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o與半速率
㈠ 移動通信原理與系統的目錄
第1章 概述
1.1 移動通信發展簡述
1.2 移動通信的特點
1.3 移動通信工作頻段
1.3.1 我國移動通信的工作頻段
1.3.2 第三代移動通信的工作頻段
1.4 移動通信的工作方式
1.5 移動通信的分類及應用系統
1.6 移動通信網的發展趨勢
1.7 本書的內容安排
習題與思考題
第2章 移動通信電波傳播與傳播預測模型
2.1 概述
2.1.1 電波傳播的基本特性
2.1.2 電波傳播特性的研究
2.2 自由空間的電波傳播
2.3 種基本電波傳播機制
2.3.1 反射與多徑信號
2.3.2 繞射
2.3.3 散射
2.4 陰影衰落的基本特性
2.5 移動無線信道及特性參數
2.5.1 多徑衰落的基本特性
2.5.2 多普勒頻移
2.5.3 多徑信道的信道模型
2.5.4 描述多徑信道的主要參數
2.5.5 多徑信道的統計分析
2.5.6 多徑衰落信道的分類
2.5.7 衰落特性的特徵量
2.5.8 衰落信道的建模與模擬簡介
2.6 電波傳播損耗預測模型
2.6.1 室外傳播模型
2.6.2 室內傳播模型
2.6.3 傳播模型校正
習題與思考題
第3章 調制技術
3.1 概述
3.2 最小移頻鍵控
3.2.1 相位連續的FSK
3.2.2 MSK信號的相位路徑、頻率及功率譜
3.3 高斯最小移頻鍵控
3.3.1 高斯濾波器的傳輸特性
3.3.2 GMSK信號的波形和相位路徑
3.3.3 GMSK信號的調制與解調
3.3.4 GMSK功率譜
3.4 QPSK調制
3.4.1 二相調制BPSK
3.4.2 四相調制QPSK
3.4.3 偏移QPSK
3.4.4 π/4?QPSK
3.5 正交頻分復用
3.5.1 概述
3.5.2 正交頻分復用的原理
3.5.3 正交頻分復用的DFT實現
3.5.4 OFDM的應用
習題與思考題
第4章 抗衰落技術
4.1 概述
4.2 分集技術
4.2.1 宏觀分集
4.2.2 微觀分集
4.2.3 分集的合並方式及性能
4.2.4 性能比較
4.2.5 分集對數字移動通信誤碼的影響
4.3 信道編碼
4.3.1 概述
4.3.2 分組碼
4.3.3 卷積碼
4.3.4 Turbo碼
4.4 均衡技術
4.4.1 基本原理
4.4.2 非線性均衡器
4.4.3 自適應均衡器
4.5 擴頻通信
4.5.1 偽雜訊序列
4.5.2 擴頻通信原理
4.5.3 抗多徑干擾和RAKE接收機
4.5.4 跳頻擴頻通信系統
習題與思考題
第5章 蜂窩組網技術
5.1 移動通信網的基本概念
5.2 頻率復用和蜂窩小區
5.3 多址接入技術
5.4 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容量分析
5.5 話務量和呼損簡介
5.6 移動通信網發展簡介
5.7 移動通信網的信令系統
習題與思考題
第6章 GSM和GPRS通信系統
6.1 GSM系統的業務及其特徵
6.2 GSM系統的結構
6.3 GSM的信道
6.3.1 物理信道與邏輯信道
6.3.2 物理信道與邏輯信道的配置
6.3.3 突發脈沖
6.3.4 幀偏離、定時提前量與半速率信道
6.4 GSM的無線數字傳輸
6.4.1 GSM系統無線信道的衰落特性
6.4.2 GSM系統中的抗衰落技術
6.4.3 GSM系統中的話音編碼技術
6.4.4 GSM系統中話音處理的一般過程
6.5 GSM的信令協議
6.5.1 GSM的無線信令介面協議
6.5.2 GSM的地面信令介面協議
6.6 接續和移動性管理
6.6.1 概述
6.6.2 位置更新
6.6.3 呼叫建立過程
6.6.4 越區切換與漫遊
6.6.5 安全措施
6.6.6 計費
6.7 通用分組無線業務
6.7.1 概述
6.7.2 GPRS的業務
6.7.3 GPRS的網路結構及其功能描述
6.7.4 GPRS的移動性管理和會話管理
6.7.5 GPRS的空中介面
習題與思考題
第7章 碼分多址技術基礎
7.1 擴頻通信基礎
7.1.1 概述
7.1.2 理論基礎
7.1.3 擴頻方法
7.1.4 直擴系統
7.1.5 跳頻系統
7.2 地址碼技術
7.2.1 m序列
7.2.2 Gold碼
7.2.3 Walsh碼
7.3 擴頻碼的同步
7.3.1 粗同步
7.3.2 細同步
習題與思考題
第8章 IS95系統
8.1I S95標准概述
8.1.1 IS95標准發展歷程
8.1.2 IS?95系統頻段
8.1.3 IS?95系統時間
8.2 IS95前向鏈路
8.2.1 前向鏈路信道結構
8.2.2 前向鏈路基本操作
8.2.3 導頻信道
8.2.4 同步信道
8.2.5 尋呼信道
8.2.6 前向業務信道
8.2.7 功率控制子信道
8.2.8 隨路信道
8.3 IS95反向鏈路
8.3.1 反向鏈路信道結構
8.3.2 反向鏈路基本操作
8.3.3 反向接入信道
8.3.4 反向業務信道
8.4 IS95中的功率控制技術
8.4.1 功率控制概述
8.4.2 功率控制分類
8.4.3 反向鏈路功率控制
8.4.4 前向鏈路功率控制
8.5 IS95中的軟切換技術
8.5.1 切換概述
8.5.2 導頻集合
8.5.3 導頻的搜索與測量
8.5.4 切換參數與消息
8.5.5 IS-95系統中的軟切換流程
8.5.6 IS-95B系統中的軟切換
8.5.7 導頻集的維護
8.6 IS-95中的登記與漫遊管理
8.6.1 登記注冊
8.6.2 漫遊管理
8.7 基於IS-95標準的系統概述
8.7.1 網路結構及系統介面
8.7.2 協議結構
習題與思考題
第9章 3G技術概述
9.1I MT-2000的主要目標和要求
9.2 IMT-2000的發展歷程
9.3 3G系統承載的業務
9.4 3G系統的基本特徵
9.4.1 系統頻段
9.4.2 系統結構
9.5 3G系統中支持的新技術
9.5.1 高效的信道編碼技術
9.5.2 智能天線技術
9.5.3 軟體無線電技術
9.5.4 多用戶檢測與干擾消除
9.5.5 全IP的核心網
9.6 3G標准化進程及其演進策略
9.6.1 標准化組織
9.6.2 標准化現狀
9.6.3 3G系統演進策略
9.7 3G主要技術標准概述
9.7.1 WCDMA技術標准
9.7.2 cdma2000技術標准
9.7.3 TD-SCDMA技術標准
習題與思考題
第10章 cdma2000 1x系統
10.1 概述
10.2 cdma2000體系結構
10.2.1 總體結構
10.2.2 移動台
10.2.3 空中介面
10.2.4 無線接入網
10.2.5 A介面
10.2.6 電路域核心網
10.2.7 分組域核心網
10.3 cdma2000空中介面概述
10.3.1 cdma2000空中介面協議結構
10.3.2 系統頻段與系統時間
10.3.3 空中介面相關的幾個基本概念
10.4 cdma2000 1x空中介面物理層
10.4.1 cdma2000 1x物理層的主要特性
10.4.2 cdma2000 1x前向鏈路信道組成
10.4.3 cdma2000 1x前向鏈路的差錯控制技術
10.4.4 cdma2000 1x前向鏈路中的擴頻碼
10.4.5 cdma2000 1x前向鏈路發射分集
10.4.6 cdma2000 1x前向鏈路信道結構
10.4.7 cdma2000 1x前向鏈路擴頻調制
10.4.8 cdma2000 1x反向鏈路信道組成
10.4.9 cdma2000 1x反向鏈路中的差錯控制
10.4.10 cdma2000 1x反向鏈路中的擴頻碼
10.4.11 cdma2000 1x反向鏈路信道結構
10.4.12 cdma2000 1x反向鏈路擴頻調制
10.5 cdma2000 1x空中介面第二層概述
10.5.1 MAC子層
10.5.2 LAC子層
10.6 cdma2000 1x空中介面第三層概述
10.6.1 信令結構及層間介面
10.6.2 三層信令消息流程
10.7 cdma2000 1x中的功率控制與系統切換
10.7.1 cdma2000 1x中的功率控制技術
10.7.2 cdma2000 1x中的系統切換
10.8 cdma2000 1x網路技術概述
10.8.1 cdma2000 1x系統網路結構
10.8.2 cdma2000 1x系統分組域網路技術
習題與思考題
第11章 WCDMA和TDD/CDMA系統介紹
11.1 概述
11.2 WCDMA的標准體系
11.3 WCDMA的信道結構
11.3.1 專用傳輸信道
11.3.2 公共傳輸信道
11.3.3 傳輸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11.3.4 物理信道
11.4 WCDMA的鏈路
11.4.1 信道化碼
11.4.2 擾碼
11.4.3 上行鏈路擴頻
11.4.4 下行鏈路擴頻
11.4.5 調制
11.5 WCDMA中的信道編碼、功率控制和切換
11.5.1 WCDMA的信道編碼
11.5.2 功率控制
11.5.3 切換
11.6 WCDMA的網路結構
11.6.1 網路結構
11.6.2 系統介面
11.7 TDD/CDMA介紹
11.7.1 TDD系統的概念
11.7.2 TDD模式的優點
11.7.3 TDD模式的缺點
習題與思考題
第12章 未來移動通信系統的發展
12.1 B3G系統的展望
12.2 B3G系統中的正交頻分復用技術
12.2.1 OFDM系統結構
12.2.2 串並變換
12.2.3 子載波調制
12.2.4 OFDM系統關鍵技術
12.3 B3G系統中的MIMO技術
12.3.1 空間復用技術
12.3.2 空間分集技術
12.4 未來無線通信系統的研究項目簡介
12.4.1 VSF?OFCDM系統
12.4.2 IEEE 802.16
12.4.3 IEEE 802.20
12.4.4 MATRICE
12.5 小結
習題與思考題
參考文獻
㈡ FRU,FRL如何設置,是怎樣佔用半速率和全速率的
這兩種方式的選擇需要網路與終端同時支持,也就是說半速率模式的選擇只靠手機是沒有用的,只有運營商也開啟半速率模式時才有可能奏效。
對於運營商而言,半速率模式可以犧牲話音質量來增加信道容量,應該說事實上半速率模式是運營商通常用於緩解話務負擔的手段之一,對最終用戶沒有太大影響。
手機全速率(Full Rate),是一種GSM網路語音的編碼方式,用於GSM手機基於全速率13Kbps的語音編碼和發送,可以獲得更好更清晰的語音質量(接近Qos4.7),需要網路服務商開通此項網路功能手機才能配合實現。
GSM網路若支援此功能,此功能將會自動打開。
使語音更清晰,聽得更真切。
手機半速率(Half Rate),該方法能更有效地利用頻譜,從而使蜂窩網路的容量加倍。
說白了就是在網路繁忙時,搶線能力提高。
㈢ GSM語音全速率與半速率到底是多少具體演算法是
因此一個載頻可提供8個全速率或16個半速率業務信道(或兩者的組合)並包括各自所帶有的隨路控制信道。(1)話音業務信道 載有編碼話音的業務信道分為全速率話音業務信道(TCH/FS)和半速率話音業務信道(TCH/HS),兩者的總速率分別為22.8和11.4kbit/s。 對於全速率話音編碼,話音幀長20ms,每幀含260比特,提供的凈速率為13kbit/s。 (2)數據業務信道 在全速率或半速率信道上,通過不同的速率適配、信道編碼和交織,支撐著直至9.6kbit/s的透明和非透明數據業務。用於不同用戶數據速率的業務信道,具體有: 9.6kbit/s,全速率數據業務信道(TCH/F9.6) 4.8kbit/s,全速率數據業務信道(TCH/F4.8) 4.8kbit/s,半速率數據業務信道(TCH/H4.8) ≤2.4kbit/s,全速率數據業務信道(TCH/F2.4) ≤2.4kbit/s,半速率數據業務信道(TCH/H2.4) 數據業務信道還支撐具有凈速率為12kbit/s的非限制的數字承載業務。 在GSM系統中,為了提高系統效率,還引入額外一類信道,即TCH/8,它的速率很低,僅用於信令和短消息傳輸。如果TCH/H可看作為TCH/F的一半,則TCH/8便可看作 為TCH/F的一半,則TCH/8使可看作為TCH/F的八分之一。
㈣ 論文的文獻綜述怎麼寫格式是什麼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搜集大量情報資料後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術論文, 它是科學文獻的一種。
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特別是陽性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在根據提綱進行撰寫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准確無誤。關於參考文獻的使用方法,錄著項目及格式與研究論文相同,不再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