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网络公共外交

网络公共外交

发布时间: 2021-02-26 05:08:16

㈠ 请教一下 内容产业 的概念以及如何发展内容产业谢谢!

欧盟的“Info2000计划”中对内容产业的定义是: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企业,其中包括在各种媒介上的印刷品(报纸、书籍、杂志等);电子出版物(联机数据库、音像制品服务,以传真及光盘为基础的服务以及电子游戏等);音像传播(电视、录像、广播和影院),还有一些定义把部分软件业(包括课程软件)也放进去了。

以日本为例说明如何发展:

一、政府制定内容产业振兴政策

日本在二战之后确立了文化“内容不干预原则”,走上文化国家的道路。1995年确立了日本在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2001年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2003年日本政府组建了由总理大臣挂帅的“知识财产战略本部”,下设“内容产业专业调查会”。

2004年,日本知识财产战略本部内容专门调查会,发表内容政策重要报告《内容产业振兴政策——软实力时代的国家战略》,将振兴内容产业作为国家战略重要支柱,将内容产业定位于重要支柱产业。《内容产业振兴政策》针对内容业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项改革措施:1.支援业界现代化、合理化;2.资金筹集手段多样化;3.对内容制作采取税收上的优惠条件;4.加强人才培养;5.支援新技术开发研究;6.发掘、表彰人才;7.完善教育机制;8.拓展海外市场、强化盗版对策;9.完善宽带等基础设施建设;10.强化具有地域魅力的内容的保护与对
外传播。

2009年6月24日,日本内阁官房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事务局宣布了“知识产权战略方案2009”。该计划详细说明了5项优先政策,内容如下:
1、加大战略实施力度,提高创新能力;
2、强化全球化知识产权战略;
3、促进软实力产业增长;
4、确保知识产权的稳定性,并保持对知识产权的预见能力;
5、建立针对用户需求的知识产权系统。

上述第3条中的“软实力产业”包括漫画、电影、戏剧、音乐、游戏软件和其他内容产业,以及和日本原创品牌相关的产业,如食品、时装和设计等。

第3条优先政策源自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事务局内容和日本品牌战略专家研究委员会在2009年4月6日发布的《日本品牌战略:将软实力产业转化为增长动力》。该报告提出,日本漫画、动画、时装等深植于日本文化土壤,尽管在海外被高度认同,可本国人民对其潜力和魅力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为了重新确认日本的软实力价值,必须将“转化软实力为拓展海内外市场的驱动力”作为国家战略。

二、建立和完善内容产业法律法规

为促进内容产业发展,日本不仅在政策上予以鼓励,而且还积极立法,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和有效的法律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律是1970年颁布的《著作权法》。该法经过20多次修改,于2001年更名为《著作权管理法》并实施。与内容产业有关的法律还有《著作权管理法实施令》和《著作权管理法实施细则》、《知识产权基本法》等,这些法律对内容作品相关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做出了具体规定。2001年制定和颁布的《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是日本政府的一项重要法律,该法共3章35条,它确立了振兴文化艺术的基本理念,明确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权责利,具体规定了与振兴文化艺术有关的基本政策。

2004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内容促进法》(全称是“关于促进创造、保护和活用内容的法律”)作为振兴内容产业的根本政策依据。《内容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第二章提出了关于内容制品的创造、保护和活用的一般性政策措施:(1)内容作品作为创意作品,其发展是以大批的优秀人才和高技术为基础的。因此,促进内容的创造和产业发展必须以人才培养和促进新技术开发为先导。“促进法”明确提出了相关尖端技术的开发和人才培养等问题。(2)“促进法”鉴于创意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多样性对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冲击,提出了“必须谋求有效保护内容作品相关的知识产权,采取对内容作品的适当使用和调整权利内容等措施”。(3)促进内容作品的顺利流通和适当保存。内容作品的流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其技术和法律等社会条件完全不同于其他的流通方式。因此,“促进法”规定政府有义务在相关方面完善内容产品的流通基础,如促进互联网认证技术、保护性技术手段等的开发和使用等,建立数据库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利。

“促进法”的第三章概要地阐述了振兴内容产业的政策措施:(1)内容产业的发展同其他产业一样,也存在着发展资金的筹措问题。所以,振兴内容产业具体对策的首要问题就是建立内容产业的融资体制。“促进法”规定,国家必须采取多种对策,保证内容制作者能够多渠道地筹措施到资金,以保证业者的资金供给。(2)要建立防止侵害内容作品和知识产权的体制及采取必要的措施。(3)通过扩大对外宣传,促进内容作品的海外出口,增进国外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和促进交易。(4)建立公正、平等的交易关系,确定保护制作者、承包者的利益和委托、代理之间、大企业和展销企业之间的公平交易。可操作性强是日本内容产业法律法规的特点,这些法律从各个方面为内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

三、文化和市场深入结合推动内容产业发展

在日本,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不仅大型文化活动要靠企业的参与和赞助,更重要的是,日本拥有一支成熟的知名文化企业队伍。比如,演出界有四季剧团、宝歌剧团,电影界有松竹公司、东映公司、东宝公司、角川公司,动画界有东映动画、吉卜力工作室,出版界有大日本印刷公司、凸版印刷公司,票务界有琵雅公司,广告界有电通公司。此外,日本还拥有一批综合性的文化公司,如吉本兴业公司、艺神公司等。这些企业都有各自的发展规划、独立的市场及营销体系,特别是强烈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它们通过市场化运作谋求发展,从而推动日本文化产业发展。

凡是可以市场化的文化,都应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来发展,这是日本促进内容产业发展的重要经验。日本的文化产业不是由政府“包办”的,文化产业项目都进入市场操作。即使是个性化、小众化的文化活动,日本也依靠市场化运作。围绕同一题材开发不同的内容产品是文化和市场深入结合的一个典型。一部小说出版后,改编成电影,同时发行电影音乐专辑,这是日本文化的一种综合经营模式,也是内容产业中较为成功的做法,由此可产生综合经济
效益。2001年,我国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推出时,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这部影片在东京岩波电影厅上映,近40万人次观看了影片。在影片上映前,同名小说先由日本出版社出版发行,已先后再版8次,共销售7.6万多册。这部电影的营业额达到3亿多日元,小说销售额为1.2亿日元。

四、兴办日本国际内容节

经过经济产业省和各相关民间社团的积极努力,自2007年起,多项重要文化主题节展被整合成为日本国际文化产品展(JAPAN INTERNATIONAL CONTENTS FESTIVAL,简称CoFesta)。这是一个以介绍日本游戏、动画、漫画、卡通商品、广播电视、音乐、电影、出版等文化产品为主的贸易展销系列活动,被认为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型文化产品展之一。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

该活动结合了各种相互影响的日本影视娱乐文化,并与负责传播的媒体业合作以创造出新的可能性,同时广泛地向海外宣传,让世界各地的相关工作者能够同时接触到多种日本影视娱乐产品,还提供一个全新的机会和场所,使以亚洲为中心的全球影视娱乐以及相关工作者得以互相交流切磋,促进国际共同制作以及国际事业交流。

五、创设机构,借助代言,加强海外推广

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文化外交带动的公共外交、软实力的重要性等不断受到重视,日本的动画、漫画、游戏等流行文化也作为日本软实力与公共外交的一部分在国际上受到关注。

2002年8月,日本经产省与文部省联手促成建立了民间的“内容产品海外流通促进机构”,并拨专款支持该机构在海外市场开展文化贸易与维权活动。该机构由17个社会团体和19家企业组成,主要目的是促进日本内容产品的出口,管理海外市场的反盗版活动,代表日本内容产业界参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论坛,参加海外市场的诉讼关联活动。

日本2004年公布的《内容产业振兴政策——软实力时代的国家战略》提出,内容作为软实力的重要源泉,能够从公共外交层面为提升国家形象、国际关系做出贡献。

为了扩大对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影响,日本耗时两年在新加坡建立了日本创意中心于2009年亚太经合会议期间,由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和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联合主持了开幕式,从此,该中心正式肩负起日本在亚洲及东南亚推广其软文化和创意产业的重要使命。

“面对未来”是日本外交政策的主旋律,利用日本动漫在全球的深远影响,日本外务省于2009年先后将kitty猫、机器猫等卡通形象命名为“观光大使”和“动漫大使”,将三个十八九岁的少女命名为“可爱大使”。日本外交发言人指出,“可爱大使”是动漫迷们最欣赏的日本形象,选她们为亲善大使可扩大日本的文化号召力,代表日本年轻一代与外国建立新桥梁。

基于数字化进程引发的内容市场变化、海外对日本流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等动向,日本内容业界近年来将产业发展的前景寄希望于数字化进程中新市场领域尤其是国际市场的开拓。2006年12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召开“内容全球战略研究会”,构筑“内容全球化战略”,旨在强化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内容产业的全球化。2007年,日本政府明确提出将内容产业海外展开战略作为内容政策重要支柱。

六、中介组织发达,作用明显

日本文化行业协会很多,几乎每个行当都有自律性的组织或机构。这些行业协会都是社团法人,负责制定行业规则,进行行业统计,积极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经常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一些活动。

日本文化行业协会的作用十分突出,一是承担文化产品的审查和收取著作权的使用费等职能,被看作是政府职能的延伸,促进了行业的有序发展;二是政府的产业政策很多方面通过协会来执行和完成,行业协会在促进内容产业发展进程中非常活跃。日本的文化企业很看重行业协会,不仅积极参加,而且遵守行规。

日本文化产品的审查,通常不是由政府直接负责,而是由行业协会把关。比如,影协下设的电影伦理管理委员会负责电影审查,该委员会由5位管理委员及电影业各领域的8位审查员组成,每年约审查500部开发公司每开发出新产品必须送审,否则将会受到协会的惩处。

日本动画协会成立于2002年,是一个以动画产业整体的持续性发展为目标的组织。协会目前主要致力于动画制作新技术的开发、市场信息的收集、各种附加价值的创造、著作权维护的研究与实践、人才的培养,以及各团体间的协调、与动画相关的各类合作研究等,在将日本的动画文化介绍给海外、推进技术层面的合作等国际交流方面也有着引人注目的成绩。(

㈡ 公共外交的介绍

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情况内和影响国外公众容,以提高本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在传统的认识中,公共外交被简单地等同为宣传和政策的创可贴,集中化的大众传媒是主要手段。非政府组织及其网络的兴起标志着“新公共外交”的崛起。新公共外交强调双向对话,将公众视为意义的共同创造者与信息的共同传递者,是“巧实力”武库中的重要工具。

㈢ 网络外交的内涵界定

信息技术:基于抄信息技术维度的界定。认为网络外交是通过信息传播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处理外交事务和国际关系的活动,主要研究这些新载体、新方法、新途径对当代外交实践的影响,可列入电子政治治理的一个分支领域,也可称之为“电子外交”或“数码外交”。
外交意义:基于外交意义维度的界定。认为网络外交是源自信息传播技术在外交领域中的拓展而产生的信息发布、身份代表、交流沟通以及外交执行虚拟化和公共化的新外交形态。 社会交流的公共化。网络外交的目的是发展公共外交,其致力于实现国家利益和执行外交政策的使命决定了网络外交的目的是提供立体的真实信息和有关外交活动的真实情况,通过社会和民间的途径摆事实、讲道理,以赢得广大网民的支持,体现出网络外交社会化和公开化的核心价值,从而实现国家的外交目的。

㈣ 周庆安的主要著作与论文

《网络记者》(三峡出版社,2000,合著);
《软力量与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合著);
Public Diplomacy of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World Culture Forum,Anman,Jordan,Dec 2005
Beyond the Visible Borders: The Academic Perspective of China’s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and Mass Communication,2010年6月,法国巴黎第三届中国当代政治研究论坛“Non-traditional threats and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Who are they and who are we:US Image in Chinese culture,2010年7月,美国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研讨会The U.S. and China: Mutual Public Perceptions
b) 《西方媒体314报道中的内容选择与意识形态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三期
c)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发布制度的历史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四期
d) 《试论奥运会与国际传媒的负面议题选择》,《新闻战线》2008.7
e) 《美国地方政府部门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中国记者》,2009年3月号
f) 《社会变革时期新闻评论的角色与作用》,《新闻与写作》2009.10
g) 《新闻评论与大规模危机中的舆论导向——以汶川地震为例》,《新闻与写作》2008.7
h) 《奥运会与中国公共外交》,《新闻与写作》2008.9
i) 《新闻人是另一支抗震救灾先遣队》,《新闻与写作》2008.6
j) 《中外时评的差异化——以法制评论为例》,《法治新闻与传播》,2009年第二期
k) 《大规模公共危机中的国家形象塑造》,《对外传播》2008.7
l) 《奥运会后国际舆论环境的变与不变》,《对外传播》2008.10
m) 《国家形象、媒体与在反恐斗争中的作用》,《对外传播》2009.9
n) 《政治传播年代的舆论安全和知情民主》,《对外大传播》2005.3;
o) 《试论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网络传播》2009.8
p) 《2000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对华报道透视》,《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
q) 《符号、代码与框架——美国媒体对十六大报道透视》,《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2期;
r) 《国际媒体对于奥运会主要主办城市的报道分析报告》,《全球传播学刊》2008.10
s) 《全球反恐政策背景下的美国对中东公共外交初探》,《全球传媒研究》2005年第1期;
t)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新命题》,《瞭望》杂志2008年第15期
u) 《中国公共外交的模式变革》,《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8月
v) 《试论公共外交的四种理论维度》,2009年清华大学软实力与政府传播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w) 《网络传播互动研究浅探》,第三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11月;
x)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21st Century,World Culture Forum,Anman,Jordan,Dec 2005等

㈤ 如何提升非政府组织参与中国气候公共外交的能力

随着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外交中日益受到重视,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外交中有三种身份:作为工具、对象或主体。三种身份的非政府组织正从外交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影响主权国家的外交议程,构建主权国家的国际形象,使主权国家的外交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

随着外交全球化、社会化、民主化、网络化趋势的发展,非政府组织在外交,特别是公共外交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非政府组织既是公共外交的工具、对象,也是公共外交的主体,非政府组织正以不同的身份影响着各国外交。

作为“公共外交工具”的非政府组织

维基网络对公共外交的解释是,简单地说,公共
外交就是一种“由政府通过公共传播媒介或通过一系列广泛的非政府实体,如政党、企业、行业协会、工会、教育机构、宗教组织、种族团体以及有影响力的个人,
来影响其他国家政府的政治和行动目的”国际关系行为,在这里,非政府组织具有工具性质,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外交中“工具”身份的形成与以下三个因素密切相
关。

首先是外交研究者们对公共外交的认识和界定。外
交研究者们认为从传统上来看,公共外交是主权国家的行为,而不是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大多数公共外交研究也更侧重于考察主权国家对公共外交的使用,而不是
非国家行为体,如米歇尔•朗认为公共外交,或对外公共事务,无论你把它称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是由国家实施的,对它的各种反应也是基于它是由国家实施的事
实,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不可能被看作是从事公共外交,除非它们是代表国家利益。赵可金也指出,公共外交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同另一个国家的公众所进行的直接
交流和沟通的活动。在公共外交过程中,政府可以出现在前台,也可以隐身幕后,但整个公共外交的策划、组织、协调必须由政府负责,是否由政府出面或是否受到
政府的授权或者委托,是公共外交与国际民间交流的根本区别”。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主流观点都认为公共外交只可能是国家的一种追求,政府在公共外交过程中
起着策划、组织、协调、授权、委托、资助等领导作用,非政府组织可以参与到公共外交活动中,但主要是传输政府的意图、政策或实施政府战略部署,完成国家对
外交往任务,推动国家利益有效实现,如同公共外交中的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是政府推行公共外交的工具。

其次是外交决策者们对非政府组织工具价值的重视。作
为公共外交工具的非政府组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冷战初期,当时美国建立国家自由欧洲委员会,推动自由主义思想观念在共产主义世界扩散,非政府组织成为美国及
其盟国在欧洲争取价值观认同的有效武器。此后,西方国家用“和平演变”战略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以非政府组织为主的公共外交成为西方国家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
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这种战略的顺利实施立下汗马功劳。历经冷战,在冷战后的几十年中,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外交中的工具作用时而被诟病,时而被赞扬,但没
有国家再忽视它,非政府组织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被不同的国家用来实现不同的外交目标。如日本借助非政府组织改善国家的历史形象;加拿大借助非政府组织缓
解国际舆论对其增加可猎杀的海豹配额的强烈谴责;澳大利亚以非政府组织为合作伙伴,促进与太平洋、非洲、中东、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60多个国家和社区友
好关系。此外,英国、法国、荷兰、德国、瑞典等国家也非常重视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外交中的功能,非政府组织在推动这些国家的对外发展援助、文化交流和教育活
动,促进国家间的经济文化社会合作,提升国家外交正当性和增强国家对外传播效果方面都功不可没。

最后是非政府组织对自身工具身份的认知和肯定。扎
特平利那对活跃在美国公共外交中的非政府组织进行了实证研究,大量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表明,尽管不是全部,但美国有很多非政府组织对国家的价值观念和外政
策都有非常高的认同度,有强烈的愿望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国家价值观念,为国家外交服务。冷战时期每届美国政府都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美国的公共外交事务,非政
府组织也把自己看作是一支可以用来更有效地在世界各地促进美国式民主的重要力量,参与公共外交的非政府组织包括学校、医院、环保组织、慈善组织、宗教组
织、人权组织、社会服务组织、艺术博物馆、研究机构、思想库、基金会、商会,长期或明或暗地承担着美国外交任务,政府为这些非政府组织提供资金支持,这些
非政府组织则在对外援助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和贯彻国家价值观念,扩大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为什么非政府组织的工具价值历经冷战及冷战后几十年长盛不衰呢?吉尔布认为政府之所以选择这种方法,是因为政府相信这要比由政府直接发起的公共外交更有效,它有助于隐藏政府的真实意图和资金来源,加强在目标国推动运动的合法性。李庆四认为,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社会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其
一,它是小政府大社会的传统文化理念的体现,象征着“社会实现自治、减少政府施政成本、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机会”;其二,它象征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
分立,廓清了权利与权力的界限”,体现了国家权力的相互制衡;其三,它常常扮演着沟通政府与社会的桥梁,承担着“社会良心”的责任,“有责任心的市民社会
是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伙伴”。就此而言,非政府组织是主权国家公共外交中“政治正确性的必要成分”,非政府组织从公民社会赢得合法性、责任和资源,其声音
和行动最容易得到国际公众认可。

㈥ 如何看当前中国的公共外交

当前,我国公共外交的总体现状是:公共外交开展得有声有色,影响逐步扩大,但资源整合程度较低,缺乏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没有公共外交战略与协调机制,公共外交还没有完全嵌入政策决策过程并贯穿始终,这和中国对外战略思维中对硬、软实力不均衡的传统也有一定关系)。公共外交体制较散乱,缺乏整体协调配合,制度化安排不完善。公共外交模式略显保守,官方色彩过于浓厚,社会组织作用缺失。公共外交中,民间角色越位,而政府又不完全到位。公共外交的意识与能力不足,跨文化沟通能力有待提高。关于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热烈,但理论构建和创新滞后于实践。
从历史起点看,公共外交在我国还是一个新概念,公共外交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不断地在进行公共外交(周恩来总理倡导的人民外交就含有诸多公共外交的内容)的尝试,但从外交学角度看,截至目前,无论是外交界还是学术界,都还没有关于公共外交思想体系的系统表述,有关专著罕见。从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理论体系看,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民间智库“察哈尔学会”(2009年10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2010年)、清华大学中国战略与公共外交中心(2011年)、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2013年5月)等机构相继成立,在这方面努力探索,值得肯定。
我国的公共外交属于典型的防御性公共外交(有研究者称之为“被动式”公共外交),其主要目的是消除海外民众对中国的错误认知,塑造海外形象,打造海外发展环境。我们基本上是对形象危机被动作出反应,主动引导和设置议程的能力不强,话语权缺失。决策层决定提升公共外交地位的直接动因在于,我国的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但也面对国际环境特别是舆论环境的严峻挑战,中国的海外形象并没有随着国力提升而发生重大积极深刻的变化。因此,公共外交的第一个目标是,消除国外民众和舆论对中国的误解。第二个目标是预防性形象构建,通过培植中国形象来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向世界传递“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及“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的价值观。
在国家层面抓紧研究顶层设计,考虑出台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公共外交战略,这包括但不限于国际传播战略、文化教育交流战略、公共外交执行落实方案等。在总体设计中,搭建应有的平台,提供合适的理念、机制、人力智力财力支撑。借鉴吸收各国公共外交好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研究厘清我们搞公共外交的价值取向、目标方位和实现路径,深入研究比较各种公共外交理论。
整合体制,对公共外交做出制度性安排。目前公共外交各方都在搞,外交系统在做,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一些地方政协在做,文化教育等部门都在做。具体来说,和公共外交有关的部门有:在国际传播方面,中央主要平面电子电视网络媒体,特别是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外文局;在文化领域,文化部外联局主管对外文化交流;在语言教育领域,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在推广。此外,人大、中联部、共青团、友协等多家单位都提出和从事公共外交活动。虽然有一个涵盖14个部门的公共外交部际协调机制存在,但没有哪个部门有足够的权威和能力把这项工作统起来。现实的局面是:各部门基本上按照主管条块运作,各说各的,各干各的,各显神通。尽管中间有不少交叉和重叠,也有某些协作与沟通,但缺乏权威机构和有效机制统筹规划,协调指导,没有形成清晰战略和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大格局。因此,国家应加大资源整合与投入,强化机制建设,加强统筹协调力度,推进做实相关公共外交平台。最佳的选择方案是,成立国家层面有授权、能统筹的公共外交委员会,整合孔子学院等语言教育资源、文化部外联局等文化项目资源、商务部对外援助资源、外交部公共外交资源和相关媒体资源,切实发挥公共外交机制化作用。
让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在公共外交中扮演应有的角色。和西方国家公共外交运作往往会选择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活动等方式不同的是,我国通常会由国家或政府出面和其他国家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如文化年、旅游年等,社会组织、公民团体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公共外交的支援体系建设不足。今后,要想办法加强和改进这方面的工作。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成立后,应在外交部指导下,更多地承担起开展公共外交项目的任务。
加强对国民公共外交意识与能力的培训。公共外交的主要对象是外国公众,特别是智库、专家学者和媒体精英。由于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话语体系,加上传播理念和方式上的差异,还有语言上存在的天然隔阂,国际媒体和受众往往很难听懂、读懂中国。在全媒体、自媒体语境下,加强对社会各界公共外交的教育培训迫在眉睫。公共外交开展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国家形象,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关系国家利益。一句话,关系中国梦是否能够全面如期实现。在我国国情中,公共外交对内,更增加了开展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但做好了,无论是对外交工作,抑或意识形态和维稳工作来说,都是利好。要采取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多种资源,充分教育、引导全社会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中资公司、专家学者、舆论智库和意见领袖,加强系统培训,提升公共外交的意识和能力,让公共外交理念深入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
把公共外交摆进我国外交战略中去谋划。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战略布局。我们现在外交工作的指导方针仍然还是:坚持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这个外交方针和战略布局是有效的、管用的,很好地助推了我国利用战略机遇期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良好局面。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面对新的复杂的外部环境,是时候认真考虑如何丰富与完善这个战略布局、打造“升级版”外交战略或国际战略了。笔者以为,至少要把“公共外交是重要补充”这一条摆进去。
充分发挥网络公共外交的阵地作用。网络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把过去通过传统媒体开展的政府外交、政府对外传播变成通过新媒体的有组织的个人对个人的网络公共外交(其中,有无政府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是判断是否构成网络公共外交的标志)。相对于提升国际传播力、开展教育文化交流项目和提供对外援助而言,网络公共外交是投入成本较低、见效较快的一种方式。鉴于我国的国情和公共外交现状,特别是对公共外交人力、财力及相关资源投入不足等状况,主管部门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企业,本着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审慎原则,制定网络公共外交战略,并在规范管理基础上统筹经营好若干个重点网络,重视创新,打造品牌,提高网络公共外交的全民性,争夺话语权,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的网络公共外交。

㈦ 我国公共外交地位俞显重要这一地位树立根本途径是什么

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情况和影响国外公众,以提高本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在传统的认识中,公共外交被简单地等同为宣传和政策的创可贴,集中化的大众传媒是主要手段。非政府组织及其网络的兴起标志着“新公共外交”的崛起。新公共外交强调双向对话,将公众视为意义的共同创造者与信息的共同传递者,是“巧实力”武库中的重要工具。
“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组成国家的整体外交。参与公共外交的国家应从各种角度向外国公众表达本国国情,说明本国政策,解释外国公众对本国的不解之处,同时在国际交流中了解对方的有关观点。开展公共外交的目的是提升本国的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可用下图描述公共外交的范畴及其与政府外交的关系。狭义的或者古典的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是指一国政府与国外民众的外交形式,它的活动手段包括文化交流项目、国际广播和互联网等,其主要表达形式是信息和语言。而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公众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能够更广泛地参与到公共外交活动中来,或者有更多的公众行为具有公共外交效果。相比而言,赵启正提出的中国版的公共外交定义更具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各国对公共外交的定义历来各有不同,如日本、美国等都有对其不同的定义。目前,美国出现的“新公共外交”的概念与赵启正中国版的公共外交定义殊途同归、不谋而合。

㈧ 如何理解公共外交的作用

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情况和影响版国外公众,以提高本国国家权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在传统的认识中,公共外交被简单地等同为宣传和政策的创可贴,集中化的大众传媒是主要手段。非政府组织及其网络的兴起标志着“新公共外交”的崛起。新公共外交强调双向对话,将公众视为意义的共同创造者与信息的共同传递者,是“巧实力”武库中的重要工具。

㈨ 《跨文化传播与公共外交》课程讲什么内容

跨文化传播与公共外交》为学院传播学专业的专科第二学历、专升本跨专业、本回科第二学历、专答升本、同专业本科第二学历、高起本的专业选修课。
在全球化和全民外交背景下,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需要参与公共外交、实践跨文化传播。鉴于此,《跨文化传播与公共外交》可以作为本科新闻传播专业的选修课程,特别鼓励有志在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媒体工作的学生学习本门课程。 鉴于网络学院的学生主要为在职成人,因而在教学内容及形式的选择上尽可能地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实践。本课程将系统梳理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的主要理论、核心理念、主要实践模式,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框架。同时,教师将通过分析大量实践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模式。本课程还将通过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传播的理解。

热点内容
网卡了的原因 发布:2021-03-16 21:18:20 浏览:602
联通客服工作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17:49 浏览:218
路由器画图 发布:2021-03-16 21:17:21 浏览:403
大网卡收费 发布:2021-03-16 21:16:50 浏览:113
路由器免费送 发布:2021-03-16 21:16:19 浏览:985
孝昌营业厅 发布:2021-03-16 21:15:54 浏览:861
网速增速代码 发布:2021-03-16 21:15:29 浏览:194
怎么黑光纤 发布:2021-03-16 21:14:54 浏览:901
端口增大 发布:2021-03-16 21:14:20 浏览:709
开机没信号是什么原因 发布:2021-03-16 21:13:45 浏览: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