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分層
高速電信網路系統的結構
隨著數據網路的商業用戶和Internet用戶的飛速發展,網路運營商試圖構建一種在公共平台上支持多種業務的網路,即在單一網路平台上集成話音、視頻和數據業務,此外,目前許多企業還希望在公共承載網路上開設虛擬專用網路。
任何網路均由接入、交換、傳輸和網路控制/管理四部分組成,這四個部分的綜合是構建綜合平台的基礎,這是一個理想化和最終發展目標。就目前而言,一個以支持數據業務為核心的網路如圖1所示,網路可由以下設備構成:
接入層:在用戶端支持多種業務的接入,由於接入環路成本昂貴以及期望局端/用戶業務接入介面的單一化,接入設備應能向上連接高速傳輸線路,向下支持多種業務的介面。這樣的接入設備具體有支持PPP協議的綜合接入設備IAD(Integrated Access Device)、通過數字用戶線接入復用器DSLAM(Digital Subscriber Line Access Multiplexer)的ASDL接入設備以及第3代無線接入設備。
傳輸層:面向用戶端支持透明的TDM線路的接入,在網路核心提供大帶寬的數據傳輸能力,並替代傳統的配線架,構建靈活和可重用的長途傳輸網路。傳輸層設備包括用於低速率接入和會聚的非同步分叉設備(ADM-Asynchronous De-Multiplexer)和用於速率靜態交換的數字交叉連接設備(DCS-Digital Cross System)。
媒體層:這里採用媒體層,而不是綜合網路體系中的「交換層」,是因為IP數據網路的核心設備採用路由器,雖然逐步引入第2層交換能力,但畢竟和交換機是有區別的,故不擬採用交換機的提法。 這里媒體層主要指網路為完成端到端的數據傳輸進行的路由判決和數據轉發的功能。它是網路的交換核心,目的是在傳輸層基礎上構建端到端的通信過程,這里可能包括的技術有ATM和IP。具體設備分成網路核心單元(交換機)和異種網路互連單元(網關)。其中,交換設備又可細分為支持各種媒體接入的媒體交換機(MSW-Media switch)和用於長途傳輸的骨幹交換機(CSW-Core switch),實際網路中交換機也可由直接支持第3層功能的路由器或具有2/3層功能的交換路由設備替代;網關則又劃分成完成相應功能的各種設備,如數據網關(DGW-Data gateway)、接入網關(AGW-Access gateway)、中繼網關(TGW-Trunk gateway)和無線網關(wireless gateway)。
控制層:用於媒體層的網路設備的控制,在傳統電信網路中由No.7信令支持網路控制操作;但在IP網路中,協議框架中控制能力比較弱,因此需要額外的設備完成類似信令網路的功能,這里包括支持不同網路信令互通的信令網關(SGW-Signaling gateway)、用於控制媒體交換機的媒體網關控制器(MGC-Media Gateway Control)以及用於加強廣域網中基於QoS路由選擇的路由控制器(RC(Routing Controller)。
業務層:在電信網路環境中,通過智能網路平台提供各種增值服務;而在多媒體網路環境中,也需要相應的業務生成和維護環境,即業務執行節點(SEN-Service Execution Node)。
注意,圖1中傳統網路和數據網路互聯互通時,信息傳輸和信令傳輸分別在不同層次上進行交流,這和網路分層概念是相符合的。
現有高速數據網路的構建尚處於傳輸層和媒體層,主要完成網路物理平台的構建,側重於高速網路的傳輸和交換平台。高速網路的構建包括骨幹網路和邊緣接入,其中骨幹網路包括網路高速自愈能力和端到端交換能力,而接入網路則需支持多種媒體接入。接入網部分除了直接用戶的接入,另外還可作為與其他網路的網關接入。隨著Internet網路的普及並逐步過渡到其他網路的匯接網路,網關接入其他網路的功效將引起人們的重視。
控制層和網路業務層作為網路的邏輯控制體系,應能支持新業務的引入和構成,但目前這方面尚處於非常薄弱狀態,只能實現如何與其他網路的互聯互通的功能。這是因為傳統的IP網路主要支持基於站點的各種服務,如WWW、FTP和電子郵件等,但隨著人們對Internet業務的期望以及高速IP網路的建設,將引入諸如話音和視頻等信息服務,Internet網路也將逐步轉化成一個電信級的運營網路,這就要求網路逐步從「無政府」狀態向可控制、保證質量的狀態轉化,這就要求網路在不同層次上作相應的改進。特別是在控制層和網路業務層,應在網路控制體系增加各種網路設備的環境中,能夠更方便地提供各種策略服務、完備的用戶管理,而這些服務和管理本身的工作難度和復雜度可能會超過網路本身支持業務的復雜度,對應網路的開銷也是如此,有關這方面的許多問題還處於研究階段。在IP網路協議並不完善的今天,為滿足這方面的需求,不同的廠商也提出了有限解決方案。我們認為,傳統電信網路雖然在其媒體層上運作方式和高速IP網路有所不同,但在網路管理和業務實現,甚至許多控制方法方面值得高速IP網路平台借鑒。
媒體層和傳輸層網路結構
數據網路的媒體層和傳輸層作為物理骨幹平台,20年前產業界就期望將多種類型的業務合成,可在單一平台上傳輸單一流,人們提出基於ATM的綜合業務數字網路(B-ISDN),將音頻、視頻和數據信息轉化成ATM信元承載格式,以便通過SDH網路傳輸。時至今日,網路期望的業務種類和運作模型均有所不同,應重新評估基於ATM的B-ISDN網路。與此同時,幾乎所有桌面的計算機均支持乙太網絡和IP協議,而在企業網路環境中,ATM技術並不支持端到端通信過程,另外,幀中繼技術仍然是目前支持廣域數據的主要接入方式。因此,在新的網路體系構架中必須考慮到IP業務的支持,圖2給出了目前可能的,由若干種網路組成的技術方案。
圖2給出的若干功能設備和實際產業界推出的設備可能有所不同,如有些廠商推出的ATM交換機是ATM傳輸設備,而有些廠商的IP設備實際上是ATM和IP的混合設備。圖2中給出不同層次的網路設備的功能和相應局限性。
網路層提供端到端的傳輸路由,在多跳通信網路中,為實現從發送端將信息傳送到接收端,網路層的路由設備必須能夠在網路中根據通信過程的需求,建立一條傳輸路由。IP路由器充分體現了現有Internet網路工作準則:網路協議可自動適配網路拓撲的變化、網路協議開銷比較大,適合中低速數據傳遞、無連接工作方式限制了Internet支持連續媒體信息的傳輸。1997年後,IETF提出了一系列協議用於改善Internet網路的服務質量問題,但是無連接的工作模式導致通信過程中信息傳輸路由根據網路拓撲狀態的變化而變化,這樣在網路中很難進行資源預留、流量控制以及接入控制等操作。Internet網路若想支持實時連續媒體通信必須改變整個運作框架。可以看到,Internet協議的最大優勢在於廣泛的互聯性,這意味著基於現有的IP路由設備無法建立多業務傳輸平台。
鏈路層支持網路中相鄰節點間信息的可靠傳輸,鏈路層的網路設備是交換機,如ATM交換機和幀中繼交換機。但是,ATM技術的定位主要來自其運作的機制,ATM技術綜合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技術,迄今為止,還沒有比ATM在傳輸、交換和復用等方面更先進的技術。雖然廣域網路中的分組交換、DDN網和幀中繼網路在不同層次上可以支持不同數據率的通信業務,但實際上各種網路目前都已經不堪重負,市場迫切需要更強大的通信網路支持計算機通信。
物理層主要支持比特流的傳輸,在大容量數據傳輸中保證傳輸的可靠性,網路出現線路和設備故障時,能夠在50ms范圍內實現無中斷的線路切換。這和OSI協議層的物理層的功能是不完全相同的,另外在物理層還需支持豐富的網路管理和控制信令傳送通道。在目前環境下, SDH是在物理層提供可靠通信的設備。
光纖層用於實現以往常規光纜/電纜所不能提供的高速傳輸能力,例如,目前在光纖上採用多波長復用方式提供多達400Gb/s傳輸能力,甚至太比特級傳輸速率。但是,目前DWDM傳輸還只限於點到點的傳輸,在光層上未能實現強有力的自愈網路和未能提供強大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根據以上的分層網路分析,重新估計圖2給出的6種組網方式,如表1所示。
顯然,越來越多的新興網路運營商更看重IP市場,IP市場包括了Internet上網訪問業務以及基於傳統數據網路的IP業務互聯。其中,前者面向將來的業務服務市場,而後者則占現有數據市場的絕大多數份額,代表了商業社會的網路應用。因此,網路運營商期望能在IP路由設備增加ATM的QoS機制和SDH的自愈保護功能,大幅度降低網路構建和運維成本,從而增加其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業務層和控制層網路
隨著運營商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營運的費用和設備的投資同樣受到網路運營者的關注。傳統的數據網路未能支持類似於電話網路完備的管理和控制功能,在新興的綜合網路中有關控制和業務生成/管理的功能層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網路運營商和設備提供商正在協同制定有關的標准,期望在水平方向將原有的集中交換機功能擴展到數據網路核心的交換和路由設備,從網路分層的垂直方向將相應的業務功能生成環境控制操作分布於媒體層和業務層相應設備中。從而可簡化業務流量控制並優化網路中的用戶操作。圖3給出了在PSTN和IP網路間的網路視圖。基於分組的高速IP網路可提供網路、傳輸和終端用戶間的協議轉換、網路和業務的管理以及與傳統通信網路的互聯互通。
在媒體層和傳輸層將融入更多的現有網路結構,同時逐步過渡到統一的交換和傳輸平台;特別在媒體控制層和業務生成層將引入更多的網路控制單元和業務生成單元,並能和現有的智能網路平台更好地融為一體,以提供電信的管理和服務。圖中的網關完成IP網路和PSTN網路的信息傳輸轉換功能,關口設備通過媒體網關控制協議(MGCP)完成多個網關的管理,並支持點到點的呼叫控制過程,關口的業務管理中心(SMC)模塊完成各種網路增值業務,並通過信令網關(SGW)和智能網路平台連接,提供功能更強大的附加業務。業務控制點(SCP)和信令交換點(SSP)均歸屬於電信的智能網路平台,其中SCP執行由業務生成環境(SCE)生成的數據驅動的代碼程序,這些程序將完成特定業務流程;SSP實現對具體交換設備的業務控制和操作以及信令採集。所有網路中各種設備的控制均可由SMC和網管中心(NMC)通過SNMP協議予以完成。另外,網路整體的安全性可通過各個平台的防火牆予以保證。
高速電信級數據網路體系結構主要是以電信級IP網路為主要目標,有關各層次的技術正在逐步成熟,許多標准化組織正在推出相應信令和業務生成環境的協議。可以預測,將來的通信網路不是一個完全脫離於現有技術的實體,而是能夠很好地融合現有各種技術和各種網路的綜合性網路
資料引用:http://www.knowsky.com/8639.html
『貳』 0OSI分層體系結構中,物理層是指
OSI/RM
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
物理層規定:為傳輸數據所需要的物理鏈路建立、維持、內拆除,而提供具有容機械的,電子的,功能的和規范的特性。簡單的說,物理層確保原始的數據可在各種物理媒體上傳輸。
具體來說比如:傳輸介質是導向的還是非導向的,如光纖,雙絞線,微波等。介面的物理介面形狀,電氣規范。比如rj45介面。裡面傳輸信號的調制方法等。
『叄』 光纖交換機劃分ZONE 的作用、意義是什麼
劃分空間作用是不同的空間作用在不同的網路內進行 可以達到多點連接,分層交換
『肆』 網路分層路由協議原理
網路分層
網路分層就是將網路節點所要完成的數據的發送或轉發、打包或拆包,控制信息的載入或拆出等工作,分別由不同的硬體和軟體模塊去完成.這樣可以將往來通信和網路互連這一復雜的問題變得較為簡單.
[編輯本段]網路層次的劃分
ISO提出的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模型將網路分為七層,即物理層( Phisical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網路層(Network)、傳輸層(Transport)、會話層(Session)、表示層(Presentation)和應用層(Application).
1. 物理層(Physical layer)是參考模型的最低層.該層是網路通信的數據傳輸介質,由連接不同結點的電纜與設備共同構成.主要功能是:利用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負責處理數據傳輸並監控數據出錯率,以便數據流的透明傳輸.
2.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2層. 主要功能是:在物理層提供的服務基礎上,在通信的實體間建立數據鏈路連接,傳輸以「幀」為單位的數據包,並採用差錯控制與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錯的物理線路變成無差錯的數據鏈路.
3. 網路層(Network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3層.主要功能是:為數據在結點之間傳輸創建邏輯鏈路,通過路由選擇演算法為分組通過通信子網選擇最適當的路徑,以及實現擁塞控制、網路互聯等功能.
4.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4層.主要功能是向用戶提供可靠的端到端(End-to-End)服務,處理數據包錯誤、數據包次序,以及其他一些關鍵傳輸問題.傳輸層向高層屏蔽了下層數據通信的細節,因此,它是計算機通信體系結構中關鍵的一層.
5. 會話層(Session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5層.主要功能是:負責維擴兩個結點之間的傳輸鏈接,以便確保點到點傳輸不中斷,以及管理數據交換等功能.
6.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6層.主要功能是:用於處理在兩個通信系統中交換信息的表示方式,主要包括數據格式變換、數據加密與解密、數據壓縮與恢復等功能.
7.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是參考模型的最高層.主要功能是:為應用軟體提供了很多服務,例如文件伺服器、資料庫服務、電子郵件與其他網路軟體服務.
[編輯本段]對網路分層的理解
許多所謂的網路課程都是從教你記住OSI模型中的每一個層的名字和這個模型中包含的每一個協議開始的.這樣做是不必要的.甚至第5層和第6層是完全可以忽略的.
國際標准組織(ISO)制定了OSI模型.這個模型把網路通信的工作分為7層.1至4層被認為是低層,這些層與數據移動密切相關.5至7層是高層,包含應用程序級的數據.每一層負責一項具體的工作,然後把數據傳送到下一層.
物理層(也即OSI模型中的第一層)在課堂上經常是被忽略的.它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是,這一層的某些方面有時需要特別留意.物理層實際上就是布線、光纖、網卡和其它用來把兩台網路通信設備連接在一起的東西.甚至一個信鴿也可以被認為是一個1層設備(參見RFC 1149).網路故障的排除經常涉及到1層問題.我們不能忘記用五類線在整個一層樓進行連接的傳奇故事.由於辦公室的椅子經常從電纜線上壓過,導致網路連接出現斷斷續續的情況.遺憾的是,這種故障是很常見的,而且排除這種故障需要耗費很長時間.
第2層是乙太網等協議.請記住,我們要使這個問題簡單一些.第2層中最重要的是你 應該理解網橋是什麼.交換機可以看成網橋,人們現在都這樣稱呼它.網橋都在2層工作,僅關注乙太網上的MAC地址.如果你在談論有關MAC地址、交換機或者網卡和驅動程序,你就是在第2層的范疇.集線器屬於第1層的領域,因為它們只是電子設備,沒有2層的知識.第2層的相關問題在本網路講座中有自己的一部分,因此現在先不詳細討論這個問題的細節.現在只需要知道第2層把數據幀轉換成二進制位供1層處理就可以了.在往下講之間,你應該回過頭來重新閱讀一下上面的內容,因為經驗不足的網路管理員經常混淆2層和3層的區別.
如果你在談論一個IP地址,那麼你是在處理第3層的問題,這是「數據包」問題,而不是第2層的「幀」.IP是第3層問題的一部分,此外還有一些路由協議和地址解析協議(ARP).有關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層處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層的重要目的.
第4層是處理信息的傳輸層.第4層的數據單元也稱作數據包(packets).但是,當你談論TCP等具體的協議時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數據單元稱為「段(segments)」而UDP的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報(datagrams)」.這個層負責獲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須跟蹤數據單元碎片、亂序到達的數據包和其它在傳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理解第4層的另一種方法是,第4層提供端對端的通信管理.像TCP等一些協議非常善於保證通信的可靠性.有些協議並不在乎一些數據包是否丟失,UDP協議就是一個主要例子.
現在快要到7層了,我們很想知道第5層和第6層有些什麼功能.可以說,它們都是沒有用的.有一些應用程序和協議在5層和6層.但是,對於理解網路問題來說,談論這些問題沒有任何益處.請大家注意,第7層是「一切」.7層稱作「應用層」,是專門用於應用程序的.如果你的程序需要一種具體格式的數據,你可以發明一些你希望能夠把數據發送到目的地的格式,並且創建一個第7層協議. SMTP、DNS和FTP都是7層協議.學習OSI模型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它實際代表什麼意思.
假設你是一個網路上的操作系統.在1層和2層工作的網卡將通知你什麼時候有數據到達.驅動程序處理2層幀的出口,通過它你可以得到一個發亮和閃光的3層數據包(希望是如此).作為操作系統,你將調用一些常用的應用程序處理3層數據.如果這個數據是從下面發上來的,你知道那是發給你的數據包,或者那是一個廣播數據包(除非你同時也是一個路由器,不過,暫時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如果你決定保留這個數據包,你將打開它,並且取出4層數據包.如果它是TCP協議,這個TCP子系統將被調用並打開這個數據包,然後把這個7層數據發送給在目標埠等待的應用程序.這個過程就結束了.當要對網路上的其它計算機做出回應的時候,每一件事情都以相反的順序發生.7層應用程序將把數據發送給TCP協議的執行者.然後,TCP協議在這些數據中加入額外的文件頭.在這個方向上,數據每前進一步體積都要大一些.TCP協議在IP協議中加入一個合法的TCP欄位.然後,IP協議把這個數據包交給乙太網.乙太網再把這個數據作為一個乙太網幀發送給驅動程序.然後,這個數據通過了這個網路.這條線路中的路由器將部分地分解這個數據包以獲得3層文件頭,以便確定這個數據包應該發送到哪裡.如果這個數據包的目的地是本地乙太網子網,這個操作系統將代替路由器為計算機進行地址解析,並且把數據直接發送給主機.這個過程確實簡化了.但是,如果你能夠按照這個進程來做,並且理解數據包在每一個階段都會發生什麼事情,你就征服了理解網路的相當大的一部分問題.當你開始討論每一個協議實際上做什麼的時候,一切都會變得非常復雜.如果你剛剛開始學習,在你理解復雜的事情在設法完成什麼任務之前,請你先忽略這些復雜的事情.這樣會提高你的學習熱情.
小結
1. 與其苦鑽OSI模型中的各協議不如好好理解路由器和主機如何利用網路棧傳輸數據
2. 2層數據稱作幀,不包含IP地址.IP地址和數據包在3層,MAC地址在2層.
3. 除非你是一台路由器,通過網路棧向上發來的數據是給你的,通過網路棧向下發送的數據是你發送的
『伍』 網路分層的原理
網路分層
網路分層就是將網路節點所要完成的數據的發送或轉發、打包或拆包,控制信息的載入或拆出等工作,分別由不同的硬體和軟體模塊去完成。這樣可以將往來通信和網路互連這一復雜的問題變得較為簡單。
[編輯本段]網路層次的劃分
ISO提出的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模型將網路分為七層,即物理層( Phisical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網路層(Network)、傳輸層(Transport)、會話層(Session)、表示層(Presentation)和應用層(Application)。
1. 物理層(Physical layer)是參考模型的最低層。該層是網路通信的數據傳輸介質,由連接不同結點的電纜與設備共同構成。主要功能是:利用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負責處理數據傳輸並監控數據出錯率,以便數據流的透明傳輸。
2.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2層。 主要功能是:在物理層提供的服務基礎上,在通信的實體間建立數據鏈路連接,傳輸以「幀」為單位的數據包,並採用差錯控制與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錯的物理線路變成無差錯的數據鏈路。
3. 網路層(Network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3層。主要功能是:為數據在結點之間傳輸創建邏輯鏈路,通過路由選擇演算法為分組通過通信子網選擇最適當的路徑,以及實現擁塞控制、網路互聯等功能。
4.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4層。主要功能是向用戶提供可靠的端到端(End-to-End)服務,處理數據包錯誤、數據包次序,以及其他一些關鍵傳輸問題。傳輸層向高層屏蔽了下層數據通信的細節,因此,它是計算機通信體系結構中關鍵的一層。
5. 會話層(Session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5層。主要功能是:負責維擴兩個結點之間的傳輸鏈接,以便確保點到點傳輸不中斷,以及管理數據交換等功能。
6.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6層。主要功能是:用於處理在兩個通信系統中交換信息的表示方式,主要包括數據格式變換、數據加密與解密、數據壓縮與恢復等功能。
7.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是參考模型的最高層。主要功能是:為應用軟體提供了很多服務,例如文件伺服器、資料庫服務、電子郵件與其他網路軟體服務。
[編輯本段]對網路分層的理解
許多所謂的網路課程都是從教你記住OSI模型中的每一個層的名字和這個模型中包含的每一個協議開始的。這樣做是不必要的。甚至第5層和第6層是完全可以忽略的。
國際標准組織(ISO)制定了OSI模型。這個模型把網路通信的工作分為7層。1至4層被認為是低層,這些層與數據移動密切相關。5至7層是高層,包含應用程序級的數據。每一層負責一項具體的工作,然後把數據傳送到下一層。
物理層(也即OSI模型中的第一層)在課堂上經常是被忽略的。它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是,這一層的某些方面有時需要特別留意。物理層實際上就是布線、光纖、網卡和其它用來把兩台網路通信設備連接在一起的東西。甚至一個信鴿也可以被認為是一個1層設備(參見RFC 1149)。網路故障的排除經常涉及到1層問題。我們不能忘記用五類線在整個一層樓進行連接的傳奇故事。由於辦公室的椅子經常從電纜線上壓過,導致網路連接出現斷斷續續的情況。遺憾的是,這種故障是很常見的,而且排除這種故障需要耗費很長時間。
第2層是乙太網等協議。請記住,我們要使這個問題簡單一些。第2層中最重要的是你 應該理解網橋是什麼。交換機可以看成網橋,人們現在都這樣稱呼它。網橋都在2層工作,僅關注乙太網上的MAC地址。如果你在談論有關MAC地址、交換機或者網卡和驅動程序,你就是在第2層的范疇。集線器屬於第1層的領域,因為它們只是電子設備,沒有2層的知識。第2層的相關問題在本網路講座中有自己的一部分,因此現在先不詳細討論這個問題的細節。現在只需要知道第2層把數據幀轉換成二進制位供1層處理就可以了。在往下講之間,你應該回過頭來重新閱讀一下上面的內容,因為經驗不足的網路管理員經常混淆2層和3層的區別。
如果你在談論一個IP地址,那麼你是在處理第3層的問題,這是「數據包」問題,而不是第2層的「幀」。IP是第3層問題的一部分,此外還有一些路由協議和地址解析協議(ARP)。有關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層處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層的重要目的。
第4層是處理信息的傳輸層。第4層的數據單元也稱作數據包(packets)。但是,當你談論TCP等具體的協議時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數據單元稱為「段(segments)」而UDP的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報(datagrams)」。這個層負責獲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須跟蹤數據單元碎片、亂序到達的數據包和其它在傳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理解第4層的另一種方法是,第4層提供端對端的通信管理。像TCP等一些協議非常善於保證通信的可靠性。有些協議並不在乎一些數據包是否丟失,UDP協議就是一個主要例子。
現在快要到7層了,我們很想知道第5層和第6層有些什麼功能。可以說,它們都是沒有用的。有一些應用程序和協議在5層和6層。但是,對於理解網路問題來說,談論這些問題沒有任何益處。請大家注意,第7層是「一切」。7層稱作「應用層」,是專門用於應用程序的。如果你的程序需要一種具體格式的數據,你可以發明一些你希望能夠把數據發送到目的地的格式,並且創建一個第7層協議。 SMTP、DNS和FTP都是7層協議。學習OSI模型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它實際代表什麼意思。
假設你是一個網路上的操作系統。在1層和2層工作的網卡將通知你什麼時候有數據到達。驅動程序處理2層幀的出口,通過它你可以得到一個發亮和閃光的3層數據包(希望是如此)。作為操作系統,你將調用一些常用的應用程序處理3層數據。如果這個數據是從下面發上來的,你知道那是發給你的數據包,或者那是一個廣播數據包(除非你同時也是一個路由器,不過,暫時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如果你決定保留這個數據包,你將打開它,並且取出4層數據包。如果它是TCP協議,這個TCP子系統將被調用並打開這個數據包,然後把這個7層數據發送給在目標埠等待的應用程序。這個過程就結束了。當要對網路上的其它計算機做出回應的時候,每一件事情都以相反的順序發生。7層應用程序將把數據發送給TCP協議的執行者。然後,TCP協議在這些數據中加入額外的文件頭。在這個方向上,數據每前進一步體積都要大一些。TCP協議在IP協議中加入一個合法的TCP欄位。然後,IP協議把這個數據包交給乙太網。乙太網再把這個數據作為一個乙太網幀發送給驅動程序。然後,這個數據通過了這個網路。這條線路中的路由器將部分地分解這個數據包以獲得3層文件頭,以便確定這個數據包應該發送到哪裡。如果這個數據包的目的地是本地乙太網子網,這個操作系統將代替路由器為計算機進行地址解析,並且把數據直接發送給主機。這個過程確實簡化了。但是,如果你能夠按照這個進程來做,並且理解數據包在每一個階段都會發生什麼事情,你就征服了理解網路的相當大的一部分問題。當你開始討論每一個協議實際上做什麼的時候,一切都會變得非常復雜。如果你剛剛開始學習,在你理解復雜的事情在設法完成什麼任務之前,請你先忽略這些復雜的事情。這樣會提高你的學習熱情。
小結
1. 與其苦鑽OSI模型中的各協議不如好好理解路由器和主機如何利用網路棧傳輸數據
2. 2層數據稱作幀,不包含IP地址。IP地址和數據包在3層,MAC地址在2層。
3. 除非你是一台路由器,通過網路棧向上發來的數據是給你的,通過網路棧向下發送的數據是你發送的
『陸』 網路分層的理解
許多所謂的網路課程都是從教你記住OSI模型中的每一個層的名字和這個模型中包含的每一個協議開始的。這樣做是不必要的。甚至第5層和第6層是完全可以忽略的。
國際標准組織(ISO)制定了OSI模型。這個模型把網路通信的工作分為7層。1至4層被認為是低層,這些層與數據移動密切相關。5至7層是高層,包含應用程序級的數據。每一層負責一項具體的工作,然後把數據傳送到下一層。
物理層(也即OSI模型中的第一層)在課堂上經常是被忽略的。它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是,這一層的某些方面有時需要特別留意。物理層實際上就是布線、光纖、網卡和其它用來把兩台網路通信設備連接在一起的東西。甚至一個信鴿也可以被認為是一個1層設備(參見RFC 1149)。網路故障的排除經常涉及到1層問題。我們不能忘記用五類線在整個一層樓進行連接的傳奇故事。由於辦公室的椅子經常從電纜線上壓過,導致網路連接出現斷斷續續的情況。遺憾的是,這種故障是很常見的,而且排除這種故障需要耗費很長時間。
第2層是乙太網等協議。最重要的是應該理解網橋是什麼。交換機可以看成網橋,人們當前都這樣稱呼它。網橋都在2層工作,僅關注乙太網上的MAC地址。如果你在談論有關MAC地址、交換機或者網卡和驅動程序,你就是在第2層的范疇。集線器屬於第1層的領域,因為它們只是電子設備,沒有2層的知識。第2層的相關問題在本網路講座中有自己的一部分,因此當前先不詳細討論這個問題的細節。當前只需要知道第2層把數據幀轉換成二進制位供1層處理就可以了。在往下講之前,你應該回過頭來重新閱讀一下上面的內容,因為經驗不足的網路管理員經常混淆2層和3層的區別。
如果你在談論一個IP地址,那麼你是在處理第3層的問題,這是「數據包」問題,而不是第2層的「幀」。IP是第3層問題的一部分,此外還有一些路由協議和地址解析協議(ARP)。有關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層處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層的重要目的。
第4層是處理信息的傳輸層。第4層的數據單元也稱作數據包(packets)。但是,當你談論TCP等具體的協議時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數據單元稱為「段(segments)」而UDP的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報(datagrams)」。這個層負責獲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須跟蹤數據單元碎片、亂序到達的數據包和其它在傳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理解第4層的另一種方法是,第4層提供端對端的通信管理。像TCP等一些協議非常善於保證通信的可靠性。有些協議並不在乎一些數據包是否丟失,UDP協議就是一個主要例子。
第5層和第6層的功能。有一些應用程序和協議在5層和6層。但是,對於理解網路問題來說,談論這些問題沒有任何益處。請大家注意,第7層是「一切」。7層稱作「應用層」,是專門用於應用程序的。如果你的程序需要一種具體格式的數據,你可以發明一些你希望能夠把數據發送到目的地的格式,並且創建一個第7層協議。 SMTP、DNS和FTP都是7層協議。學習OSI模型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它實際代表什麼意思。
『柒』 什麼是光纖信道
光纖信道是一種高速網路技術標准(T11),主要應用於SAN(存儲區域網)。
中文名
光纖信道
外文名
Fibre Channel
類 別
高速網路技術標准
簡稱FC(Fibre Channel),是一種高速網路技術標准(T11),主要應用於SAN(存儲區域網)。
Fibre Channel 是網狀通道的意思。
光纖和銅制電纜都可以作為FC的傳輸介質。
從分層協議棧的角度看,FC僅僅包含了從物理層到傳輸層的規范。它的上層定義了把其他協議作為應用層協議進行封裝的介面,如SCSI或IP協議。而將SCSI3封裝起來後整個協議,就是FCP(FC Protocol)。
FC物理層具有很高的傳輸帶寬,從1Gb/s、2Gb/s、4Gb/s到8Gb/s,採用NMb的編碼方式,同步串列方式傳輸。
FC被譯為光線通道有點扯,它的傳輸介質可以是光纖也可以用銅制電纜,一般情況下用光纖,用光纖的話還要在接收端加GBIC設備 轉換成電信號。
『捌』 高壓電纜與通信光纜同溝分層敷設時哪個在下面,哪個在上面,查什麼規范能找到這個啊
高壓電纜在下面,通信電纜在上面。
最好有一定的間隔,否則通訊比較容易受電場干擾。
可以查電氣施工和驗收規范
『玖』 傳說中的光纖是怎麼回事多少兆怎麼區分
是光導纖維的簡寫,是一種利用光在玻璃或塑料製成的纖維中的全反射原理而達成的光傳導工具。光導纖維由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發明。
微細的光纖封裝在塑料護套中,使得它能夠彎曲而不至於斷裂。通常,光纖的一端的發射裝置使用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或一束激光將光脈沖傳送至光纖,光纖的另一端的接收裝置使用光敏元件檢測脈沖。
在日常生活中,由於光在光導纖維的傳導損耗比電在電線傳導的損耗低得多,光纖被用作長距離的信息傳遞。
通常光纖與光纜兩個名詞會被混淆.多數光纖在使用前必須由幾層保護結構包覆,包覆後的纜線即被稱為光纜.光纖外層的保護結構可防止周遭環境對光纖的傷害,如水,火,電擊等.光纜分為:光纖,緩沖層及披覆.光纖和同軸電纜相似,只是沒有網狀屏蔽層。中心是光傳播的玻璃芯。在多模光纖中,芯的直徑是15μm~50μm, 大致與人的頭發的粗細相當。而單模光纖芯的直徑為8μm~10μm。芯外麵包圍著一層折射率比芯低的玻璃封套, 以使光纖保持在芯內。再外面的是一層薄的塑料外套,用來保護封套。光纖通常被紮成束,外面有外殼保護。 纖芯通常是由石英玻璃製成的橫截面積很小的雙層同心圓柱體,它質地脆,易斷裂,因此需要外加一保護層。
[編輯本段]光導纖維的發明和使用
1870年的一天,英國物理學家丁達爾到皇家學會的演講廳講光的全反射原理,他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在裝滿水的木桶上鑽個孔,然後用燈從桶上邊把水照亮。結果使觀眾們大吃一驚。人們看到,放光的水從水桶的小孔里流了出來,水流彎曲,光線也跟著彎曲,光居然被彎彎曲曲的水俘獲了。
人們曾經發現,光能沿著從酒桶中噴出的細酒流傳輸;人們還發現,光能順著彎曲的玻璃棒前進。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光線不再直進了嗎?這些現象引起了丁達爾的注意,經過他的研究,發現這是全反射的作用,即光從水中射向空氣,當入射角大於某一角度時,折射光線消失,全部光線都反射回水中。表面上看,光好像在水流中彎曲前進。實際上,在彎曲的水流里,光仍沿直線傳播,只不過在內表面上發生了多次全反射,光線經過多次全反射向前傳播。
後來人們造出一種透明度很高、粗細像蜘蛛絲一樣的玻璃絲——玻璃纖維,當光線以合適的角度射入玻璃纖維時,光就沿著彎彎曲曲的玻璃纖維前進。由於這種纖維能夠用來傳輸光線,所以稱它為光導纖維。
光導纖維可以用在通信技術里。1979年9月,一條3.3公里的120路光纜通信系統在北京建成,幾年後上海、天津、武漢等地也相繼鋪設了光纜線路,利用光導纖維進行通信。
利用光導纖維進行的通信叫光纖通信。一對金屬電話線至多隻能同時傳送一千多路電話,而根據理論計算,一對細如蛛絲的光導纖維可以同時通一百億路電話!鋪設1000公里的同軸電纜大約需要500噸銅,改用光纖通信只需幾公斤石英就可以了。沙石中就含有石英,幾乎是取之不盡的。
另外,利用光導纖維製成的內窺鏡,可以幫助醫生檢查胃、食道、十二指腸等的疾病。光導纖維胃鏡是由上千根玻璃纖維組成的軟管,它有輸送光線、傳導圖像的本領,又有柔軟、靈活,可以任意彎曲等優點,可以通過食道插入胃裡。光導纖維把胃裡的圖像傳出來,醫生就可以窺見胃裡的情形,然後根據情況進行診斷和治療。
[編輯本段]光纖系統的運用
多股光導纖維做成的光纜可用於通信,它的傳導性能良好,傳輸信息容量大,一條通路可同時容納十億人通話。可以同時傳送千套電視節目,供自由選看。光導纖維內窺鏡可導入心臟和腦室,測量心臟中的血壓、血液中氧的飽和度、體溫等。用光導纖維連接的激光手術刀已在臨床應用,並可用作光敏法治癌。
光導纖維可以把陽光送到各個角落,還可以進行機械加工。計算機、機器人、汽車配電盤等也已成功地用光導纖維傳輸光源或圖像。如與敏感元件組合或利用本身的特性,則可以做成各種感測器,測量壓力、流量、溫度、位移、光澤和顏色等。在能量傳輸和信息傳輸方面也獲得廣泛的應用。
高分子光導纖維開發之初,僅用於汽車照明燈的控制和裝飾。現在主要用於醫學、裝飾、汽車、船舶等方面,以顯示元件為主。在通信和圖像傳輸方面,高分子光導纖維的應用日益增多,工業上用於光導向器、顯示盤、標識、開關類照明調節、光學感測器等,同時也用在裝飾顯示、廣告顯示。
[編輯本段]光纖的歷史
1880-AlexandraGrahamBell發明光束通話傳輸
1960-電射及光纖之發明
1977-首次實際安裝電話光纖網路
1978-FORT在法國首次安裝其生產之光纖電
1990-區域網路及其他短距離傳輸應用之光纖
2000-到屋邊光纖=>到桌邊光纖
2005 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纖直接到家庭
[編輯本段]光纖的分類特徵
按材質分,有無機光導纖維和高分子光導纖維,目前在工業上大量應用的是前者。無機光導纖維材料又分為單組分和多組分兩類。單組分即石英,主要原料為四氯化硅、三氯氧磷和三溴化硼等。其純度要求銅、鐵、鈷、鎳、錳、鉻、釩等過渡金屬離子雜質含量低於10ppb。除此之外,OH-離子要求低於10ppb。石英纖維已被廣泛使用。多組分的原料較多,主要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硼、硝酸鈉、氧化鉈等。這種材料尚未普及。高分子光導纖維是以透明聚合物製得的光導纖維,由纖維芯材和包皮鞘材組成。芯材為高純度高透光性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聚苯乙烯抽絲製得的纖維,外層為含氟聚合物或有機硅聚合物等。
光導通信的研究和實用化,與光導纖維的低損耗密切相關。光能的損耗可否大大降低,關鍵在於材料純度的提高。玻璃材料中的雜質產生的光吸收,造成了最大的光損耗,其中過渡金屬離子特別有害。目前,由於玻璃材料的高純度化,這些雜質對光導纖維的損耗影響已很小。
石英玻璃光導纖維的優點是損耗低,當光波長為1.0~1.7μm(約14μm附近),損耗只有1dB/km,在1.55μm處最低,只有0.2dB/km。高分子光導纖維的光損耗較高,1982年,日本電信電報公司利用氘化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抽絲作芯材,光損耗率降低到20dB/km。但高分子光導纖維的特點是能制大尺寸,大數值孔徑的光導纖維,光源耦合效率高,撓曲性好,微彎曲不影響導光能力,配列、粘接容易,便於使用,成本低廉。但光損耗大,只能短距離應用。光損耗在10~100dB/km的光導纖維,可傳輸幾百米。
光纖主要分以下兩大類:
1)傳輸點模數類
傳輸點模數類分單模光纖(Single Mode Fiber)和多模光纖(Multi Mode Fiber)。單模光纖的纖芯直徑很小, 在給定的工作波長上只能以單一模式傳輸,傳輸頻帶寬,傳輸容量大。多模光纖是在給定的工作波長上,能以多個模式同時傳輸的光纖。 與單模光纖相比,多模光纖的傳輸性能較差。
2)折射率分布類
折射率分布類光纖可分為跳變式光纖和漸變式光纖。跳變式光纖纖芯的折射率和保護層的折射率都是一個常數。 在纖芯和保護層的交界面,折射率呈階梯型變化。漸變式光纖纖芯的折射率隨著半徑的增加按一定規律減小, 在纖芯與保護層交界處減小為保護層的折射率。纖芯的折射率的變化近似於拋物線。
[編輯本段]光纖結構及種類
光及其特性:
1.光是一種電磁波
可見光部分波長范圍是:390~760nm(毫微米)。大於760nm部分是紅外光,小於390nm部分是紫外光。光纖中應用的是:850,1300,1550三種。
2.光的折射,反射和全反射。
因光在不同物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所以光從一種物質射向另一種物質時,在兩種物質的交界面處會產生折射和反射。而且,折射光的角度會隨入射光的角度變化而變化。當入射光的角度達到或超過某一角度時,折射光會消失,入射光全部被反射回來,這就是光的全反射。不同的物質對相同波長光的折射角度是不同的(即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光折射率),相同的物質對不同波長光的折射角度也是不同。光纖通訊就是基於以上原理而形成的。
1.光纖結構:
光纖裸纖一般分為三層:中心高折射率玻璃芯(芯徑一般為50或62.5μm),中 間為低折射率硅玻璃包層(直徑一般為125μm),最外是加強用的樹脂塗層。
2.數值孔徑:
入射到光纖端面的光並不能全部被光纖所傳輸,只是在某個角度范圍內的入射光才可以。這個角度就稱為光纖的數值孔徑。光纖的數值孔徑大些對於光纖的對接是有利的。不同廠家生產的光纖的數值孔徑不同(AT&T CORNING)。
3.光纖的種類:
A.按光在光纖中的傳輸模式可分為:單摸光纖和多模光纖。
多模光纖:中心玻璃芯較粗(50或62.5μm),可傳多種模式的光。但其模間色散較大,這就限制了傳輸數字信號的頻率,而且隨距離的增加會更加嚴重。例如:600MB/KM的光纖在2KM時則只有300MB的帶寬了。因此,多模光纖傳輸的距離就比較近,一般只有幾公里。單模光纖:中心玻璃芯較細(芯徑一般為9或10μm),只能傳一種模式的光。因此,其模間色散很小,適用於遠程通訊,但其色度色散起主要作用,這樣單模光纖對光源的譜寬和穩定性有較高的要求,即譜寬要窄,穩定性要好。
單模光纖(Single-mode Fiber):一般光纖跳線用黃色表示,接頭和保護套為藍色;傳輸距離較長。
多模光纖(Multi-mode Fiber):一般光纖跳線用橙色表示,也有的用灰色表示,接頭和保護套用米色或者黑色;傳輸距離較短。
B.按最佳傳輸頻率窗口分:常規型單模光纖和色散位移型單模光纖。
常規型:光纖生產廠家將光纖傳輸頻率最佳化在單一波長的光上,如1300nm。
色散位移型:光纖生產長家將光纖傳輸頻率最佳化在兩個波長的光上,如:1300nm和1550nm。
C.按折射率分布情況分:突變型和漸變型光纖。
突變型:光纖中心芯到玻璃包層的折射率是突變的。其成本低,模間色散高。適用於短途低速通訊,如:工控。但單模光纖由於模間色散很小,所以單模光纖都採用突變型。
漸變型光纖:光纖中心芯到玻璃包層的折射率是逐漸變小,可使高模光按正弦形式傳播,這能減少模間色散,提高光纖帶寬,增加傳輸距離,但成本較高,現在的多模光纖多為漸變型光纖。
4.常用光纖規格:
單模:8/125μm,9/125μm,10/125μm
多模:50/125μm,歐洲標准
62.5/125μm,美國標准
工業,醫療和低速網路:100/140μm,200/230μm
塑料:98/1000μm,用於汽車控制
[編輯本段]光纖的衰減
造成光纖衰減的主要因素有:本徵,彎曲,擠壓,雜質,不均勻和對接等。
本徵:是光纖的固有損耗,包括:瑞利散射,固有吸收等。
彎曲:光纖彎曲時部分光纖內的光會因散射而損失掉,造成的損耗。
擠壓:光纖受到擠壓時產生微小的彎曲而造成的損耗。
雜質:光纖內雜質吸收和散射在光纖中傳播的光,造成的損失。
不均勻:光纖材料的折射率不均勻造成的損耗。
對接:光纖對接時產生的損耗,如:不同軸(單模光纖同軸度要求小於0.8μm),端面與軸心不垂直,端面不平,對接心徑不匹配和熔接質量差等。
[編輯本段]光纖傳輸優點
直到1960年,美國科學家Maiman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後,為光通訊提供了良好的光源。隨後二十多年,人們對光傳輸介質進行了攻關,終於製成了低損耗光纖,從而奠定了光通訊的基石。從此,光通訊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
光纖傳輸有許多突出的優點:
1。頻帶寬
頻帶的寬窄代表傳輸容量的大小。載波的頻率越高,可以傳輸信號的頻帶寬度就越大。在VHF頻段,載波頻率為48.5MHz~300Mhz。帶寬約250MHz,只能傳輸27套電視和幾十套調頻廣播。可見光的頻率達100000GHz,比VHF頻段高出一百多萬倍。盡管由於光纖對不同頻率的光有不同的損耗,使頻帶寬度受到影響,但在最低損耗區的頻帶寬度也可達30000GHz。目前單個光源的帶寬只佔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多模光纖的頻帶約幾百兆赫,好的單模光纖可達10GHz以上),採用先進的相干光通信可以在30000GHz范圍內安排2000個光載波,進行波分復用,可以容納上百萬個頻道。
2.損耗低
在同軸電纜組成的系統中,最好的電纜在傳輸800MHz信號時,每公里的損耗都在40dB以上。相比之下,光導纖維的損耗則要小得多,傳輸1、31um的光,每公里損耗在0.35dB以下若傳輸1.55um的光,每公里損耗更小,可達0.2dB以下。這就比同軸電纜的功率損耗要小一億倍,使其能傳輸的距離要遠得多。此外,光纖傳輸損耗還有兩個特點,一是在全部有線電視頻道內具有相同的損耗,不需要像電纜干線那樣必須引人均衡器進行均衡;二是其損耗幾乎不隨溫度而變,不用擔心因環境溫度變化而造成干線電平的波動。
3.重量輕
因為光纖非常細,單模光纖芯線直徑一般為4um~10um,外徑也只有125um,加上防水層、加強筋、護套等,用4~48根光纖組成的光纜直徑還不到13mm,比標准同軸電纜的直徑47mm要小得多,加上光纖是玻璃纖維,比重小,使它具有直徑小、重量輕的特點,安裝十分方便。
4.抗干擾能力強
因為光纖的基本成分是石英,只傳光,不導電,不受電磁場的作用,在其中傳輸的光信號不受電磁場的影響,故光纖傳輸對電磁干擾、工業干擾有很強的抵禦能力。也正因為如此,在光纖中傳輸的信號不易被竊聽,因而利於保密。
5.保真度高
因為光纖傳輸一般不需要中繼放大,不會因為放大引人新的非線性失真。只要激光器的線性好,就可高保真地傳輸電視信號。實際測試表明,好的調幅光纖系統的載波組合三次差拍比C/CTB在70dB以上,交調指標cM也在60dB以上,遠高於一般電纜干線系統的非線性失真指標。
6.工作性能可靠
我們知道,一個系統的可靠性與組成該系統的設備數量有關。設備越多,發生故障的機會越大。因為光纖系統包含的設備數量少(不像電纜系統那樣需要幾十個放大器),可靠性自然也就高,加上光纖設備的壽命都很長,無故障工作時間達50萬~75萬小時,其中壽命最短的是光發射機中的激光器,最低壽命也在10萬小時以上。故一個設計良好、正確安裝調試的光纖系統的工作性能是非常可靠的。
7.成本不斷下降
目前,有人提出了新摩爾定律,也叫做光學定律(Optical Law)。該定律指出,光纖傳輸信息的帶寬,每6個月增加1倍,而價格降低1倍。光通信技術的發展,為Internet寬頻技術的發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這就為大型有線電視系統採用光纖傳輸方式掃清了最後一個障礙。由於製作光纖的材料(石英)來源十分豐富,隨著技術的進步,成本還會進一步降低;而電纜所需的銅原料有限,價格會越來越高。顯然,今後光纖傳輸將占絕對優勢,成為建立全省、以至全國有線電視網的最主要傳輸手段。
結構原理 光導纖維是由兩層折射率不同的玻璃組成。內層為光內芯,直徑在幾微米至幾十微米,外層的直徑0.1~0.2mm。一般內芯玻璃的折射率比外層玻璃大1%。根據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原理,當光線射到內芯和外層界面的角度大於產生全反射的臨界角時,光線透不過界面,全部反射。這時光線在界面經過無數次的全反射,以鋸齒狀路線在內芯向前傳播,最後傳至纖維的另一端。這種光導纖維屬皮芯型結構。若內芯玻璃折射率是均勻的,在界面突然變化降低至外層玻璃的折射率,稱為階躍型結構。如內芯玻璃斷面折射率從中心向外變化到低折射率的外層玻璃,稱為梯度型結構。外層玻璃具有光絕緣性和防止內芯玻璃受污染。另一類光導纖維稱自聚焦型結構,它好似由許多微雙凸透鏡組合而成,迫使入射光線逐漸自動地向中心方向會聚,這類纖維中心的折射率最高,向四周連續均勻地減少,至邊緣為最低。
[編輯本段]生產方法
①管棒法:將內芯玻璃棒插入外層玻璃管中(盡量緊密),熔融拉絲;
②雙坩堝法:在兩個同心鉑坩堝內,將內芯和外層玻璃料分別放入內、外坩堝中;
③分子填充法:將微孔石英玻璃棒浸入高折射率的添加劑溶液中,得所需折射率分布的斷面結構,再進行拉絲操作,它的工藝比較復雜。在光導纖維通信中還可用內外氣相沉積法等,以保證能製造出光損耗率低的光導纖維。光導纖維應用時還要做成光纜,它是由數根光導纖維合並先組成光導纖維芯線,外面被覆塑料皮,再把光導纖維芯線組合成光纜,其中光導纖維的數目可以從幾十到幾百根,最大的達到4000根
[編輯本段]光網路的結構
光網路的基本結構類型有星形、匯流排形(含環形)和樹形等3種,可組合成各種復雜的網路結構。光網路可橫向分割為核心網、城域/本地網和接入網。核心網傾向於採用網狀結構,城域/本地網多採用環形結構,接入網將是環形和星形相結合的復合結構。光網路可縱向分層為客戶層、光通道層(OCH)、光復用段層(OMS)和光傳送段層(OTS)等層。兩個相鄰層之間構成客戶/服務層關系。
客戶層:由各種不同格式的客戶信號(如SDH、PDH、ATM、IP等)組成.
光通道層:為透明傳送各種不同格式的客戶層信號提供端到端的光通路聯網功能,這一層也產生和插入有關光通道配置的開銷,如波長標記、埠連接性、載荷標志(速率、格式、線路碼)以及波長保護能力等,此層包含OXC和OADM相關功能.
光復用段層:為多波長光信號提供聯網功能,包括插入確保信號完整性的各種段層開銷,並提供復用段層的生存性,波長復用器和高效交叉連接器屬於此層.
光傳送段層:為光信號在各種不同的光媒體(如G.652、G.653、G.655光纖)上提供傳輸功能,光放大器所提供的功能屬於此層。
從應用領域來看,光網路將沿著"干線網→本地網→城域網→接入網→用戶駐地網"的次序逐步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