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月陽現在在做什麼
㈠ 誰知道2004年中國十大事件是什麼
2004年中國經濟十大事件
1、宏觀調控:「點剎」過度投資
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來說,2004年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宏觀調控。由於一些行業的過度投資,使得煤炭、電力、石油、運輸等相繼出現緊張,發展下去將會直接影響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中央及時注意到了這種現象,認真研究了產生的原因,並且適時、有效地採取了切實可行的措施。宏觀調控可以說是今年各大財經媒體都不能迴避的報道重點,也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
《經濟日報》總編輯馮並做如下點評:
宏觀調控實際上是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五個統籌」。中央和國務院對這次宏觀調控發現是早的,措施也是果斷的。雖然我們不能說,如果我們不及時調控,今天的經濟就崩潰或者怎麼樣了?但是肯定地說,如果不調控,經濟要健康持續地發展也是不可能的。比如說鋼鐵產業不可能無限制地發展,發展過多,鐵礦石就可能短缺。據我所知,我們的鐵礦全國目前的存量資源90億噸,其中遼寧地區就佔50%。那麼他鋼廠怎麼辦呢?就要依靠進口,依靠進口運費是昂貴的,同時出口國要抬高價格,那麼你煉出一噸鋼需要多大成本,這都是可以算出來的。你的鋼鐵價格是高的,會不會影響其他方面的價格,物價上漲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首先要肯定,這次宏觀調控是很有效果的,多數的企業、多數的地區感覺是比較好的。有幾組數字可以證明:首先,全年GDP的預測可能是9%,或者是9%多一點;財政收入預計增長20%;農民增收的幅度根據有關資料是11.4%,實際增長是6%;城鎮新增就業可能達到900萬人。第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明顯回落,前三個季度與第一個季度相比,固定資產投資回落了15%,鋼鐵水泥投資增幅分別回落了65%和43%,就是說回落一半以上。第三,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預計新增13%,進出口貿易大家都知道,今年很可能突破1.1萬億美元,再就是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一直控制在4%以內,就是說,人們原來擔心出現的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這種情況沒有出現。
這幾組數字給出一個印象,中國經濟繼續保持了增長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勢頭。但這並不等於說我們宏觀調控就結束了,或者我們可以鳴金收兵得勝回朝了。宏觀調控取得了成效,並不意味著宏觀調控已經結束,就經濟運行而言宏觀調控永遠是一個主要課題。
我說宏觀調控是一個常態性的東西,就像我們總要在萬有引力下在地球上生活,走路的時候也得找一個平衡啊,但講常態不意味著作為宏觀調控這個特定的詞提出來,一直就要得很緊。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隨著我們對市場經濟的觀念不斷地更新,特別是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不斷提高,宏觀調控應該如影隨形地在我們的經濟生活里經常閃現。就好像我們的路走熟了,還要想辦法走得直一點,盡管可能左右搖擺是不可避免的,終不至於大起大落。
2、聚焦能源:破解燃「煤」之急
有人說,2004年是「電荒」年,而在電荒的背後,我們看到的卻是「煤荒」。根據煤炭工業協會的預測,2005年我國煤炭仍將有8000萬噸的缺口,供應緊張的局面將繼續存在。在煤炭緊缺的現象背後反映出來的問題是什麼?
《中國經濟時報》總編輯包月陽做如下點評:
從煤炭產業本身來說,這幾年來它的投入比較少,生產增長能力比較慢,新增加的可開採的儲量也都比較少。而且很多煤礦的生產條件比較差,所以今年以來,一出現煤炭供應的吃緊,就造成了煤炭生產比較被動,不太容易適應突然增加的需求,你讓它增加更多的煤炭的產量是不太容易做到的。因為它的基礎已經比較薄弱,但這方面可以說不是很主要,更主要的原因是國民經濟的高增長,帶來了對煤炭需求的大幅度的上升,所以煤荒主要原因在煤炭之外,尤其是電荒。電力要吃掉煤炭產量的50%-60%。電力今年以來增長了10%以上,它就必然帶動對煤炭的大量的需求,但這種需求增長起來之後,從煤炭方面說,它會提高煤價。因為市場需求增加了,按照市場規律,按照價值規律,這個價位應該反映這樣一種變化,但是從電力企業這個角度說,他們又不太願意承受、承擔煤價上漲這樣一個因素,因為在我們國家煤炭的價格已經放開,是市場調節的。而這個電價沒有放開,是由政府來控制的。
這樣從去年開始到今年煤電之間在價格上的矛盾一直非常突出,這種矛盾由中央政府出面調停,雖然有所緩解,但是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煤炭供求這個矛盾從根本上說,有賴於國民經濟從局部的過熱降溫,這是最根本的。從技術層面說,這種煤電的矛盾是這里邊很重要的一個關節點。煤電的矛盾專家們有各種不同的建議,有的是現在提的比較多的是煤電價格的連動。就是煤價漲,電價要跟著漲,至於是一個什麼樣的比例,這有一個非常復雜的價格體系,現在正在探討比較多的,或者說已經進入政策視野的煤電的價格連動提的比較多。我認為從根本上恐怕有賴於電力的市場化的改革,這個改革完成之後,電價就能夠基本上反應供求規律,這樣不管是煤價上漲還是下落,在電價上也能得到相應的反應。這是從長期來說,從根本上說的,應該靠這樣一種機制,從近期說就是靠宏觀調控,宏觀調控能夠抑制經濟過熱的苗頭,降低需求,給過熱的經濟潑點水,降降溫,宏觀經濟達到了健康的、可持續的狀態之後,煤炭這個產業也能夠恢復供求的平衡。
3、鋼鐵虛熱:回歸投資理性
2004年鋼鐵行業的發展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價格的變動,價格走了一個V字形,年初的時候往上攀升,大概從5月末開始下降回落,然後到6月末又上來了。這個V字形反映了我國鋼鐵企業發展到今天的必然性,從盲目投資到回歸理性。
《經濟日報》前總編輯艾豐做如下點評:
先說說年初的攀升,其實鋼鐵價格的攀升並不是從今年年初開始,要往遠了說大概從2002年開始攀升。逐步抬高,大概今年年初達到了最高點。為什麼會這樣呢?最基礎的原因就是經濟拉動,我們國家經濟生活里邊,對鋼鐵的需求增加的很快,而增加很快的需求又是兩個產業起的作用:一個是房地產,因為蓋房子需要大量的鋼材;還有一個產業就是汽車,這兩個產業的發展拉動了對鋼鐵的需求。從這種意義上講,雖然漲價不能說是好事,但這是個好兆頭。因為我們國家過去一個建築業,一個汽車產業,沒有形成支柱產業的態勢。這些年通過改革,特別是房改,住宅商品化,住宅信貸這樣一些措施把住房產業推上去了,所以才有了鋼鐵產業大發展。
我覺得這是一個必然。中間掉下來了,為什麼掉下來了呢?這是宏觀調控的結果。因為鋼鐵價格很高,就引起了一種投資熱。大家要賺錢,根據當時比較高的價格,鋼鐵的利潤至少可以達到12%,個別的可能達到22%。這個利潤很高,吸引了大量的社會資金,結果就出現了投資過熱,如果這些投資項目都建成的話,有人測算了一下,煉鋼的能力至少要增加1.5億噸。我們原來的能力是3.1億噸,3.1億噸加上1.5億噸就是4.6億噸,這種能力遠遠超過我們實際的需求,所以感到一種投資過熱,如果都把它變成項目,都把它投入生產將來會有很大的問題。除了量的問題以外,還有一個質的問題,也就是說許多投資項目並不是高科技的,沒有達到嚴格的環境污染、技術水平要求等等。這樣的話,鋼鐵產業的量上去了水平就會下來,特別是還要佔用很多土地,有的建設項目主要是銀行資金,一旦出了問題,風險在銀行身上,所以國家採取了宏觀調控措施。
4、糧食增產:農業穩則天下
4、糧食增產:農業穩則天下安
在中央「一號文件」等優惠政策的拉動下,今年我國的糧食生產出現了可喜的變化。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的夏糧產量比去年同期增長4.8%,秋糧的生產形勢同樣讓人感到樂觀,預計今年我國全年糧食總產量將達到預定的9100億斤。這意味著,我國糧食生產將結束1998年以來出現的連續下滑的局面。農業稅減免、糧食直補、保護價等措施的實施,讓農民看到了種糧帶給他們的實惠。但是,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糧食價格出現了近年來少有的上漲勢頭,糧食是多了還是少了,百姓對此十分關心。甚至引發了關於糧食安全的議論。
《經濟參考報》總編輯王海征做如下點評:
今年中國的糧食生產有兩點值得關注,一個是增產,一個是漲價,這恐怕也是大家共同關心的糧食方面的兩個問題。我們覺得增產當然是一件好事。那麼在增產的同時,價格的變動會直接對下一年以至以後的糧食生產產生影響。從糧價的絕對水平來看,不能說就是糧價很高了,因為糧價增長了以後,影響到的實際上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糧食的生產者,一方面是消費者,消費者主要是城鎮居民。從城鎮居民來說,糧價上漲,對大部分城鎮居民應該說沒有太大的影響。或者說這個影響對他們的生存、生活角度來說可以忽略不計。
為什麼說糧價現在上漲的水平不是那麼高呢?我想說一個數字,就是我們從改革開放以前來看,當時的糧食價格基本上是保持穩定的,而且是低水平的一個價格。從大家最熟悉的標准粉來說,當時北京的價格是一毛八分五一斤,到現在標准粉的價格漲了大約是8倍,可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算起到2003年,大約是增長了19倍。那麼相對這樣一個數字,我覺得糧食價格從城鎮居民來說,應該是還在合理的范圍內,而且糧價也沒有超過整個這么多年的物價上漲水平。
中央政策對農業扶持,這個是每個國家都做的事情,在國際上也是正常的,世貿組織的規則也是允許的。通過今年一年這么多政策下來以後,我們的支持力度確實比過去大多了,但是還是有空間的。但是從另外一方面看,僅僅靠政策扶持畢竟空間是有限的,它不會無限制地靠政策扶持,僅僅靠政策扶持,我們的糧食增產也不會有一個長期的、永久性的發展。
要保證農業和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一個是農業生產方式的提升,再有一個是農業產業鏈向工業方向的延伸。我先說農業生產方式的提升。中國現在農業生產方式的提升,主要就是一個是現代化,一個是市場化。那麼現代化呢,一般想起來是提高科技含量,科學技術運用於農業,這肯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說種子、化肥以及各個方面的種植方式,包括機械化對農業生產肯定是有很大幫助的。除了現代化這一個因素之外,第二個因素是市場化,市場化主要是用市場經濟的手段來組織農業生產。在這方面已經出現了一些好的苗頭或者趨勢。黑龍江有一個地方,它的農業合作組織不是過去意義上的,而是市場意義上的合作,發展的很快,實際上也是促進了農業內部的專業分工。
5、民工短缺: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
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民工潮曾讓我們無數次感嘆我國勞動力的充足,但是從今年春天開始,我國一些地方卻陷入了「缺少工人」的尷尬境地。很多媒體紛紛發問:延續了十幾年的民工潮,為什麼變成了民工荒,是因為經濟發展過快使得農村剩餘勞動力供給不足?還是因為隨著農村生活越來越好、就業機會增多,農民們已經對進城打工不屑一顧了呢?
《經濟觀察報》總編輯何力做如下點評:
民工荒這個叫法本身可能並不準確,今年發生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比較低技能的勞動力的供給出現了局部短缺,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更准確的描述。從整個判斷上來講,民工的短缺應該不是全局性的問題,它是局部的,跟今年整個的經濟形勢是非常相關的。比如說今年糧食豐收,今年糧價上漲的比較多,農民的收入會因此增加的比較快,這樣他可能選擇說我在家裡種地是不是更好一點,這是一個原因。再有一個,城市裡面今年的物價漲幅比前幾年要快一些,今年全年算下來,城市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會在4%左右,這樣民工在城裡的成本也會高一點。
另外還有一點,這些年來我們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過程之中,民工的工資待遇是不是真實地反映了勞動力的成本,這個價格是不是扭曲的,包括勞動保障的條件是不是真正達到了國家要求的水準,這些方面可能都會有一些差距。我覺得可能是這些原因導致了民工在局部地區的短缺。但是從整體上來看,中國民工的這種不斷城市化,或者從農民變成工人的這樣一個進程,應該說還是很長的一個進程,不會一下子就結束,也不會一下子出現非常規模、大規模的勞動力短缺。
雖然我們說這件事情的影響本身現在還不能說是一個全局性的,但是媒體或者學者非常關注,是因為這件事情釋放出一個非常強烈的信號。我們的勞動力價格只有馬來西亞的1/4,相當於現在日本和美國的1/30和1/40,就是比較便宜。而且我們的人口比較多,這個比較優勢對國家的對外出口,就是製造業有非常強的競爭優勢,我們今年外貿出口,進出口總額可望達到1.2萬億美元左右,占整個GDP的比重也非常高,這是我們過去這些年發展的一個很成功的地方。民工短缺就給了一個問號,是什麼呢?就是這樣一個趨勢還能不能持續下去呢?
首先,我覺得這可能是個好事情。因為從信號的角度來講,它至少給我們一個提醒,就是說我們將來可能不能永遠地靠比較低廉的勞動力,我們除了這個優勢以外,看來還應該發展別的優勢,比如技術、比如知識產權、比如服務業的優勢。我覺得這是第一個提醒。
第二,在這個過程之中,民工的醫療條件、工資和生活水平也會不斷地提高。
第三,從長遠來講,我們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之中,它一定是整體的方方面面能力的提升,而不簡單的是某一個方面的提升。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從現在就開始重視和研究這個問題,倒是很及時,或者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6、油價攀升:中國直面能源挑戰
被人們稱為經濟命脈的石油,在2004年牽動了許多人的神經。今年以來國際油價一直在高位徘徊,並且不斷創出歷史新高。根據中國油庫網信息中心統計的數據:今年國際油價最高時曾在10月25日達到每桶55.50美元,盡管到11月底,國際油價已回落到50美元以下,但和去年同期相比每桶仍高出18美元左右。有人甚至形容說,2004年的國際油市,就像場瘋狂的過山車之旅。
《競爭力》雜志主編方向明做如下點評:
如果把國際油價的整個走勢再拉得更長一點,可以看到在近30年以來,國際油價有三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第二個高峰期是在90年代初期,第三個高峰期就是以今年為一個高峰點,但它是從1999年開始緩慢地攀升上來。今年比較突出的反映是連續地突破每桶40美元、44美元、45美元、48美元大關,一直到突破50美元大關。
在一年之內連續如此狂漲,我們基本上有這么一個判斷:今年油價上漲的主要因素不是來自產能的問題,因為今年在全球石油產能方面波動性並不是很明顯。那麼其他的幾個因素可能會成為油價上漲的主要因素:第一個是全球對石油需求的迅猛增長;第二個是中東政治局勢的不穩定;第三個是國際石油炒家的一些投機行為。
再具體分析一下,全球對能源需求的增長是一個整個基本面的問題,中東局勢的不穩是一個政治問題,而石油炒家的運作,我們認為是一個非理性因素,這個非理性因素在今年的油價上漲中表現得比較明顯。有這樣一個細節,大概在4月20日左右,美國、德國、法國的高級分析師們預測,石油價格將突破44美元,達到45美元。此話音剛落,油價應聲而漲,5月的第一周就突破了每桶40美元的大關,到第二周就接近了42美元。這件事情給我們當時關注整個石油價格上漲的非理性因素一個信號。
國際上還有一種說法,是由於中國石油的大量進口導致了原油價格的迅猛增長,我認為這個結論是站不住腳的,盡管近兩年中國對石油的進口在逐漸增加,但是在國際油價的問題上,惟一對國際油價有發言權的只有美國。
如果說國際油價對中國經濟有影響的話,首先大家感到最強烈的就是加油站里汽油漲了價。第二個我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數據,就是最近對各行業職業經理人收入的一個大規模調查,今年各行業的職業經理人當中,石油化工行業變成了第一位,每月達到將近8000塊錢。去年在第一位的是汽車行業的職業經理人。油價的上漲對各行業的影響,已直接反映到了行業職業經理人的收入上。第三個我們感覺到的是整體的化工價格隨著石油開始上漲,當然更直接的行業是交通和運輸業。從更宏觀的角度上講,全球石油價格的上漲,給我們國家進口石油可能會增加損失近80億美元左右。它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到目前還不是特別明顯,但據專家估計可能會在0.7個到0.8個百分點。
7、央行加息:啟動價格工具
今年以來,無論是經濟界還是各大財經媒體,幾乎每個月都在焦急地等待著一個經濟指標的統計結果,這就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而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今年出現的不斷攀升,也使加息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究竟加還是不加,什麼時候開始加,加息幅度該有多大等一系列關於話題,曾掀起過幾輪熱烈的討論。
《財經時報》副總編輯鈕文新做如下點評:
從2003年底一直到2004年我們一直在探討的一個話題就是宏觀調控,這一輪緊縮調控當中,到底選擇什麼樣的貨幣手段來進行宏觀調控,利率當然是考慮之一。到底是不是該使用這樣一個手段,利和弊到底是什麼。大家進行了大量的評判,實際上也在幫助市場梳理、理清思路:到底加息還是不加息?應該在什麼時候加息?加息的程度如何?這肯定是需要非常充分的探討才行。
今年6月份《財經時報》曾經發表過一篇報道,說即使CPI上漲到5%也是不需要加息的。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判斷呢?在當時的那種條件下,加息的作用不會太大。為什麼?兩個非常重要的理由:第一,我們要看這一輪經濟過熱,或者說投資過熱是什麼拉動的。我們考量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地方政府換屆之後,出於對政績的需要,投資的沖動非常大。如果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加息的話,地方政府就不會太在乎。為什麼?你不過就是資金成本多了一兩個點而已,你說你加多少管用?你加兩個點、三個點對它的刺激作用非常小,因為它還會去追求政績。加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投資一定會下來。但是你需要兩個點,還是三個點、五個點?這就有一個程度的問題,加一兩個點的話,作用不會太大,這是第一點。
第二,從去年10月份我們看到人民幣升值的呼聲非常大,國際上對我國的壓力非常大,這種壓力之下,如果我們再加息的話,那麼熱錢套利的錢,就會更多地流入中國市場,至少它在賭人民幣升值的過程當中,你的利益上升了會給它平抑掉一些成本,所以會更鼓勵它往裡走。因此在這兩點考量之下,我們認為加息可能作用不會太大。
另外,加息肯定是要抑制整個貨幣的過快增長。但如果我們加息了,那麼熱錢進來了,外匯賬款所構成的基礎貨幣投放又增加了,這樣它就起不到抑制貨幣過快增長的效果,通脹往下壓就很困難。所以根據這樣一些判斷,我們認為加息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適宜的。今天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看到,今天加息了,是為了緊縮貨幣才加息的,其實在這個公告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說法,就是說為了鞏固宏觀調控成果,沒有說進一步的緊縮。實際上這次加息最重要的是另外兩層意義。一層就是利率結構的調整。一看長期貸款增加得多,漲得多,短期貸款漲得少,長期的存款利率漲得多,但是短期的存款利率漲得少,實際上有一個結構調整問題。在今年年初大量的儲蓄分流,儲蓄增長速度在下降,存貸款期限錯配的問題出現了,這就需要結構政策來調整。在這一輪加息的過程當中,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點。第二層就是,我們看到貸款的上限被放開了,存款的下限被放開了,實際上這是在向一個市場化的方向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意義要遠遠大過宏觀調控的意義。
8、股市風雲:規范與發展並行
今年我國證券市場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場不小的波動,市場在創造了4年以來最大一次反彈的同時,也創出了5年來的新低。到底該怎麼看待今年的證券市場?未來的市場走勢又將如何?
《中華工商時報》副總編輯呂平波做如下點評:
對2004年中國證券市場來說,來自政策面的支持力度是相當大的。它把股市政策提升到了宏觀政策的層面上,作為宏觀調控的一個部分,應該講是高層對證券市場的最大支持。但是我們也面臨著非常尷尬的局面:發表「國九條」的時候,跟提出要落實「國九條」的時候,上證指數相差了300點。
出現這樣的情況,我想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宏觀調控。宏觀背景肯定是要決定股市的發展方向,這一點在中國也不會例外。今年不可能有大行情,這個基調是可以肯定的,即使有政策面支持,上漲行情也不會出現。
第二,雖然政策層面上做了最大限度的支持,但「國九條」中的九條意見怎麼貫徹、落實也有個過程,還充滿著不確定性。比如說股權分置這個問題怎麼解決,有各種各樣的想法。這是一個很大的懸念。
第三點,跟市場的擴容有關。這在根本上影響供求關系,也會影響到這個行情的起伏。
大家會覺得非常奇怪,一方面中國的GDP在高速增長,另外一方面中國上市公司的平均業績經歷前幾年的下滑之後,最近兩年是連續的、每季度都在增長,可股價確在下滑。怎麼看這個問題?我想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中國上市公司股價存在偏高的成分,有泡沫,有一個擠乾的過程。另一方面,跟我們對中國市場股價的估值論這種觀念也有關系,就是把內地股市跟香港股市做對比,會得出內地偏高的結論。實際上這兩個地方的市場價格是不能做類比的,因為中國大陸的市場是一個本土市場,香港市場基本是國際市場、海外市場,這個定價標准應該不一樣,盲目地照搬照套就會發覺,這個市場還有下跌的空間。這是出現矛盾的兩方面的原因。
我們一定要看清楚中國的市場跟海外的市場本質上的差異,不在於差距,說它早發展了多少年,我們晚發展了多少年。這兩個市場本質上是有差異的,是不一樣的。海外股市基本上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之下的一個市場,中國股市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起來的。這個大的社會政治背景不同,這一點千萬不能忽略。
2004年是經歷轉型陣痛的過程。從政策的量變到政策的質變,中國證券市場正面臨著一個質的轉變的過程。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現在中國證券市場正處在這么一個臨界點上。去年有專家做過一個時間判斷,認為經過兩三年
2004年是經歷轉型陣痛的過程。從政策的量變到政策的質變,中國證券市場正面臨著一個質的轉變的過程。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現在中國證券市場正處在這么一個臨界點上。去年有專家做過一個時間判斷,認為經過兩三年的調整,中國資本市場一定會進入一個健康、穩定發展的軌道,我覺得這個判斷是比較准確的。我們現在都形成了一個基本的共識,就是這個市場一定要把投資者放在首位,一定要以投資者為本,如果這樣來認識這個市場的話,圈錢這種惡習就有可能從這個市場上得到唾棄,這樣才有可能真正扭轉市場的不利局面。
最近幾年這個市場的變化,實際上是從2001年之前過度投機,到2001年之後由於擠泡沫所形成的過度融資,處在這么一個變化中間。現在又是從過度融資向一個有序融資這么一個轉變過程中間,最終會實現一個比較理想狀態,就是從無效融資向有效融資轉變。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的投資才有可能從無效投資向有效投資轉變,大家的利益才能夠得到回報。
中國證券市場本質上跟海外資本市場的差異,就是股權分置。股權分置不等於全流通,我們應當怎麼把投資者利益保護落實到實處,這要看明年股東表決體系建設怎麼樣,具體的效果怎麼樣,這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融資,是不是能夠從過度融資到有序和有效。這就需要管理層做出重大調整,對於市場定位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改變以往傳統的思維定式,真正轉移到以投資者為本,給市場一個休養生息的空間,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一個時間,這兩點做到的話,明年的資本市場應該比較樂觀。
9、土地調控:「閘門」緊縮的背後
農民種糧需要土地,企業擴大規模也需要土地,城市發展更離不開土地。今年國家收緊了這道經濟發展的「閘門」,使得「土地」成了今年經濟領域被廣泛關注的一個關鍵詞。究竟該如何看待土地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呢?
《中國經營報》副總編輯趙彬做如下點評:
這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從大的宏觀背景上說,憲法現在進一步對私人財產權的問題給予關注,中央對於推進這種以民為本、關注民生的工作思路力度也很大;另一方面,三農問題近些年為大家普遍關注,而農民的土地問題恰好是這個財產權問題、群眾利益問題、農民問題集於一身的問題。
具體來講,這些年農村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大量佔用耕地,使得農民的土地喪失得比較多,引發了許多的社會矛盾。另外,從去年以來,糧食減產也是使得土地問題成為一個時期非常關注的重點。
應該說,如果限制土地的供應,肯定會對那些以土地為主要贏利來源的經濟發展模式起到制約,這非常正常。因為調控本身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要抑制這種低層次的、低水平的發展。這是一種盲目的,以犧牲不可再生資源為代價進行發展的模式。今年8月28日,已經通過了修改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11月20日,國務院出台了一個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這樣的一個決定,這個決定的第一句就是這樣說的,說現在我們國家的土地管理制度是最嚴格的。有一些專
㈡ 包月陽是做什麼的
本人親自問過 包月是電信 安裝費100+3個月/85元一個月(必須連包3個月北方是網通 南方是電信 你看你是做什麼用了 比如玩游戲 你要是網通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