用戶可以訪問本地主機和通信子網上所有主機的軟硬體資源。
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廣域網、Internet)
1981年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訂:開放體系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RM),實現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之間實現互連。
TCP/IP協議的誕生。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業務,大數據量)
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信息高速公路
ATM技術、ISDN、千兆乙太網
交互性:網上電視點播、電視會議、可視電話、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路圖書館等高速、可視化。
中國的網路發展史
1、Internet的階段性發展
我國的INTERNET的發展以1987年通過中國學術網CANET向世界發出第一封E-mail為標志。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四大主流網路體系,即:中科院的科學技術網CSTNET;國家教育部的教育和科研網CERNET;原郵電部的CHINANET和原電子部的金橋網CHINAGBN。
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 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中國目前有五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Internet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140家。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八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
按覆蓋范圍分:
區域網LAN(作用范圍一般為幾米到幾十公里)
城域網MAN(界於WAN與LAN之間)
廣域網WAN(作用范圍一般為幾十到幾千公里)
按拓撲結構分類
匯流排型
環型
星型
網狀
按信息的交換方式來分:
電路交換
報文交換
報文分組交換
[編輯本段]【網路安全】
網路安全是一個關系國家安全和主權、社會的穩定、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的重要問題。其重要性,正隨著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而變到越來越重要。「家門就是國門」,安全問題刻不容緩。
網路安全是一門涉及計算機科學、網路技術、通信技術、密碼技術、信息安全技術、應用數學、數論、資訊理論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性學科。
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
網路安全從其本質上來講就是網路上的信息安全。從廣義來說,凡是涉及到網路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和可控性的相關技術和理論都是網路安全的研究領域。
網路安全的具體含義會隨著「角度」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從用戶(個人、企業等)的角度來說,他們希望涉及個人隱私或商業利益的信息在網路上傳輸時受到機密性、完整性和真實性的保護,避免其他人或對手利用竊聽、冒充、篡改、抵賴等手段侵犯用戶的利益和隱私,訪問和破壞。
從網路運行和管理者角度說,他們希望對本地網路信息的訪問、讀寫等操作受到保護和控制,避免出現「陷門」、病毒、非法存取、拒絕服務和網路資源非法佔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脅,制止和防禦網路黑客的攻擊。
對安全保密部門來說,他們希望對非法的、有害的或涉及國家機密的信息進行過濾和防堵,避免機要信息泄露,避免對社會產生危害,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
從社會教育和意識形態角度來講,網路上不健康的內容,會對社會的穩定和人類的發展造成阻礙,必須對其進行控制。
[編輯本段]【網路的用途】
【網路傳播】
中國現代媒體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詩蘭認為,網路傳播有三個基本的特點: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鏈接方式。因此,其給網路傳播下的定義是:以全球海量信息為背景、以海量參與者為對象,參與者同時又是信息接收與發布者並隨時可以對信息作出反饋,它的文本形成與閱讀是在各種文本之間隨意鏈接、並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種意義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第49頁)。
還有人認為,「網路傳播」是近年來廣泛出現於傳播學中的一個新名詞。它是相對三大傳播媒體即報紙、廣播、電視而言的。網路傳播是指以多媒體、網路化、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的國際互聯網路,也被稱作網路傳播,是現代信息革命的產物(《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第49頁)。
我們認為,所謂網路傳播其實就是指通過計算機網路的人類信息(包括新聞、知識等信息)傳播活動。在網路傳播中的信息,以數字形式存貯在光、磁等存貯介質上,通過計算機網路高速傳播,並通過計算機或類似設備閱讀使用。網路傳播以計算機通信網路為基礎,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從而達到其社會文化傳播的目的。網路傳播的讀者人數巨大,可以通過互聯網高速傳播。
網路傳播學的相關學科主要有:傳播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等。
【網路電話】
網路電話又稱為IP電話,它是通過互聯網協定(Internet Protocol,IP)來進行語音傳送的。傳統的國際電話是以類比的方式來傳送的,語音先會轉換為訊號,通過銅纜將聲音傳送到對方。網路電話則是將聲音通過網關(gateway)轉換為數據訊號,並被壓縮成數據包(packet),然後才從互聯網傳送出去,接收端收到數據包時,網關會將它解壓縮,重新轉成聲音給另一方聆聽。目前網路電話聯機方式一般來說可以分為 3 種:PC to PC 、PC to Phone、Phone to Phone。網路電話利用TCP/IP協議,由專門軟體將呼叫方的話音轉化成數字信號(往往再經過壓縮,這也是網路電話軟體好壞的技術關鍵點),然後打包,形成一個個小數據包,小數據包自由尋找網路空閑空間,將語音數據傳輸到對方,對方的專門設備或軟體接收到數據包後,作一個與前面講的語音轉化成數據包的反過程,如果對方的接收器不一致,還要作技術處理以使語音能夠還原。通話全程,我們不用特意租用專門的線路,而只是見縫插針地使用網路,大大節省通話費用。一般費用國內都在幾分錢,國際費用一般都在幾毛錢,費用非常低廉。
網路電話是一項革命性的產品,它可以透過網際網路做實時的傳輸及雙邊的對話。你可以透過當地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 (ISP) 或電話公司以很低的費用打給世界各地的其它電話使用者,網路電話內部是免費撥打的。從上班族到家庭使用者、學生、網際網路瀏覽者、游戲玩家及祖父母等人,網路電話提供給一個完全新的、容易的、經濟的方式來和世界各地的朋友及同事通話。
【網路電視】
IPTV即互動式網路電視,是一種利用寬頻網的基礎設施,以計算機(PC)或「普通電視機+網路機頂盒(TV+IPSTB)」為主要終端設備,向用戶提供視頻點播、Internet訪問、電子郵件、游戲等多種互動式數字媒體個性需求服務的嶄新技術。
【網路教育】
網路教育指的是在網路環境下,以現代教育思想和學習理念為指導,充分發揮網路的各種教育功能和豐富的網路教育資源優勢,向教育者和學習者提供的一種網路教和學的服務,這種服務體現於用數字化技術傳遞內容.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動。
【網路金融】
所謂網路金融,又稱電子金融(e-finance),是指在國際互聯網(Internet)上實現的金融活動,包括網路金融機構、網路金融交易、網路金融市場和網路金融監管等方面。它不同於傳統的以物理形態存在的金融活動,是存在於電子空間中的金融活動,其存在形態是虛擬化的、運行方式是網路化的。它是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產物,是適應電子商務(e- commerce)發展需要而產生的網路時代的金融運行模式。
【網路保險】
網路保險是新興的一種以計算機網路為媒介的保險營銷模式,有別與傳統的保險代理人營銷模式。
網路保險的產生和發展是一種歷史趨勢,它代表了國際保險業的發展方向。
目前國內的保險網站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保險公司的自建網站,主要推銷自家險種,如平安保險的「PA18」,泰康人壽保險的「泰康在線」等;第二類是獨立的第三方保險網站,是由專業的互連網服務供應商(ISP)出資成立的保險網站,不屬於任何保險公司,但也提供保險服務,如易保、網險等。很明顯,以上這兩大類網站代表了中國網路保險的發展水平,當對它們的實施策略及市場運作方式進行理性、客觀的研究分析後,就能深刻地把握中國網路保險的發展狀況。
網路保險是一項巨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銀行、電信等多個行業,這一工程的完善需要較長的時間。網路黑客的襲擊使目前計算機網路系統的自身安全缺乏保障,網路保險存在不安全隱患;而網路保險由於保險當事人之間的人為因素與深刻復雜的背景及利益關系,使得在網上投訴、理賠容易滋生欺詐行為。因此,僅僅依靠網上運作還難以支撐網路保險。如何禁止和懲處利用網路保險進行保險欺詐的行為?如何實行網上核保與網上理賠及支付?網路保險在我國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網路保險技術是由國家科技研發人員研究的整套「安全加固系統」對伺服器的安全進行維護,抵制黑客,病毒以及蠕蟲入侵。截止2007年12月7號,中央新聞聯播以播報新一代的「安全加固系統」已投入運行。
【網路營銷】
網路營銷(On-lineMarketing或Cybermarketing)全稱是網路直復營銷,屬於直復營銷的一種形式,是企業營銷實踐與現代信息通訊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是指企業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網路為媒介和手段而進行的各種營銷活動(包括網路調研、網路推廣、網路新產品開發、網路促銷、網路分銷、網路服務等)的總稱。
[編輯本段]【網路語言】
網路語言是伴隨著網路的發展而新興的一種有別於傳統平面媒介的語言形式。它以簡潔生動的形式甫一誕生就得到了廣大網友的偏愛,發展神速。網路語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縮寫.含有某種特定意義的數字以及形象生動的網路動化和圖片,起初主要是網蟲們為了提高網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種特定的需要而採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語言了。網路上冒出的新詞彙主要取決於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滿活力的網路語言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約定俗成後就可以被接受。
[編輯本段]【網路游戲的起源】
商業模式:網路游戲市場的迅速膨脹刺激了網路服務業的發展,網路游戲開始進入收費時代,許多消費者都願意支付高昂的費用來玩網路游戲。從《凱斯邁之島》的每小時12美元到GEnie的每小時6美元,第二代網路游戲的主流計費方式是按小時計費,盡管也有過包月計費的特例,但未能形成氣候。
1978年在英國的埃塞克斯大學,羅伊·特魯布肖用DEC-10編寫了世界上第一款MUD游戲——「MUD1」,這是一個純文字的多人世界,擁有20個相互連接的房間和10條指令,用戶登錄後可以通過資料庫進行人機交互,或通過聊天系統與其他玩家交流。
特魯布肖離開埃塞克斯大學後,把維護MUD1的工作轉交給了理查德·巴特爾,巴特爾利用特魯布肖開發的MUD專用語言——「MUDDL」繼續改進游戲,他把房間的數量增加到400個,進一步完善了資料庫和聊天系統,增加了更多的任務,並為每一位玩家製作了計分程序。
1980年埃塞克斯大學與ARPAnet相連後,來自國外的玩家大幅增加,吞噬了大量系統資源,致使校方不得不限制用戶的登錄時間,以減少DEC-10的負荷。80年代初,巴特爾出於共享和交流的目的,把MUD1的源代碼和盤托出供同事及其它大學的研究人員參考,於是這套源代碼就被流傳了出去。到1983年末,ARPAnet上已經出現了數百份非法拷貝,MUD1在全球各地迅速流傳開來,並出現了許多新的版本。如今,這套最古老的MUD系統已被授權給美國最大的在線信息服務機構之一——CompuServe公司,易名為「不列顛傳奇」,至今仍在運行之中,成為運作時間最長的MUD系統。
MUD1是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實時多人交互網路游戲,它可以保證整個虛擬世界的持續發展。盡管這套系統每天都會重啟若干次,但重啟後游戲中的場景、怪物和謎題仍保持不變,這使得玩家所扮演的角色可以獲得持續的發展。MUD1的另一重要特徵是,它可以在全世界任何一台PDP-10計算機上運行,而不局限於埃塞克斯大學的內部系統。
1982年,約翰·泰勒和凱爾頓·弗林組建Kesmai公司,這家公司在網路游戲的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少具有紀念意義的作品。Kesmai公司的第一份合約是與CompuServe簽訂的,當時約翰·泰勒看見了CompuServe打出的一則名為「太空戰士」(MegaWars)的廣告——「如果你能編寫一款這樣的游戲,你就能獲得每月3萬美元的版稅金」,他便把同凱爾頓·弗林一起開發的《凱斯邁之島》(The Island of Kesmai)的使用手冊寄了一份給當時在CompuServe負責游戲業務的比爾·洛登,洛登對此很感興趣。《凱斯邁之島》的運行平台為UNIX系統,而CompuServe使用的是DEC-20計算機,於是Kesmai公司重新為CompuServe開發了一個DEC-20的版本。這款游戲運營了大約13年,1984年開始正式收費,收費標准為每小時12美元。同年,MUD1也在英國的Compunet上推出了第一個商業版本。
1984年,馬克·雅克布斯組建AUSI公司(《亞瑟王的暗黑時代》的開發者Mythic娛樂公司的前身),並推出遊戲《阿拉達特》(Aradath)。雅克布斯在自己家裡搭建了一個伺服器平台,安裝了8條電話線以運行這款文字角色扮演游戲,游戲的收費標准為每月40美元,這是網路游戲史上第一款採用包月制的網路游戲,包月制的收費方式有利於加速網路游戲的平民化進程,對網路游戲的普及將起到重要作用。遺憾的是,包月制在當時並沒有成長起來的條件,1990年AUSI公司為《龍門》(Dragon』s Gate)定的價格為每小時20美元,盡管費率高得驚人,但仍有人願意每月花上2000多美元去玩這款游戲,因此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包月制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
1985年,比爾·洛登說服通用電氣公司(GE)的信息服務部門投資建立了一個類似CompuServe的、商業化的、基於ASCII文本的網路服務平台,這套平台被稱為GEnie(GE Network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GEnie於10月份正式啟動,其低廉的收費標准在用戶中間引起了巨大反響,也令一向有著強烈優越感的CompuServe感受到了競爭的壓力。GEnie系統實際上是利用GE信息服務部門的伺服器在夜晚的空閑時間為用戶提供服務,因此收費非常低廉,晚上的價格約為每小時6美元,幾乎是CompuServe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