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移動邊緣計算
通訊中的5G(概念),即第五代移動電話行動通信標准,也稱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
具體為:
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是目前正在推進的4G(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之後的延伸,正處於研究中。目前還沒有任何電信公司或標准訂定組織(像3GPP、WiMAX論壇及ITU-R)的公開規格或官方文件提到5G,也就是5G還沒有確定的定義。
以下是關於5G通訊的部分全球動態:
2013年2月,歐盟宣布,將撥款5000萬歐元,加快5G移動技術的發展,計劃到2020年推出成熟的標准。
2013年5月13日,韓國三星電子有限公司宣布,已成功開發第5代移動通信(5G)的核心技術,這一技術預計將於2020年開始推向商業化。該技術可在28GHz超高頻段以每秒1Gbps以上的速度傳送數據,相比之下,當前的第四代長期演進(4GLTE)服務的傳輸速率僅為75Mbps,5G技術要快數百倍。
華為在2013年11月6日宣布將在2018年前投資6億美元對5G的技術進行研發與創新,並預言在2020年用戶會享受到20Gbps的商用5G移動網路。
2014年5月8日,日本電信營運商 NTT DoCoMo 正式宣布將與 Ericsson、Nokia、Samsung 等六間廠商共同合作,開始測試凌駕現有 4G 網路 1000 倍網路承載能力的高速 5G 網路,傳輸速度可望提升至 10Gbps。預計在2015年展開戶外測試,並期望於 2020 年開始運作。
2015年3月1日,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英國已成功研製5G網路,並進行100米內的傳送數據測試,每秒數據傳輸高達125GB,是4G網路的6.5萬倍,2020年正式投入商用。
2015年3月3日,歐盟數字經濟和社會委員古澤·奧廷格表示,5G公私合作願景不僅涉及光纖、無線甚至衛星通信網路相互整合,還將利用軟體定義網路(SDN )、網路功能虛擬化(NFV)、移動邊緣計算(MEC)和霧計算(Fog Computing)等技術。歐盟的5G網路將在2020年~2025年之間投入運營。
2015年9月7日,美國移動運營商Verizon無線公司宣布,將從2016年開始試用5G網路,2017年在美國部分城市全面商用。
結論,5G即第五代行動電話行動通信標准,但目前並無確切定義。
⑵ etsi定義的邊緣計算應用場景
需要關注對邊緣計算的核心性能「高效率,低時延」比較敏感的應用。首先是車聯網/自動駕駛領域,車聯網對於數據處理的要求較為特殊,一是低時延,在車輛高速運動過程中,要實現碰撞預警功能,通信時延應當在幾ms以內;二是高可靠性,出於安全駕駛要求,相較於普通通信,車聯網需要更高的可靠性。
同時由於車輛是高速運動的,信號需要在能夠支持高速運動的基礎上實現高可靠性。這樣的話其實就需要邊緣計算的場景。其次,還存在一些工業控制類的場景,這個場景要求滿足低時延要求。此外,還有視頻直播類的場景,例如5G的雲VR/AR,對體育賽事或演唱會進行現場直播。移動邊緣計算通過對信息進行實時處理,可以極大地降低時延,消除眩暈感,提升用戶體驗。
(2)什麼是移動邊緣計算擴展閱讀:
當前進一步推動邊緣計算發展的核心並不是來自於技術本身,而是來自於應用場景。如果說沒有應用,可能就不會建設邊緣計算。原因是需要實現邊緣計算,必須要做固定資產投資,但如果沒有應用場景為其單獨付費,商務模式無法成立,認為邊緣計算是很難發展起來的。
而目前認為邊緣計算的應用場景和商務模式還處於探索階段,未來邊緣計算到底需要下沉到多邊緣,實際上也取決於應用。因此,未來的市場空間實際上是取決於它是否足夠下沉,如果下沉的節點非常密集,覺得它的市場空間應該是會比較大的。
⑶ 在MEC大會網宿科技布局邊緣計算引關注了嗎
9月25日,第三屆全球移動邊緣計算大會(MECCongress)在德國柏林召開。作為邊緣計算領域的風向標,MEC大會歷來參會陣容強大。此次大會吸引了亞馬遜、谷歌等全球互聯網龍頭、Verizon及Vodafone等跨國運營商、英特爾及華為等頂級設備商的積極參與,網宿科技作為中國唯一受邀的CDN廠商參會演講。這意味著,在向萬物互聯時代邁進的過程中,CDN對邊緣計算的貢獻在全球已得到廣泛認可。
此外,CDN如何在高清視頻服務以及物聯網快速推進的背景下向邊緣計算邁進的討論,也引發了眾多參會者的關注。
網宿科技助理總裁李東受邀發表演講指出,在技術和商業的雙重驅動下,邊緣計算產業將持續深化,CDN企業作為邊緣計算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將在承載海量數據的實時傳輸及計算方面,發揮較大的作用。網宿正在構建一張龐大的智能計算網路,升級現有CDN節點為具備存儲、計算、傳輸、安全功能的邊緣計算節點,以滿足萬物互聯時代的需求。
中國科技發展越來越好了。
⑷ 什麼是邊緣計算,為什麼現在這么火
什麼是邊緣計算?
簡單理解邊緣計算,就是用網路邊緣對數據進行分類,將部分數據放在終端處理,減少延遲,從而實現實時和更高效的數據處理,是對雲計算的補充。
邊緣計算是指在靠近物或數據源頭的網路邊緣側, 融合網路、計算、存儲、應用核心能力的開放平台,充分利用整個路徑上各種設備的處理能力,就地存儲處理隱私和冗餘數據,降低網路帶寬佔用,提高系統實時性和可用性,滿足行業數字化在敏捷聯接、實時業務、數據優化、應用智能、安全與隱私等方面的關鍵需求。
通俗來說,邊緣計算就是將雲端的計算存儲能力下沉到網路邊緣,用分布式的計算與存儲在本地直接處理或解決特定的業務需求 ,用以滿足不 斷出現的新業態對於網路高帶寬、低延遲的硬性要求。
為什麼這么火?
就目前來說,5G將普及,而目前也沒有出現與5G有關的「殺手級」應用,但回看主流的三個應用場景,每一個都產生海量的數據,且或多或少都對低時延有要求。
增強型移動寬頻(eMBB):面向VR、AR、4K/8K高清直播、安防攝像頭、雲游戲等消費互聯網場景;
超可靠低時延(uRLLC):面向無人駕駛、工業互聯網等物聯網垂直行業的特殊應用場景;
海量機器類通信(mMTC):面向智能井蓋、智能水電表這類以感測和數據採集為目標的物聯網應用場景。
藉助邊緣的發展,原本需要在雲端運行的人工智慧技術可以由此下行到邊緣端,創造更大的應用價值。
⑸ 什麼是邊緣計算
邊緣計算指在靠近物或數據源頭的網路邊緣側,融合網路、計算、存儲、應用核心能力的開放平台,就近提供邊緣智能服務,滿足行業數字化在敏捷連接、實時業務、數據優化、應用智能、安全與隱私保護等方面的關鍵需求。
主要用途
看似「生僻」的邊緣計算其實並不「邊緣」,而且意義重大。邊緣計算和雲計算有些類似,都是處理大數據的計算運行方式。但不同的是,這一次,數據不用再傳到遙遠的雲端,在邊緣側就能解決,更適合實時的數據分析和智能化處理,也更加高效而且安全。
如果說物聯網的核心是讓每個物體智能連接、運行,那麼邊緣計算就是通過數據分析處理,實現物與物之間感測、交互和控制。它是物聯網從概念到應用的一把鑰匙,更是製造業從「笨拙」變得「智慧」的重要途徑。
工信部信息化和軟體服務業司副司長安筱鵬在會上說,傳統製造業向智能化升級的過程中,特別需要通過邊緣計算技術,將車間里的生產設備智能連接,提高效率,創新模式。
當前,全球數字化革命正引領新一輪產業變革。物聯網也被普遍認為是推動傳統產業變革和全球經濟發展的又一次浪潮。據統計,到2020年將有超過500億的終端與設備互聯。未來超過50%的數據需要在邊緣側分析、處理和儲存。邊緣計算應用廣闊,機遇無限。
⑹ 邊緣計算是一種新型應用還是新型計算系統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的廣泛應用,雲計算也受到大量的關注和追捧,而悄悄的,邊緣計算開始受到關注,不少人相信邊緣計算將會取代雲計算。那麼,邊緣計算VS雲計算嗎,誰更有優勢? 邊緣計算是指近運算的概念,將運算更靠近數據源所在的本地區網(Local Network)內運算,盡可能不用將數據回傳雲端,以減少數據往返雲端的等待時間及網路帶寬成本。邊緣計算通常是在本地端和雲端兩邊交界的附近做運算處理,也就是數據進出區網附近的位置,這么做的目的,在於既可以將運算環境放在本地,同時又可以靠近雲端邊界附近,藉此跟雲銜接。畢竟並不是全部的數據都能放在本地端運算,還是會有些需要更進一步分析及判斷的數據,最後還是要傳回雲端來處理,或是做為長期存取的使用。 與雲計算相比,邊緣計算的優勢在於部署部署物聯網應用,特別是在新興物聯網應用領域,例如自駕車、無人機、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以及機器人等,這些嶄新應用特別強調實時的影像分析及辨識處理能力,對於網路的低延遲和高帶寬要求極高,需要在數十毫秒甚至微秒時間內就要反應,然而透過網際網路傳輸往返雲端,至少需要上百毫秒才能反應過來,所以這類型的應用,就很適合採用邊緣計算架構。 邊緣計算因為是在靠近數據源所在的區域網絡環境內運算,所以可以是在一台大型運算設備,或者是很多台中、小型運算設備或設備組成的本地端網路內運算,這些運算設備可以是個人所有的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穿戴式設備),也可以是終端設備(如網關、監視攝影機、銀行ATM),或是其他物聯網設備。因為運算設備和設備之間彼此靠得很近,網路傳輸更直接,如透過Wi-Fi、藍牙等,所以傳遞數據變很快。 網關(Gateway)是常見的一種邊緣計算設備,不過跟傳統只用來搜集和轉發資料的物聯網網關相比,新一代邊緣網關變得聰明,開始具有運算分析能力,能將靠近感測器和其他物聯網設備周圍搜集的數據先運算處理,讓數據變少以後再回傳雲端,即使沒有網路,邊緣網關也能透過和其他運算設備組成一個具有分布式計算架構的本地端區網,自行就可以接手運算,等待網路恢復後,才將處理後的資料傳回雲端,若是邊緣設備運算能力足夠,甚至有時可以直接在本地端處理完,不必再送回雲端接續處理。 這也直接點出了邊緣計算和集中式的傳統雲計算架構最大不同之處,因為採用分布式計算架構,可以將運算分散靠近地面數據源的近端設備處理,以分攤原本在雲計算的工作量,而不需要大老遠將資料傳回雲端才能處理,因此速度變更快,甚至沒有網路,靠近地面的運算設備也能接手自己處理,無雲也沒關系。 邊緣計算因為是設計一個本地端運算網路環境,以便於能就近處理數據,而不需要像雲端離數據源太遠,所以有人說,邊緣計算是一朵地面的雲,但是不像霧運算比較是整個特定區域的地上雲,遍布范圍較廣,邊緣計算則可以是靠近數據源產生的一個小型區域的運算叢集,可以進到霧進不去的地方。所以邊緣計算其實就是一個本地端的雲,甚至是一個在室內的雲。從前天上的那朵雲到了地面變成霧,現在還縮小進到工廠、辦公室、汽車甚至變成你家中的一朵雲。 邊緣計算的興起,其實和近幾年企業IT架構發展逐漸改采混合雲架構來部署,也有些許相似之處,因為從應用角度來看,混合雲的出現也是為了解決公有雲的網路傳輸及延遲的問題,畢竟和企業內部網路相比,終究網際網路的傳輸速度還是過慢,若企業要將關鍵應用整套搬上公有雲用時,就會被拖累,例如資料庫數據不同步等問題,以致於不少採用公有雲的企業,也同時會結合私有雲方式來部署,只不過以前這些私有雲是由許多台企業級伺服器、儲存和網路設備所布建而成,現在,可以是由許多不同大小的運算設備或設備組成。 隨著人工智慧AI的發展,許多雲計算工作,不必通過雲端,本地端就有足夠的能力來進行完成,到最後,雲計算將失去計算的功能,變為純儲存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