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连接
❶ 主要断层及其特征
馆陶组沉积期济阳坳陷北部的断裂总体呈北东方向展布,断裂形态以弧形及锯齿状等为主,断裂延伸方向上其走向可以变化较大,主要以 NNE,NE,NEE 等为走向,其次为EW,NW 和 NWW 等走向的断层 (图 2-13、图 2-14)。延续古近系断层边界的 NEE 和近EW 走向的断层构成断裂体系的主体,断裂构造的形态和活动方式受控于边界大断层,从西向东散开,呈帚状展布。断层呈现出分区、分带的特征,各区带断层形态有所差异。
1.北界锯齿状和弧形大断裂
研究区有两条锯齿状或弧形大断层作为车镇凹陷和沾化凹陷的控凹断层,其一是分隔埕宁隆起和车镇凹陷的埕南断层,另一条则自滋镇断层起,经阳信断层、义南断层、义东断层、埕东断层、桩南断层等构成锯齿状断裂带,该断裂带整体呈 NE 走向,分段拐弯,中间由北西向断层连接,锯齿状展布。
(1)埕南断层
埕南断层位于埕东凸起的南部,总体上呈弧形向南凸出。断层走向从北西向变为近东西向再变为北东向,长约 120 km,断层向南倾斜。断层面呈弧形向埕东凸起凹入,凹面指向下降盘。断层剖面几何形态为犁形,分支断层多,与主断层构成羽状断层组合,断层落差约 2400 m。东段断层,分支断层减少,组合简单。埕南断层西段 NEE 走向,断面南倾,倾角 48° ,长约 30 km; 中段 NE 走向,断面东南倾,倾角 45° ~ 60°,长 44.2 km; 东段NW 走向,断层西南倾,倾角 35° ~ 67°,剖面上坡坪式,长 48.3 km,3 条基底大断裂自西向东 NEE-NE-NW 向锯齿状连接在一起,是埕宁隆起和车镇凹陷的分界断裂。断层在剖面上上部较陡,约为 60° ~70°,中部变缓至 30°左右,下部又变陡,坡度约为 60°,形成坐椅式断层 (图 2-15),断层落差约 4100 m。
埕南断层下降盘的滚动背斜和正牵引构造都十分发育,在沙河街组内滚动背斜发育,往上上覆地层变形逐渐变弱,馆陶组基本没有滚动背斜和正牵引变形现象 (图 2-15)。沙三、沙四段内发育的滚动断鼻构造较大,宽度近 10 km,延伸约 15 km,北翼较陡,南翼缓。构造内砂层发育,应是良好的储集体。圈闭向上规模变小,在馆陶组内宽度仅为1 km。
埕南断层形成于前古近纪,地震反射层断开 Tg2~ T0反射层,馆陶组沉积期有较大伸展量,是馆陶组沉积期主要的断裂活动区,断层生长指数1 ~1.53 (图2-13,图2-14),最大落差达 340 m。
图 2-13 济阳坳陷北部馆陶组沉积早期断裂分布及断层生长指数图
图 2-14 济阳坳陷北部馆陶组沉积晚期断裂分布及断层生长指数图
图 2-15 埕南断层的剖面形态
(2)义南-义东-埕东-桩南 NE-NEE 向锯齿断裂带
这一断裂带追踪凸起与凹陷的边界,弯曲转折,NE 和 NW 向交替出现,整体上连成一条线,NE-NEE 向展布 (图 2-16,图 2-17),在西部与滋镇断层及阳信断层相连。
义南断层位于义和庄凸起的南边界,走向总体上为近 NEE 向,延伸可达 30 km。平面上断裂的西段为一犁式-坐椅式断层 (图 2-16),呈弧形展布凹向凸起,断面南倾,角度较陡 (55° ~60°),断层分支较少,在弧形凹入处发育二级断阶和 Y 字形组合。到义南断层中段断层向南弯曲,被邵家断裂切截,形成 NE—NEE 向的弧形断裂带,控制着邵家洼陷的最大沉降轴。两个弧形断裂段之间向洼陷凸出的地带形成相对隆起,其轴线与主断裂大体垂直。义南断层东段分支断层与主断层汇合,断层剖面特征为坐椅式、铲式或平面式等多种形式,分支现象明显,形成很多次级断层,使其与邵家断层、罗西断层相连。断层生长指数最大可达 2.14 (图 2-14),断层落差在馆陶组沉积早期达 130 m,晚期可达 160 m。
图 2-16 坐椅式断层 (428 测线地震解释剖面———义南断层西部)
义东断层发育于义和庄凸起东边界,与义南断层的东端相切,断裂总体上呈 NE 走向,延伸达 20 km。其伴生断层发育,形成总体倾向东南的断裂带。平面上义东断层也是一弧形断裂带,剖面上为一典型的犁形,新近系倾角较陡,可达 60° ~70°,进入古近系和基底后倾角逐渐变缓,为 25°左右,断层生长指数 1 ~1.1,断层落差可达 50 m。
埕东断层位于埕东凸起东部边界,长近 20 km,断层落差一般在 2 km 左右,中部落差较大,南部和北部较小。断层面向东南倾,倾角约 60°,断层的下降盘一般发育两个断阶,构成洼陷边缘陡坡断阶带,控制了孔店组、沙三段和沙四段的沉积,为同沉积断裂带。断裂带的中北部与桩西断层相交,延至桩西地区发育一个断阶。埕东断裂的北段向北延伸规模较小,与桩西断裂相交。
桩南断裂带是孤北洼陷与桩西次洼的边界,近东西走向,向西与埕东断层相交,向东与长堤-五号桩断层相交,断裂带长约14km,断层落差在2km 左右,中部落差小,东西部相对较大。断层下盘的东西部有异,西部发育一个断阶,东部发育两个断阶,构成陡坡断阶带,断层面向西倾,倾角约为 45°。
馆陶组沉积期,义南断层、义东断层、埕东断层、桩南断层首尾相连,构成一条整体上 NE-NEE 走向的同沉积断裂带。
2.坳陷东缘近南北向断裂带
济阳坳陷东缘受郯庐断裂的影响,发育一系列 NNE 向断裂带,包括垦东断层和孤东断层等 (图 2-13,图 2-14)。
垦东断裂带位于垦东凸起和孤南-富林洼陷之间,起分隔作用。在孤南洼陷的东缘其走向近南北,而在富林洼陷的东缘其走向 NE 至 NNE,略呈弧形弯曲。此断裂带由两条断层构成,倾向为北西、西。
孤东断层走向近南北,断面西倾,长 20 km,主体由过孤东背斜中央的两条断层组成,馆陶组沉积早期不活动,晚期活动微弱,落差仅 10 m (图 2-17)。
图 2-17 济阳坳陷北部馆陶组沉积早期断裂分布及断层落差图
3.凹陷内部主要断裂带
济阳坳陷北部凹陷内断层以 NEE-NE 走向为主,错断复杂,可组成多种平面和剖面组合样式。
(1)车镇凹陷主要断裂
除埕南断层和义东边界大断裂外,曹庄断层、大一断层、大王东断层等是车镇凹陷的主要断裂。
曹庄断层 NE 走向,断面 NW 倾,和 21、22 号断层组成右阶雁列式排列 (图 2-17)。馆陶组沉积早期活动强烈,落差大于 30 m,晚期消失 (图 2-18)。
大一断层 NW 走向,是一条二级断层,断面 NE 倾,平面形态为向南凸的弧形,区内延伸长度大于 10 km,断层横切大王庄古鼻状构造的倾没部位,在它的下降盘沿其走向发育一系列逆牵引构造,大 37 块就是其中之一。大一断层在沙三段沉积早期开始活动,沙二上—沙一段沉积时期断层活动最强烈,断层落差达 400 m,东营期活动较弱,馆陶组沉积期再一次强烈活动,且早期落差大于晚期,最大落差 70 m。
大王东断层是分隔大王北洼陷与郭局子洼陷的边界断层。断层 NE 走向,倾向 SE,倾角 50° ~55°,最大断距达 700 m,延伸长度达 10 km 以上,南部被次级断层复杂化。断层发育始于沙河街组沉积的早期,沙三—沙二下段沉积时期活动最强,此后迅速减弱,馆陶组沉积期重新活动,早期断层落差为 15 m,晚期为 5 m。
大 65 断层位于大 65 块北部,是受埕南断层影响而形成的,断层走向大致呈 NEE 方向,倾向南,倾角约 45°,最大断距达 400 m,延伸长度大于 10 km,断层从沙三下段沉积早期开始活动,活动也最强,此后活动强度逐渐减弱,但是东三段沉积期后,其活动强度略有增加; 馆陶组沉积早期活动强度差异较大,早期落差为 10 m,晚期停止活动。
9 号断层,位于埕东凸起,断层呈 NW 向延伸,延伸长度大于 10 km。馆陶组沉积早期活动强度差异较大,达 100 m,晚期活动强度有所减弱,断层落差约 10 m。
(2)沾化凹陷主要断裂
除义南、义东、埕东、桩南、垦东等边界大断裂外,沾化凹陷主要断裂还包括邵家断层、孤北断层、孤南断层、垦利断层以及埕北断裂。
图 2-18 济阳坳陷北部馆陶组沉积晚期断裂分布及断层落差图
邵家断层是邵家洼陷与四扣洼陷西南部的分界断层,断层走向北东或北北东,东北与义南断层相接,西南延伸至岭 1 低凸起,总长度约 15 km,断层倾向为南东,倾角 65° ~70°,剖面多为平面式或铲式 (图 2-19)。该断层为先期基底断层,活动时期持续至第四纪,同时也是一条同沉积断层。在断陷早期断裂比较明显,整条断面比较连续和平滑,后期不断减弱。在其下降盘发育有多条向四扣洼陷方向的分支断层,使其在平面上表现为羽状展布,并在其下降盘发育小型反转构造,说明该断层很可能具有一定的走滑作用,故推测可能为张扭性断层。邵家断层在馆陶组沉积早期断层生长指数为 1.6,落差达 90 m,晚期基本停止活动。
图 2-19 邵家断层 (过沾 18—邵 24 井联井剖面)
孤北断层发育在孤岛北侧,为孤岛凸起和孤北洼陷的分界断层,总体走向 NEE,呈弧形展布 (图 2-18)。馆陶组沉积早期较晚期活动稍强 (图 2-17),落差最大达 25 m。
孤南断层发育在孤岛南侧,为孤岛凸起与孤南洼陷的分界断层,总体为走向近 EW 向过渡为走向 NE 的弧形断裂带。馆陶组沉积早期落差达 60 m,晚期活动不明显。
垦利断层分隔孤南洼陷与富林洼陷,为一走向近 EW 的断层组,向富林洼陷外凸,馆陶组沉积早期活动。
埕北断裂带位于埕北凹陷的北部,为二级断层,向南倾,总体上呈 NW 走向。作为边界其并非是一条单一的断层,而是由 2 条在平面上呈 “人”字形相交、延伸的断层组成(图 2-17,图 2-18)。馆陶组沉积晚期活动强烈,断层落差达 120 m。
❷ 断层及其有关的裂隙发育带
在基岩地区进行水文地质工作,历来都很重视对断层的研究,因为断层破碎带常是储水的空间和导水的通路。
1.断层破碎带
一条断层的形成,一般总是先从产生节理开始。节理继续发展,即出现节理密集带。沿节理密集带岩层发生位移,则形成断层。这个过程经历的时间可能很长,也可能非常短促。所以,一条大的断层在其形成前的孕育阶段里就已经出现了节理密集带。最初的断裂面就是由许多节理面连接起来形成的。所以它不会是一个平整的面,而是凹凸不平或呈锯齿状的面。当两盘相互位移时,必定要克服不平整的障碍,将凸起的部分刮掉并碾碎。被碾碎的物质积聚在断层破碎带中形成各种构造岩。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摩阻作用导致断层面两侧局部应力状况的改变,强大的摩阻力使两盘岩石产生新的羽状排列的张裂隙和扭裂隙,甚至出现低序次的分支断层。在某些层状岩层里,还常形成牵引褶曲。在牵引褶曲的顶部又会出现局部张应力,形成张性裂隙。因此,在断层两盘的影响带中常形成裂隙发育带。
由此可见,一个典型的断层破碎带的横剖面,可以分为性质不同的两个带:①内带———构造成岩带;②外带———断层影响带,如图10-7所示。但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这两个带并不一定发育得很完全,有时只有其中的一个带比较发育。
图10-7 断裂破碎带横剖面分带示意图
(1)构造岩带
由断层泥、糜棱岩、断层角砾岩、压碎岩及压片岩等物质组成。其岩石性质与断层两盘的母岩相比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断层泥一般厚数厘米,也有个别厚达数米的。糜棱岩厚度一般数厘米至数十厘米,超过1m的较少见。断层泥和糜棱岩都是不透水、不含水的。
断层角砾岩的角砾大小,一般为2~6cm,角砾间充填着更加破碎的岩屑和粉末。压性断层角砾岩结构密实,透水性和含水性差;张性断层角砾岩结构较疏松,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和含水性。压碎岩的破碎岩块,大小一般为5~15cm,岩块间充填着小颗粒、岩屑和岩粉,数量一般较少。压碎岩一般不胶结,或微胶结,所以一般是透水和含水的。压片岩是在强烈挤压作用下形成的,所以透水性和含水性都很弱。
构造岩带的宽度一般为1m至十几米乃至数十米,视断层的规模和性质而异。在同一条断层里构造岩带宽度的变化也很大。一些部位构造岩带的宽度较大,而另一些部位两盘母岩直接接触,完全缺失构造岩带。构造岩可以呈比较连续的层状,也可以为连续性不好的透镜体状,甚至呈不连续的鸡窝状。
构造岩带的透水性和含水性取决于本身的孔隙性质。压性及压扭性断层的构造岩多为断层泥、糜棱岩、断层角砾岩等。在泥质岩石(如页岩、板岩、千枚岩、凝灰岩等)中的压性断层中常出现压片岩。这些岩石孔隙极小,孔隙率很低,一般起隔水作用。张性及张扭性断层构造岩,多为压碎岩、碎块岩及结构较疏松的断层角砾岩,碾碎的细粒物质比压性、扭性断层构造岩少得多。因此,其构造岩带的孔隙及孔隙率都比较大,透水性和含水性较强。但如果张性、张扭性断层构造岩的孔隙被后期物质充填胶结,其透水性和含水性也会变得很小。扭性断层构造岩的性质,一般介于压性和张性断层构造岩之间。
(2)断层影响带
分布在构造岩带的两侧,岩石受断层影响,产生大量张裂隙、扭裂隙及分支断层,形成碎块岩和裂隙发育带。但母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没有重大改变。靠近断层面,裂隙最发育,往往形成碎块岩;随着远离断层面,裂隙发育程度减弱,与未受断层影响的完整母岩之间是逐渐过渡的,没有明显的界线。
影响带的宽度取决于断层的规模、性质及两盘岩石的力学性质等因素,一般为数米至数十米不等,而且沿断层走向和倾向宽度变化都很大。一般构造岩带宽度大的断层,影响带的宽度也较大。影响带的宽度与构造岩带宽度的比值,以扭性断层为最小,张性断层次之,压性断层最大。压性断层(特别是逆掩断层)的上盘影响带比下盘影响带宽。断层通过半坚硬及软弱的岩层时,影响带宽度较大;通过坚硬、紧密、含硅质多的岩层时,影响带宽度较小。
由于断层影响带岩石裂隙发育,所以影响带的透水性和含水性一般都较强,常成为良好的断层富水带。
不同力学性质断层破碎带横剖面的分带特征见表10-2。
表10-2 不同力学性质断层破碎带横剖面的分带特征
实际上,断层破碎带横剖面的上述分带现象,只是对大断层才表现得比较清楚。一些小断层及泥质岩石中的断层常常只有一条或几条简单的断层面,两盘岩石紧密闭合,没有构造岩,影响带也不明显。这种断层的导水性和含水性一般不大。
2.与断层有关的裂隙发育带
与断层有关的裂隙发育带通常有以下几种:
1)张性断层的内带和压性断层的外带(尤其是上盘影响带),常可成为断层裂隙发育带。
2)主干断层与分支断层会合的部位或几条断层交叉的部位,裂隙最发育,常形成断层富水带。
3)低序次小断层成群出现的地方,因各个断层的影响带互相连接和重叠,所以裂隙发育,常成为断层富水带。
4)大断层两端尖灭带岩石裂隙发育,常成为断层富水带。这是因为大断层两端,岩石不是以断层位移来释放构造应力,而是以形成大量裂隙的方式释放应力。
5)活断层(包括新生断层和老断层复活)的破碎带裂隙尚未被充填胶结,一般有较大的透水性和含水性。
❸ 如何将Excel中2003版的图表空值造成的断层连接起来
“工具”菜单-》“选项”-》“视图”-》空单元格的绘制方式为:以内插值替换-》“确定”。
❹ 断层连接第18关攻略
你还真较真,发个帖来问 - -|||
❺ 发动机系统断层是什么
.发动机诊断出抄与后处理系袭统断开故障、l灯点亮、仪表液位无显示。
可能原因: 1后处理与发动机连接CAN线断开;
2DCU故障、集成泵故障;
3后处理系统无上电
❻ 断层连接怎么玩
游戏操作
键盘方向键↑↓←→ 或 W S A D 控制人物移动。
使用鼠标来拉动节点与节点的连接,双点已连接的节点可使其分开。
❼ 即使想象将断层两侧的岩层平移,有时岩层也不能完全连接上,为什么呢
恩,比较复杂
❽ 什么是转换断层
转换断层是以其平移段的运动方向和与两端构造带的组合类型来分类命名的。横断中脊专的断属裂带是最常见的一种,称中脊—中脊型转换断层,它主要分布于洋底,但在大陆上也能见到它的踪迹,如前述的圣安的列斯大断层。此外还有连接中脊与海沟(沟弧)的中脊—海沟(沟弧)型转换断层,以及连接海沟与海沟的海沟—海沟(沟弧—沟弧)型转换断层。据沟弧形态又可区分为三种类型。这就是说上述共有6种组合类型,但转换断层是有右旋(右行)和左旋(左行)之分的,也就是说,右旋有6种,左旋也有6种,共12种混合类型。这12种组合类型体现了中脊—中脊型、中脊—海沟型、海沟—海沟型三种板块边界之间岩石圈的消长变化,有的增长,有的不变,有的缩减。
❾ 断层的解释
2.2.2.1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标志
断层是地壳内部运动所形成的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鉴于我国目前多数含油气盆地内的含油气构造都伴随极发育的断层,它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集或破坏起着控制作用。所以在地震剖面上分析和确定断层是地震资料解释中很重要的内容。实践积累了大量研究断层的经验,何樵登总结了下列认识断层的主要标志[1]。
图2.4 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实例
1)反射波同相轴错断:表现为反射标准层的错断和波阻抗系的错断。在错断的两侧,波组特征完全能够对比。
2)反射同相轴的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然变化:这种情况往往是基底大断裂的反映,特点是断距大,延伸长,破碎带宽。这种断裂对地层厚度起着控制作用,一般是划分区域构造单元的分界线。
3)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许多反射层次在两边突然错断:这些现象是由于断层错动使断层两侧地层产状发生突变,或断面的“屏蔽”作用和对射线的畸变作用所致。
4)反射标准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一般是小断层的反映,因为这种变化比较微小,时间剖面上不容易发现,这时,观察波形记录更为适宜。但应注意,这类变化有时可能是由于地表条件变化或地层岩性变化、波的干涉等引起的。
5)特殊波的出现:这是识别断层的重要标志。绕射波、断面波等常常伴随着同相轴的错断而出现,它们一方面使记录复杂化,另一方面也成为确定断层的重要依据。
2.2.2.2 断层面的确定
断层面解释的基础是确定断点,解释断面的过程又是检验断点解释是否正确的过程。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最理想的情况是有浅、中、深层断点控制,断点的连线就是断层面的位置。
2)断层面是一个强反射界面,因此,断面之下将出现反射层的中断甚至空白,即屏蔽区。这时应根据非屏蔽区的断点来确定断面位置。
3)不同方向相交测线的断面点应是闭合的。
4)新区要充分利用钻井所得资料推测断面位置,但注意地层缺失和地层断缺的差别。
5)考虑速度因素的影响,大断层往往是坐椅形断层。一般避免解释直线断层。
2.2.2.3 断层落差的确定
为上下盘同一地层之间垂直距离(h≡Δt×υ层)。
2.2.2.4 断面倾角的确定
当测线与断层走向垂直时,剖面上断层倾角为真倾角,否则为视倾角。视倾角大小可以直接取反射段Δt0计算后得到。
2.2.2.5 绘制断裂系统图
首先进行大断层的组合,然后再进行中小断层的组合。要注意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对断层的发育特点有控制作用。例如渤海湾盆地某地区大断层,在二维资料解释时,根据区域构造特点,大的二级构造单元以NW走向为主,据仅有的四条二维测线的断层显示,认为NW向区域大断层控制了该地区现今构造格局。后经加密测网及三维地震也证实埕北断层为NW走向的一组断裂带,再根据以下原则连接断裂系统。
1)用等t0图上的断点组合断层。
2)同一断层,在平行测线上其剖面特征相似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各处的断距相近或沿走向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
3)同一时期构造运动形成的断层,其断开层位应基本一致或有规律变化。
4)对于孤立断点,应重新在剖面上进行检查,注意层位能否有更合理的解释,使该断点重新组合或消失。最后余下的应是断距小、延伸短的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