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信號台
A. 求上海外灘的歷史建築,並附其歷史故事
外灘是上海的風景線,也是全世界少有的都市景點。好些第一流的建築師曾在這里大顯身手,留下了二十餘幢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優美建築,使外灘有「外國建築博覽」之稱。本書詳細介紹了這些歷史建築,此處選摘三節,以饗同好。 匯豐銀行大樓 20世紀初,匯豐銀行成為外資在華最大的銀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它正式開始考慮重建自己的銀行建築了。 匯豐銀行新大樓由公和洋行主管威爾遜建築師設計。大樓於1921年農歷五月初五擇時奠基,1923年6月封頂。據當時的小報記載,匯豐銀行還請了中國的風水先生擇定奠基的日期和時辰,確定第一鏟從何方位動土,還在奠基石下按中國的傳統埋下了中國的壓勝錢,以及世界各國的各種銀幣。同樣,當建築封頂時,匯豐也定製了許多鐫有中文的「上樑錢」,分散藏在建築的暗角上。這些故事有多少真實性,只有等若干年後,匯豐銀行大樓大修或拆除重建時才能知道了。 新匯豐銀行大樓佔地約15畝,分主建築和副建築,建築面積23415平方米,其佔地面積與建築面積,均居當時外灘建築的首位。 匯豐銀行的主樓,一般認為是一幢仿復古主義的商業建築。大樓高五層,中部七層,另外還有地下室一層半。建築以正大門與大門上面的穹頂為主軸線,兩側形成嚴格的對稱,這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藝術最基本的特徵,在視覺上能造成一種對稱和均衡,從而產生一種典雅而豪華的直感。大樓的外立面設計,就是西方建築史上所講的「三段式」,底層獨立形成一個立面,正大門設計成羅門拱券,外牆全部用大石塊作貼面,給人以一座堅不可摧的城堡的感覺,從而使儲戶產生安全和放心感,這正是銀行建築最希望達到的目的。二層至四層形成「中段」,在中段的中部,設計了六根愛粵尼亞復合柱作支撐,其中四根為雙柱,從而使原本簡單的平面變得變化多端,增加了建築的立體感。五層以上為「上段」,設計了一個龐大的希臘穹頂,明顯地成為建築的標志,挑出了建築的主軸線。 匯豐大樓是一幢近代的銀行建築,因此,在設計上又更多地考慮到銀行建築應有的功能及特點。比如,在外灘12號的大門口處,裝了三扇轉門,以供出入。進門後就是一個八角亭,這是大門與後面營業廳的緩沖設計,供客戶稍事休息後進入營業廳,當營業廳中客戶較多時,也可以在這里休息等候。八角亭後就是面積足有1500平方米的營業大廳,廳的牆沿及暗角,設計有暖氣設備與冷排風系統,屋頂設計了巨大的玻璃天棚,天棚用小塊厚玻璃鑲拼,牢度足以頂住千磅的沖擊。從天棚透過來的日光,不僅提供了日間工作的陽光,更使客戶感到溫馨、和睦。 在匯豐銀行主大樓與副樓之間是一塊空地,這是供停車用的,除了銀行職員的車輛外,運鈔車也在這里裝卸。這個空場中另外還造了一幢房子,是銀行警衛的用房。入夜後,這幢建築就把主樓的營業用房與副樓的庫房完全隔離開來,一旦發生警事,警衛也可以及時抵達報警點,從而確保銀行的安全。 在大樓興建時,銀行專誠委託英國的藝術家特別雕塑了一對銅獅子。獅子是英國人最喜歡的猛獸,也是匯豐銀行的行標。「文革」期間,這對銅獅子被上海市文管會及時轉移到當時設在永嘉路的上海滑稽劇團倉庫內,到上世紀80年代,還是筆者將其運了出來,現陳列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大廳里。 這幢大樓一度成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1997年上海市府遷往新址後,該樓即通過房地產置換的方式,成為浦東發展銀行產業。 江海北關的變遷 上海歷史博物館珍藏著一幅《三姑戲弈圖》,該圖系道光時畫師曹亭史臨摹前人的作品,此畫的主題是取與江海關相近的、位於上海東北城牆上的「丹鳳樓」,這是上海天後宮的主樓,天後則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航海保護女神。關於天後的俗身,民間至少有將近十種不同的說法,其中一說認為天後由「一後二妃」組成,以象《易》「天一地二」之說,她們通常的形象就是在下棋,故稱「三姑戲弈」。從圖中可以看到,沿江的衙署就是上海江海關,沿江停靠的船舶,就是等待驗關的海船。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開埠的那一天,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上海道宮慕久就在外灘沿江設立了盤驗所,實際上這只是江海關臨時派出的驗關機構。這個盤驗所的位置應當在今外灘13號江海關大樓對面的黃浦江邊。到了道光二十六年初(1845年底),即《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簽訂後不久與英租界剛建立時,根據《章程》規定,租界將成為外國人的居住區和貿易區,許多外輪將停靠在黃浦江邊,許多貨物也將在這里上岸,於是宮慕久立即撥款,在原盤驗所的對面,征地建立「專司各國商船稅務」的新關。由於這個關在原江海大關的北面,故被稱為「江海北關」。 江海北關是一幢典型的中國衙署建築。建築平面呈凹字形分布,正門向東開在外灘馬路上。轅門採用傳統的中國牌樓頂,門楣上書「江海北關」四字,據說是出於兩江總督怡良之手筆。 開埠後的上海,經濟發展增長極快,二十年後,江海北關的年征稅額就超過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的總和,上海成為中國第一大港,奠定了上海外貿、商業中心的地位。 1893年11月17日,是上海開埠50周年紀念日,工部局計劃舉行聲勢浩大的慶典活動。新的江海北關大樓於1891年破土興建,1893年落成,趕上了上海開埠50周年大慶。新江海北關大樓沿用了舊址的基礎,平面與舊關基本相近,為凹字形,是英國15世紀最常見的市政建築模式,正中為鍾樓。江海北關的建築樣式由傳統的中國衙署建築向西洋建築的變化,從某種角度講,也表明上海正在向世界靠攏。 從20世紀初開始,許多在滬的外資企業又計劃翻新或重建他們的公司建築,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這一大規模的建設活動開始實施了。 在江海北關的周圍建造了許多體態龐大、造型美觀的新大樓,原來總高只有35米的江海北關建築已稱不上大樓,在眾多華屋中,顯得蒼老陳舊,帶有幾分可憐相。1925年,海關決定再建新樓,大樓的設計曾出過幾套方案,均不合心意,最後由公和洋行老闆、匯豐的設計者威爾遜提出了一個新的設想,他認為,根據現實情況,江海關新樓難以與貼鄰的匯豐銀行大樓匹敵,不如在設計上盡可能使之與匯豐做到統一,使兩幢樓成為統一的整體。威爾遜的提議獲得贊許,隨後就確定由他承擔大樓的設計。 新的海關大樓高十一層,層次和總高均超過匯豐一倍。從建築外觀的總體講,該建築仍為復古主義風格建築,興許考慮到海關是國家對外貿易的管理機關,正大門的設計為古希臘的神廟形式,四根經典的陶立克柱式支撐起龐大的建築,使人感到這里是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神殿,同時也讓人體會到建築的陽剛之美。大堂的頂部天花,用中國最傳統的青紅相間的色彩,勾勒出沙船等中國船隻形狀,表明這是中國的主權機構。而鐵拉門上,以世界通用的金鑰匙和鐵錨組成的海關標志,其寓意則是:中國海關已加入世界海關的行列。大樓的頂部設計有四層高的鍾樓,裝有從英國定製的四面巨鍾,直徑達五米,每根指針重達120公斤,該鍾每15分鍾自動報時一次,站在浦東,可以看清時針,悠揚的鍾聲可飄達數里之遙。 20世紀20年代也是世界建築發展的騰飛時期,隨著鋼筋水泥等先進的建築材料和升降機等新技術的出現,使建築逐漸向高度發展;對講究實惠的商人來講,他們不主張將很多的錢花在只有觀賞效果而無實際使用價值的非功能性裝飾上,設計師們也就更追求現代派的線條美,以替代復古主義的繁瑣哲學。所以,在江海關大樓的建築立面上,已看不到多餘的非功能性裝飾。因此也可將該建築作為上海近現代派作品的先聲,它在上海近現代建築史上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外灘氣象信號台 1872年8月,天主教上海教區主教郎懷仁和江南主教谷振聲在上海徐家匯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會議,決定成立一個「江南科學委員會」。該委員會下轄四個分支機構,其中一個機構就是由司鐸高鎬鼎組織領導的氣象台,並在徐家匯建立一座天文台,將氣象記錄和觀察資料編一本雜志,在上海出版,並寄往歐洲。 1873年7月,天文台建成。這個簡陋的建築成為中國近代出現的第一個氣象預測和預報機構。由於氣象預測對航海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天文台也就多了一份業務——直接向海關提供氣象信息。 起先,由海關出資,將氣象信息刊登在當日出版的報紙上。但當時報紙發行的范圍很小,大多數船員及市民很難獲得這些信息。大約在1884年,由海關出資,在法租界外灘建造了一個木結構的氣象信號台,每日最新的氣象預報就通過在該建築上掛不同的旗幟,以向外公布。《點石齋畫報》當時就以「日之方中」為題,繪了一幅畫,其文字是這樣寫的: 本埠法租界外灘外洋涇橋堍,於秋間新制驗時球與報風旗,按旗於每日上午十點鍾扯起,遞報吳淞口外風信,其視風之所向或大或細或晴或雨,隨時改懸傳報至球,則每日十一點三刻鍾時升起半桿,十一點五十五分鍾時升至桿頂,至十二點鍾球即落下,以便居民驗對時刻。允稱奇制。旗無定形、定色,視風之趨向、力量以為准。 從《點石齋畫報》所繪的圖中可以看到,該氣象信號台主建築上有一木桿,頂端安裝風向儀和風速儀,風速儀下有一隻大球,它是報時用的;正桿旁有數根繩索,是扯報風旗的。雖然這個氣象信號台十分簡單,但它確實成了上海最早的氣象預報台及標准時間對時鍾。 隨著上海的進步和發展,外灘的建築逐漸升高,對氣象准確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1907年,該氣象信號台被拆除重建。重建後的信號台高50米,成為當時外灘最高的建築物,人們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或用望遠鏡看清塔上扯起的各種信號旗,以決定是否起航,所以這個信號台對上海航運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到20世紀20年代後,隨著電台廣播事業的發展,氣象預報可以更及時地傳送到更遠的地方,信號台的報時、報氣象作用逐漸減小,直至最終退出歷史舞台。至60年代,它已成為外灘保存下來的一件歷史建築物了。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上海在外灘改造及建延安東路過江隧道時,在不動建築結構的前提下,將其整體向南移動26米,創下了上海建築史上將大型建築整體移動的記錄。現在,這一信號台內辟有「外灘歷史陳列室」,遊客可入內參觀並登高眺望。 摘自《外灘的歷史和建築》薛理勇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2月版 文匯報2002/7/5
B. 外灘氣象信號台的建築風格是
西班牙語ATONOBO,俗稱"阿脫奴婆"式建築風格。
C. 上海的延安東路外灘氣象信號台廣場在哪裡。怎麼過去,地鐵能到嗎坐到哪站,幾號口出來。
無語給一個吧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D. 在哪裡可以找到外灘的路線圖
150年前,當殖民者們踏上上海這塊陌生的土地時,就看中了黃浦江的這片江灘。於是,這條曾經是船夫與苦工踏出來的纖道。經過百餘年的建設,高樓林立、車水馬龍。這些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並存的建築,已成為了上海的象徵。
外灘的精華就在於這些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的外灘建築群。北起蘇州河口的外白渡橋,南至金陵東路,全長約1500米。著名的中國銀行大樓、和平飯店、海關大樓、匯豐銀行大樓再現了昔日「遠東華爾街」的風采,這些建築雖不是出自同一位設計師,也並非建於同一時期,然而它們的建築色調卻基本統一,整體輪廓線處理驚人的協調。無論是極目遠眺或是徜徉其間,都能感受到一種剛健、雄渾、雍容,華貴的氣勢。 有人說「外灘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灘那一座座鋼筋水泥的樓宇,不正講述著舊上海灘如夢般繁華的往事。
亞細亞大樓
被譽為「外灘第一樓」,建成於1906年,原名麥克波恩大樓。其高8層,建築面積11984平方米,佔地1739平方米。大樓外觀具有折中主義風格。立面為橫三段、豎三段式。底段與上段均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為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大樓氣派雄偉,簡潔中不乏堂皇之氣。可謂簡繁相怡,華貴典雅。
東洋倫敦——東風飯店
「東洋倫敦」是現東風飯店的別稱,建於1910年,屬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外貌既效法美國古典主義,又參照日本帝國大廈,故而得此別稱。其始建於中山一路2號時,是當時上海最豪華的俱樂部棗上海總會。大樓一樓為餐廳,二樓為國際海員俱樂部,其餘均為客房。整個飯店設施齊全,裝修精美,不愧為商務住宿的理想選擇。大樓中所使用別致的三角形的電梯是西門子公司製造的,距今已有90年的歷史。
有利大樓
中山東一路4號,現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資有限公司。原名聯合大樓,為美國有利銀行所有,故稱有利銀行大樓。大樓於1916年建成,樓高7層整體仿效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窗框多採用巴洛克藝術富有旋轉變化的圖案,大門有愛奧尼克立柱裝飾,高大的落地專窗既有利於採光,又增添樓宇氣勢。整幢建築是以門為中心的軸對稱圖形。故而給人以平和的感受。
東西合璧的日清大樓
將日本近代西洋建築與古典建築風格相揉和的日清大樓,被人們稱為「日猶式」。該樓是由日本清汽船株式會社與猶太人合資建造。它建於1925年,位於中山東一路5號,樓高6層,佔地1280平方米,底三層裝飾比較簡明,上三層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飾,凹凸感強。整個建築立面均用花崗石貼砌,與外灘的其他建築交相輝映。日清大樓現由華夏銀行和錦都實業總公司使用。
中國通商銀行大樓
中山東一路6號,1906年,中國人自籌資金開設第一家銀行棗中國通商銀行,現今則是香港僑福國際企業有限公司所在地。該樓是一幢假四層的歌特式建築。大樓第四層有五個尖頂層面,原先還有十字架。第三、四層有小尖塔。大樓第四層是尖券形的窗戶,一、二層是典型歌特風格的花窗欞窗戶。這幢即將走過一個世紀的歐式建築的意義遠不止停留在具歷史性與藝術性。可以說,就是它在中國金融史上劃上了開篇性的一頁。
大北電報公司大樓
中山東一路7號,是一座文藝復興式風格的大樓。該建築注重統一、對稱、穩重,外立面裝飾甚為講究。每層都採用了古典風格的柱子,或用來承重,或只作為裝飾。窗戶四周圖形多樣,立體感強,近似巴洛克式。它的黑頂白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也不失一種優雅的感覺。這樓是現在的泰國盤各銀行上海分行,自1908年建成以來,它已四度易主,最早稱為大北電報公司大樓。後為中國通商銀行及長江航運公司所用。
招商局大樓
作為中國自己經營的第一家新式輪船企業棗招商局就是在此期間創辦的。招商局建於1901年,該樓宇為座西向東的三層磚木結構。底層正門框向外伸出,正門兩側有高敞的拱形落地窗,二、三層立面用古典柱式裝飾。大樓局部外牆用花崗石貼面。招商局大樓可視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灘建築的典型。無論就具歷史性或是藝術性而言,都值得我們前去觀瞻一番。
浦東發展銀行大樓(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樓、匯豐銀行大樓)
中山東一路10-12號,屬新希臘建築,建於1923年,原系美商匯豐銀行上海分行。美國當時將這座建築自詡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的最講究的建築。建成時大樓門前放了兩只引人注目的大銅獅,據說獅子鑄成後,立刻就將銅模毀掉了。從而使這對銅獅成為絕版珍品,現已將其送入上海歷史博物館。該樓八角形門廳的頂部,離地面20多米高處,有8幅由幾十萬塊僅幾平方厘米的彩色馬賽克鑲拼成的壁畫。它寬4.3米,高2.4米,分別描繪了20世紀初上海、香港、倫敦、巴黎、紐約、東京、曼谷、加爾各答等8個城市的建築風貌,並配有神話人物形象,還有24幅為神話故事中動物的形態,頂部巨大的神話故事壁畫,總面積近200平方米。世紀壁畫間有一圈美文,譯為「四海之內皆兄弟,其象徵了在新世紀到來之際,整個世界的和平繁榮」。
上海海關大樓
匯豐銀行的「姐妹樓」,建於1927年,雄偉挺拔,與雍容典雅的匯豐銀行大齊肩並列,相得益彰。上海海關大樓結合了歐洲古典主義和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優點,大樓門楣由四眼巨大的羅馬花崗石圓柱支撐,以高聳的鍾樓為軸線,氣勢非凡,建築造型屬新古典派希臘式,上段的鍾樓的、則為歌特式,有十層樓高,是仿美國國會大廈的大鍾製造,在美國造好後運到上海組裝。據說花了白銀2千多兩,是亞洲第一大鍾,也是世界著名大鍾之一。海關大樓巍然屹立在浦江之濱,它那鏗鏘、激昂的鍾聲象徵著庄嚴,象徵著使命。
交通銀行大樓
中山東一路14號,建於1940年,佔地1908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0088平方米。屬近現代主義風格。建築設計強調垂直的線條,外立面簡潔明朗。底層外牆用黑色大理石貼面,庄嚴華貴。進門兩側有紫銅欄桿裝飾的人造環形大理石扶梯,上到二樓大廳,滿目紅色,富麗堂皇。廳內36根圓形柱子的的下半部分以及大廳四周牆壁均由紅色瓷磚鋪貼、裝飾,地坪也是紅色地磚鋪成。大樓外觀的凝重與內部的熱烈使其別具特色,在古典建築叢中更顯現代氣息。
華俄道勝銀行大樓
是一座具有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建築,至今已歷了八十多個春秋。國民黨中央銀行、上海航天局、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都先後在此辦公。該建築結構堅實,裝飾精緻,以正門為中軸線形成對稱結構底層大門有雙立柱四根,兩旁有洞形窗戶。二至三層東立面有愛奧尼克柱子,窗戶兩邊也有古典立柱裝飾。外牆用白色釉面磚和花崗石相拼,色調和諧,底樓外牆用蘇州花崗石軒石勒腳。樓內扶梯用大理石建成,二樓壁上有人物浮雕,巨大的精美彩色玻璃頂柵和迴廊,至今還保存完好。
台灣銀行大樓
現今招商銀行上海分行之所在。該樓興建於1924年,佔地904平方米。整體上屬於日本近代西洋建築風格。東立面配於四根歐洲古典主義式的柱子。從而使其富有歐洲古典建築風格,這不禁讓人想起具有「東洋倫敦」之稱的東風飯店。這些樓與樓之間內在或外在的聯系,使得外灘的建築尤顯和諧統一,建立一種整體的美感。
麥加利銀行大樓
上海的第一家外資銀行是麗如銀行,就開在如今被人們稱作麥加利銀行大樓之內。大樓共五層,底層外牆用花崗石鋪貼,內部地坪則是黑白對比的大理石。大門則是樓的主線,南北兩邊建築造型對稱。二至四層外立面有兩根愛奧尼克式柱子支撐,第五層橫面中段有6根方型柱子。刻以花瓣造型。為使建築具有高度感,現頂樓加了三角形屋頂,更讓人們感受到麥加利銀行大樓的玲瓏與別致。
友邦大廈(原桂林大樓、字宇大樓)
這里曾是外國在上海開設最大的新聞出版機構棗《字林西報》館。友邦保險公司於1998年正式整修入駐,故改名為「友邦大廈」。大樓的立面分三個層次。第一層以粗糙的大石塊為貼面;第二層用水泥粉刷;第三層兩側為穹形券窗,加配以造型優雅的塔頂,盡顯了建築的變化及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勻稱、和諧。
和平飯店南樓(原匯中飯店)
漫步外灘,有一幢白清水磚牆,紅磚腰線的建築特別引人注目,這座美國風格的六曾樓房就是和平飯店南樓,它位於中山東一路19號,原名中央飯店。這座建於1906年的飯店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1909年「萬國禁煙會」就在這里舉行,1996年又召開了聯合禁毒署舉辦的「上海國際興奮劑會議」,並為「萬國禁煙會」立會址標志。1911年中國同盟本部也在該飯店召開了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歡迎大會。這一系列具有紀念價值的史實為和平飯店南樓增添了更多輝煌。
和平飯店北樓(原沙遜大廈)
和平飯店南北兩樓錯落而置,與南樓相比,北樓頓覺氣魄豪華。高77平方米的大樓,由於內外裝飾講究而被譽為「遠東第一樓」。大樓具有美國芝加哥學派建築風格,外形簡潔明朗強調垂直感,花崗石的牆面,圓錐形的屋頂,紫銅的屋面,無部不滲透出古樸典雅之氣。飯店內部設有英、美、印、德、法、美、日、西、中等九國套房。餐廳、大堂裝飾富麗堂皇。還有頗受國外遊客歡迎的上海老年爵士樂隊,在此演奏世界各地名曲,使人彷彿置於一個世界文化與經典藝術相交融的殿堂。
中國銀行大樓
外灘的建築素以歐洲風格見長,而中國銀行大樓是為數不多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建築之一。大樓分為主樓和次樓。外牆為金山石,屋頂為平緩的四方攢尖頂,上蓋綠色琉璃瓦,樓檐上用斗拱裝飾。東立面從高到低有變形的錢幣形鏤空窗框。大門上方原有孔子周遊列國石雕講述了一個個令人神往的故事。營業大廳的天花板上原來還雕有「八仙過海」的圖案。到處洋溢著古色古香的氛圍。這些雕梁畫棟、碧瓦飛檐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勤勞的結晶,讓後人得以繼承和發揚。
怡泰郵船大樓
中山東一路北京東路口,有一座看似平常但又富有趣味的建築,它就是怡泰郵船大樓即「格林郵船大樓」。該樓高7層,另有2層地下室。堅固厚實的花崗石拱券大門旁是古典式柱子。二至五層附有外展的陽台,七層頂樓還建有塔樓,雅緻美觀,整個大樓外立面簡潔明朗,也是一座典型的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
正金大樓
建成於1924年,獨具後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與其他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同樣有著花崗石的外牆,明晰的主線,對稱的造型,但少了許多繁瑣的裝飾,使其更顯流暢。大樓底層用大型石塊貼砌。整幢建築給人以穩重感。二至五層有兩根愛奧尼克式柱子支撐,顯示出古典風采。內部大廳中長圓形玻璃天頂,造型典雅,工藝精美,是外灘的典型建築。
怡和洋行大樓
自從1943年上海開埠後,國外商家紛紛開設洋行,怡和洋行就是最早的幾家之一。此後英商在這里開展了大量的貿易活動。怡和洋行大樓位於中山東一路27號,是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大樓一、二層為一段,用花崗石壘砌軸線明顯,大門和雙側窗框都用羅馬半圓拱券石拱造型,正門上方有羊頭浮雕裝飾,顯得莊重堅實,第三至五層又一段,有羅馬科林斯柱式支撐,氣魄雄偉,顯示出濃郁的西歐古典色彩,第三層有石欄桿陽台,整段窗框上方有石雕鑲嵌,第五層上方原有的平台,穹頂被拆除,已加高至七層。
東方大樓
即現在的市公安局交通處大樓原是法國東方匯理銀行上海分行的辦公場所。設計師用豪華浮誇的手筆,在教堂和宮殿中把建築、雕塑和繪畫結為一體,並用短檐、波浪形牆面、重迭柱及壁畫,使建築物產生神秘的宗教氣氛。大樓強調立面裝飾和處理,尤為注重建築自身的比例。其上面是貫通的愛奧尼克巨柱,兩側厚實的牆面橫向劃分為三段,頂部出檐較深,並有精緻的雕刻。底層門窗形成三個高大的樓門,居中是線狀的浮雕。另外,大樓在小構體上也精雕細鑿,力求完美可謂是巴洛克式的經典之作。
英國領事館
建於1873年,樓高二層,近似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樓宇台基較高,底層豎向中段有五扇圓拱形窗,兩邊房間窗戶倒是圓拱形。外立面整齊見變化。整幢建築外立面原採用清水磚,層頂用中國蝴蝶瓦鋪成,現外牆已採用水泥粉刷,大樓東面樓前有大草坪,環境更現優美。解放後,中國國際旅行社上海分社層設在這里,該社遷出後,由上海市外國投資工作委員會、上海國際經濟貿易研究所、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等機構設在這里。
除了上述地處外灘的大廈外,外白渡橋、上海大廈、俄羅斯總領事館以及氣象信號台與外灘的這些建築渾然一體,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萬國建築博覽」的畫卷。
外白渡橋
位於黃浦公園西側,架在中山東一路,東大名路之間的蘇州河河段上。1970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座鋼鐵結構橋,跨度52.16米,寬18.3米,是上海市區連接滬東的重要通道,過橋人流量,車流量很高。因它處於舊時的外擺渡處,人們過橋不付費,故稱外白渡橋。
上海大廈
由主樓和副樓組成的上海大廈位於外白渡橋的北側。這是一幢早期現代派風格的八字式公寓結構。外部處理與內部裝修簡潔明朗,外觀氣勢宏偉。主樓原名「百堯江大廈」。副樓又名「浦江飯店」。現為三星級賓館,飯店設有中、美、英、法、日、阿拉伯六國特色高級套房,曾接待許多國家元首及中外遊客。
俄羅斯總領事館
位於外白渡橋北側,蘇州河與黃浦江會合處。該樓建於1916年,佔地面積17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64平方米,樓有四層,帶閣樓。底層一半置於地下,地面上露出2米高。大門兩旁有古典式雙立柱,第二層、第三層有圓拱式和平拱式窗框,窗戶之間有壁柱。屋頂為雙折四坡式,屋面有弧線尖頂窗戶,西側樓頂有二層樓高的瞭望塔一座,綠色鐵皮穹頂,沿江有堤岸,東側建有六角涼廳,可觀賞黃浦江、蘇州河會合處的景色。
氣象信號台
外灘標志性建築之一,列入全國重點保護的建築物。1884年,法國天主教會創建的徐家匯天文台,在「洋涇浜」外灘(今延安東路外灘)設立氣象信號台,信號台是直 豎地上的一根長木桿,根據天文台傳來的氣象信息。1907年,重建圓柱形的氣象信號,台統高50米,塔高36.8米,被人們稱為「阿脫奴婆」式建築。為保護這個建築物,1993年外灘改造工程中,將它向東整體移位20米
E. 上海外灘氣象信號台怎麼樣
老上海灘的風向標,信息時代,早已經失去了氣象報警的功能,但是,作為歷史的標志,它是外灘地區保存最好的城市標志物了。
F. 上海外灘建築群介紹,只要知道各個建築的名字,附加建築的圖片
亞細亞大樓 (Asia Building)位於上海外灘1號,是一幢折衷主義風格的7層大樓,建於1913年—1916年
上海總會(Shanghai Club) 是英國在滬僑民的俱樂部,位於上海外灘2號,創設於1861年
有利大樓(Union Building) 於1916年竣工,為英資天祥洋行物業,位於外灘3號
日清大樓 (外灘)是上 位於上海外灘5號,由日資航運企業日清汽船株式會社和一個猶太商人合資建造於1921年—1925年
中國通商銀行是中國人創辦的第一所銀行,成立於1897年5月27日,創辦人是盛宣懷,1906年翻建,由英資瑪禮遜洋行的格蘭頓(F . M . Gratton)設計
旗昌洋行大樓位於上海外灘9號
匯豐銀行大樓,位於上海外灘12號,又名市府大樓,今天是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總部駐地
江海關是上海海關的原名
交通銀行大樓 (外灘)位於外灘14號;
華俄道勝銀行上海分行大樓位於上海外灘15號,現在這里是上海外匯交易中心;
台灣銀行大樓,1924年建造,現在由招商銀行上海分行使用;
字林大樓(North China Daily News Building),位於外灘17號,1996年,友邦人壽保險公司重返這座大樓,定名為友邦大廈;
麥加利銀行又名渣打銀行(Chartered Bank),設計者是英資公和洋行;
匯中飯店大樓(Palace Hotel)是位於上海外灘的一幢建於20世紀初的新文藝復興式樣的建築。1965年改為和平飯店南樓;
沙遜大廈(Sassoon House)是英資新沙遜洋行下屬的華懋地產股份有限公司投資240萬元,在上海外灘20號,改為和平飯店北樓
揚子大樓(Yangtze Insurance Building)(外灘)26號,建於1920年,由英資公和洋行(Palmer and Turner)設計。目前使用者為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
橫濱正金銀行大樓 是橫濱正金銀行(YOKOHAMA SPECIE BANK,LTD. )在中國上海所建的分行大樓。橫濱正金銀行是日本半官方的外匯專業銀行。現為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
怡和洋行大樓(外灘)(Jardine Matheson Building),設計者是思九生洋行。1955年以後,該大樓被上海市外貿局佔用;
格林郵船大樓(Glen Line Building),又名藍煙囪輪船公司大樓、怡泰大樓,是位於上海北京路外灘的一幢新文藝復興式建築,1951年3月,上海人民廣播電台遷入該樓。
東方匯理銀行大樓 (外灘)是法資東方匯理銀行(Banque de l'Indochine)在中國上海建造的分行大樓,目前,進駐此建築的是光大銀行上海分行
英國駐滬總領事館 (外灘)位於外灘33號,是上海外灘建築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座19世紀建築物,建成時間為1873年
百老匯大廈(Broadway Mansions)(今上海大廈)位於上海北蘇州路20號
外灘信號台(The Gutzlaff Signal Tower),俗稱外灘天文台
建築圖片請自行到網上搜索。
G. 上海外灘有那些銀行對應哪幢建築
外灘的精華就在於這些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的外灘建築群。北起蘇州河口的外白渡橋,南至金陵東路,全長約1500米。著名的中國銀行大樓、和平飯店、海關大樓、匯豐銀行大樓再現了昔日「遠東華爾街」的風采,這些建築雖不是出自同一位設計師,也並非建於同一時期,然而它們的建築色調卻基本統一,整體輪廓線處理驚人的協調。無論是極目遠眺或是徜徉其間,都能感受到一種剛健、雄渾、雍容,華貴的氣勢。
有人說「外灘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灘那一座座鋼筋水泥的樓宇,不正講述著舊上海灘如夢般繁華的往事。
亞細亞大樓
被譽為「外灘第一樓」,建成於1906年,原名麥克波恩大樓。其高8層,建築面積11984平方米,佔地1739平方米。大樓外觀具有折中主義風格。立面為橫三段、豎三段式。底段與上段均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為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大樓氣派雄偉,簡潔中不乏堂皇之氣。可謂簡繁相怡,華貴典雅。
東洋倫敦——東風飯店
「東洋倫敦」是現東風飯店的別稱,建於1910年,屬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外貌既效法美國古典主義,又參照日本帝國大廈,故而得此別稱。其始建於中山一路2號時,是當時上海最豪華的俱樂部棗上海總會。大樓一樓為餐廳,二樓為國際海員俱樂部,其餘均為客房。整個飯店設施齊全,裝修精美,不愧為商務住宿的理想選擇。大樓中所使用別致的三角形的電梯是西門子公司製造的,距今已有90年的歷史。
有利大樓
中山東一路4號,現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資有限公司。原名聯合大樓,為美國有利銀行所有,故稱有利銀行大樓。大樓於1916年建成,樓高7層整體仿效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窗框多採用巴洛克藝術富有旋轉變化的圖案,大門有愛奧尼克立柱裝飾,高大的落地專窗既有利於採光,又增添樓宇氣勢。整幢建築是以門為中心的軸對稱圖形。故而給人以平和的感受。
東西合璧的日清大樓
將日本近代西洋建築與古典建築風格相揉和的日清大樓,被人們稱為「日猶式」。該樓是由日本清汽船株式會社與猶太人合資建造。它建於1925年,位於中山東一路5號,樓高6層,佔地1280平方米,底三層裝飾比較簡明,上三層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飾,凹凸感強。整個建築立面均用花崗石貼砌,與外灘的其他建築交相輝映。日清大樓現由華夏銀行和錦都實業總公司使用。
中國通商銀行大樓
中山東一路6號,1906年,中國人自籌資金開設第一家銀行棗中國通商銀行,現今則是香港僑福國際企業有限公司所在地。該樓是一幢假四層的歌特式建築。大樓第四層有五個尖頂層面,原先還有十字架。第三、四層有小尖塔。大樓第四層是尖券形的窗戶,一、二層是典型歌特風格的花窗欞窗戶。這幢即將走過一個世紀的歐式建築的意義遠不止停留在具歷史性與藝術性。可以說,就是它在中國金融史上劃上了開篇性的一頁。
大北電報公司大樓
中山東一路7號,是一座文藝復興式風格的大樓。該建築注重統一、對稱、穩重,外立面裝飾甚為講究。每層都採用了古典風格的柱子,或用來承重,或只作為裝飾。窗戶四周圖形多樣,立體感強,近似巴洛克式。它的黑頂白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也不失一種優雅的感覺。這樓是現在的泰國盤各銀行上海分行,自1908年建成以來,它已四度易主,最早稱為大北電報公司大樓。後為中國通商銀行及長江航運公司所用。
招商局大樓
作為中國自己經營的第一家新式輪船企業棗招商局就是在此期間創辦的。招商局建於1901年,該樓宇為座西向東的三層磚木結構。底層正門框向外伸出,正門兩側有高敞的拱形落地窗,二、三層立面用古典柱式裝飾。大樓局部外牆用花崗石貼面。招商局大樓可視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灘建築的典型。無論就具歷史性或是藝術性而言,都值得我們前去觀瞻一番。
浦東發展銀行大樓(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樓、匯豐銀行大樓)
中山東一路10-12號,屬新希臘建築,建於1923年,原系美商匯豐銀行上海分行。美國當時將這座建築自詡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的最講究的建築。建成時大樓門前放了兩只引人注目的大銅獅,據說獅子鑄成後,立刻就將銅模毀掉了。從而使這對銅獅成為絕版珍品,現已將其送入上海歷史博物館。該樓八角形門廳的頂部,離地面20多米高處,有8幅由幾十萬塊僅幾平方厘米的彩色馬賽克鑲拼成的壁畫。它寬4.3米,高2.4米,分別描繪了20世紀初上海、香港、倫敦、巴黎、紐約、東京、曼谷、加爾各答等8個城市的建築風貌,並配有神話人物形象,還有24幅為神話故事中動物的形態,頂部巨大的神話故事壁畫,總面積近200平方米。世紀壁畫間有一圈美文,譯為「四海之內皆兄弟,其象徵了在新世紀到來之際,整個世界的和平繁榮」。
上海海關大樓
匯豐銀行的「姐妹樓」,建於1927年,雄偉挺拔,與雍容典雅的匯豐銀行大齊肩並列,相得益彰。上海海關大樓結合了歐洲古典主義和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優點,大樓門楣由四眼巨大的羅馬花崗石圓柱支撐,以高聳的鍾樓為軸線,氣勢非凡,建築造型屬新古典派希臘式,上段的鍾樓的、則為歌特式,有十層樓高,是仿美國國會大廈的大鍾製造,在美國造好後運到上海組裝。據說花了白銀2千多兩,是亞洲第一大鍾,也是世界著名大鍾之一。海關大樓巍然屹立在浦江之濱,它那鏗鏘、激昂的鍾聲象徵著庄嚴,象徵著使命。
交通銀行大樓
中山東一路14號,建於1940年,佔地1908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0088平方米。屬近現代主義風格。建築設計強調垂直的線條,外立面簡潔明朗。底層外牆用黑色大理石貼面,庄嚴華貴。進門兩側有紫銅欄桿裝飾的人造環形大理石扶梯,上到二樓大廳,滿目紅色,富麗堂皇。廳內36根圓形柱子的的下半部分以及大廳四周牆壁均由紅色瓷磚鋪貼、裝飾,地坪也是紅色地磚鋪成。大樓外觀的凝重與內部的熱烈使其別具特色,在古典建築叢中更顯現代氣息。
華俄道勝銀行大樓
是一座具有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建築,至今已歷了八十多個春秋。國民黨中央銀行、上海航天局、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都先後在此辦公。該建築結構堅實,裝飾精緻,以正門為中軸線形成對稱結構底層大門有雙立柱四根,兩旁有洞形窗戶。二至三層東立面有愛奧尼克柱子,窗戶兩邊也有古典立柱裝飾。外牆用白色釉面磚和花崗石相拼,色調和諧,底樓外牆用蘇州花崗石軒石勒腳。樓內扶梯用大理石建成,二樓壁上有人物浮雕,巨大的精美彩色玻璃頂柵和迴廊,至今還保存完好。台灣銀行大樓
現今招商銀行上海分行之所在。該樓興建於1924年,佔地904平方米。整體上屬於日本近代西洋建築風格。東立面配於四根歐洲古典主義式的柱子。從而使其富有歐洲古典建築風格,這不禁讓人想起具有「東洋倫敦」之稱的東風飯店。這些樓與樓之間內在或外在的聯系,使得外灘的建築尤顯和諧統一,建立一種整體的美感。
麥加利銀行大樓
上海的第一家外資銀行是麗如銀行,就開在如今被人們稱作麥加利銀行大樓之內。大樓共五層,底層外牆用花崗石鋪貼,內部地坪則是黑白對比的大理石。大門則是樓的主線,南北兩邊建築造型對稱。二至四層外立面有兩根愛奧尼克式柱子支撐,第五層橫面中段有6根方型柱子。刻以花瓣造型。為使建築具有高度感,現頂樓加了三角形屋頂,更讓人們感受到麥加利銀行大樓的玲瓏與別致。
友邦大廈(原桂林大樓、字宇大樓)
這里曾是外國在上海開設最大的新聞出版機構棗《字林西報》館。友邦保險公司於1998年正式整修入駐,故改名為「友邦大廈」。大樓的立面分三個層次。第一層以粗糙的大石塊為貼面;第二層用水泥粉刷;第三層兩側為穹形券窗,加配以造型優雅的塔頂,盡顯了建築的變化及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勻稱、和諧。
和平飯店南樓(原匯中飯店)
漫步外灘,有一幢白清水磚牆,紅磚腰線的建築特別引人注目,這座美國風格的六曾樓房就是和平飯店南樓,它位於中山東一路19號,原名中央飯店。這座建於1906年的飯店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1909年「萬國禁煙會」就在這里舉行,1996年又召開了聯合禁毒署舉辦的「上海國際興奮劑會議」,並為「萬國禁煙會」立會址標志。1911年中國同盟本部也在該飯店召開了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歡迎大會。這一系列具有紀念價值的史實為和平飯店南樓增添了更多輝煌。
和平飯店北樓(原沙遜大廈)
和平飯店南北兩樓錯落而置,與南樓相比,北樓頓覺氣魄豪華。高77平方米的大樓,由於內外裝飾講究而被譽為「遠東第一樓」。大樓具有美國芝加哥學派建築風格,外形簡潔明朗強調垂直感,花崗石的牆面,圓錐形的屋頂,紫銅的屋面,無部不滲透出古樸典雅之氣。飯店內部設有英、美、印、德、法、美、日、西、中等九國套房。餐廳、大堂裝飾富麗堂皇。還有頗受國外遊客歡迎的上海老年爵士樂隊,在此演奏世界各地名曲,使人彷彿置於一個世界文化與經典藝術相交融的殿堂。
中國銀行大樓
外灘的建築素以歐洲風格見長,而中國銀行大樓是為數不多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建築之一。大樓分為主樓和次樓。外牆為金山石,屋頂為平緩的四方攢尖頂,上蓋綠色琉璃瓦,樓檐上用斗拱裝飾。東立面從高到低有變形的錢幣形鏤空窗框。大門上方原有孔子周遊列國石雕講述了一個個令人神往的故事。營業大廳的天花板上原來還雕有「八仙過海」的圖案。到處洋溢著古色古香的氛圍。這些雕梁畫棟、碧瓦飛檐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勤勞的結晶,讓後人得以繼承和發揚。
怡泰郵船大樓
中山東一路北京東路口,有一座看似平常但又富有趣味的建築,它就是怡泰郵船大樓即「格林郵船大樓」。該樓高7層,另有2層地下室。堅固厚實的花崗石拱券大門旁是古典式柱子。二至五層附有外展的陽台,七層頂樓還建有塔樓,雅緻美觀,整個大樓外立面簡潔明朗,也是一座典型的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
正金大樓
建成於1924年,獨具後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與其他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同樣有著花崗石的外牆,明晰的主線,對稱的造型,但少了許多繁瑣的裝飾,使其更顯流暢。大樓底層用大型石塊貼砌。整幢建築給人以穩重感。二至五層有兩根愛奧尼克式柱子支撐,顯示出古典風采。內部大廳中長圓形玻璃天頂,造型典雅,工藝精美,是外灘的典型建築。
怡和洋行大樓
自從1943年上海開埠後,國外商家紛紛開設洋行,怡和洋行就是最早的幾家之一。此後英商在這里開展了大量的貿易活動。怡和洋行大樓位於中山東一路27號,是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大樓一、二層為一段,用花崗石壘砌軸線明顯,大門和雙側窗框都用羅馬半圓拱券石拱造型,正門上方有羊頭浮雕裝飾,顯得莊重堅實,第三至五層又一段,有羅馬科林斯柱式支撐,氣魄雄偉,顯示出濃郁的西歐古典色彩,第三層有石欄桿陽台,整段窗框上方有石雕鑲嵌,第五層上方原有的平台,穹頂被拆除,已加高至七層。
東方大樓
即現在的市公安局交通處大樓原是法國東方匯理銀行上海分行的辦公場所。設計師用豪華浮誇的手筆,在教堂和宮殿中把建築、雕塑和繪畫結為一體,並用短檐、波浪形牆面、重迭柱及壁畫,使建築物產生神秘的宗教氣氛。大樓強調立面裝飾和處理,尤為注重建築自身的比例。其上面是貫通的愛奧尼克巨柱,兩側厚實的牆面橫向劃分為三段,頂部出檐較深,並有精緻的雕刻。底層門窗形成三個高大的樓門,居中是線狀的浮雕。另外,大樓在小構體上也精雕細鑿,力求完美可謂是巴洛克式的經典之作。英國領事館
建於1873年,樓高二層,近似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樓宇台基較高,底層豎向中段有五扇圓拱形窗,兩邊房間窗戶倒是圓拱形。外立面整齊見變化。整幢建築外立面原採用清水磚,層頂用中國蝴蝶瓦鋪成,現外牆已採用水泥粉刷,大樓東面樓前有大草坪,環境更現優美。解放後,中國國際旅行社上海分社層設在這里,該社遷出後,由上海市外國投資工作委員會、上海國際經濟貿易研究所、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等機構設在這里。除了上述地處外灘的大廈外,外白渡橋、上海大廈、俄羅斯總領事館以及氣象信號台與外灘的這些建築渾然一體,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萬國建築博覽」的畫卷。
外白渡橋
位於黃浦公園西側,架在中山東一路,東大名路之間的蘇州河河段上。1970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座鋼鐵結構橋,跨度52.16米,寬18.3米,是上海市區連接滬東的重要通道,過橋人流量,車流量很高。因它處於舊時的外擺渡處,人們過橋不付費,故稱外白渡橋。
上海大廈
由主樓和副樓組成的上海大廈位於外白渡橋的北側。這是一幢早期現代派風格的八字式公寓結構。外部處理與內部裝修簡潔明朗,外觀氣勢宏偉。主樓原名「百堯江大廈」。副樓又名「浦江飯店」。現為三星級賓館,飯店設有中、美、英、法、日、阿拉伯六國特色高級套房,曾接待許多國家元首及中外遊客。
俄羅斯總領事館
位於外白渡橋北側,蘇州河與黃浦江會合處。該樓建於1916年,佔地面積17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64平方米,樓有四層,帶閣樓。底層一半置於地下,地面上露出2米高。大門兩旁有古典式雙立柱,第二層、第三層有圓拱式和平拱式窗框,窗戶之間有壁柱。屋頂為雙折四坡式,屋面有弧線尖頂窗戶,西側樓頂有二層樓高的瞭望塔一座,綠色鐵皮穹頂,沿江有堤岸,東側建有六角涼廳,可觀賞黃浦江、蘇州河會合處的景色。
氣象信號台
外灘標志性建築之一,列入全國重點保護的建築物。1884年,法國天主教會創建的徐家匯天文台,在「洋涇浜」外灘(今延安東路外灘)設立氣象信號台,信號台是直豎地上的一根長木桿,根據天文台傳來的氣象信息。1907年,重建圓柱形的氣象信號,台統高50米,塔高36.8米,被人們稱為「阿脫奴婆」式建築。為保護這個建築物,1993年外灘改造工程中,將它向東整體移位20米。
最好乘公交車經過外灘時,那些銀行的名稱都能盡收眼底.
H. 外灘有哪些外國的建築
外灘1號的亞細亞大樓是英資馬海洋行設計的,是以巴洛克式為主的。
外灘2號的上海總會大樓是T.Harrrant設計的,屬於折衷主義風格
外灘3號的有利大樓是公和洋行設計的,屬於仿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
外灘4號的日清大樓是英資德和洋行設計的,也是屬於仿文藝婦嬰時期建築風格
外灘6號的中國通商銀行大樓是英資馬禮遜洋行設計的,屬於仿哥特式
外灘7號的大北電報公司大樓是英國通和洋行設計的,屬於文藝復興式樣
外灘9號的招商局大樓是英資通和洋行設計的,屬於仿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
外灘13號的江蘇海關是英資公和洋行設計的,屬於哥特式
I. 上海外灘上的燈塔是幾時由誰造的
氣象信號塔坐落在延安東路外灘。1993年10月,外灘綜合改造時,為保護這座曾為上海的氣象預報作出重要貢獻的優秀建築,施工單位採用整體位移的方法,將其向原址東北方向移出了20餘米。
1879年,上海遭強台風襲擊,在黃浦江上航行的船隻受到很大的損失,因此,外國在滬洋行和輪船公司都急需有氣象預報。1883年5月27日,法租界公董局會議決定,由海關出資,建立外灘氣象信號台,地址選在外灘「洋涇浜」和黃浦江交匯處,即今延安東路外灘。當時的信號台建得比較簡陋,是一個木結構的氣象信號台。主要建築為一個木桿,頂端安裝風向儀和風速儀。風速儀下面有一隻大球,用作報時。每天中午11點3刻球上升半桿,11點55分升至頂點,12點下降到原來位置。桿上有數根繩索,用以扯報風旗。
1907 年3月9日,在原信號台旁重建了一座「阿托奴博」式的圓柱形建築,成為永久性的氣象信號塔。這座信號塔總高約50米,其中塔身高36.8米,塔台上豎有裝著風向儀和供懸掛各種信號旗的桅桿。塔座下面為地下室,內部的古典式鐵制旋轉扶梯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氣象信號塔是外灘標志性建築之一,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的建築物。該信號塔由西班牙建築師阿托奴博設計。由他設計的這類建築,現在存世的僅兩座,另一座在挪威。
J. 上海外灘天文台是屬於怎麼樣建築風格
外灘天文台由西班牙建築師阿托奴博(ATONOBO)設計,在全球范圍內阿托奴博風格的建築僅有兩幢,一幢就是外灘氣象信號塔,另一幢在挪威。圓柱形的建築雄偉挺拔,線條簡潔,風格優雅。外牆紅、灰兩色,總體建築風格是簡化的洛可可式。室內裝飾採用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均衡式風格,華麗氣派,古典優雅。登上信號塔三樓的露天平台,360度的視野,外灘兩岸的風景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