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网络
① 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是哪三个
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指的是BAT.
BAT,B指网络、A指阿里巴巴、T指腾讯,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网络公司(Bai)、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腾讯公司(Tencent)三大互联网公司首字母的缩写。
网络总部在北京、阿里巴巴总部在浙江省杭州市、腾讯总部在广东省深圳市。
(1)估值网络扩展阅读
BAT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三家互联网公司。中国互联网发展了20年,现在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三家巨头各自形成自己的体系和战略规划,分别掌握着中国的信息型数据、交易型数据、关系型数据,然后利用与大众的通道不断兼并后起的创新企业。
过去五年,三家巨头共投资了30家已上市公司和几百家未上市公司。中国互联网未上市创业公司估值前30名的公司,80%背后有BAT的身影。
基于现有业务的竞争优势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已经成为BAT的布局核心,但在这个过程中,三巨头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网络以搜索引擎为支撑,在探索新业务方向时,主要以战略投资为主,形式多为收购和控股,这样一方面可以引进人才,一方面可以卡位新的业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BAT
②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估值为什么比氦气高
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券商TMT方向研究人员,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互联网公司该如何估值?这个问题虽然在圈子内被广泛提及,但似乎并没有特别满意、统一的答案,伴随注册制和VIE们的回归,我们相信,这个问题将会更加重要且棘手,我们尝试着把截至目前的一些碎片化的感悟和体会梳理一下,抛砖引玉。这第一篇,主要是谈谈互联网公司的估值有何特殊性?
如果,今天的“互联网”可以视作是科技的代名词,那么科技股,或者叫新经济,有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变化相当快。这种快可以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是技术迭代快,技术发展趋势难以准确判断,以前的领先者可能很快变为落伍者,存在所谓“先行者的诅咒”,从模拟相机到数字相机,从MP3到音乐手机,从电纸书阅读器到IPAD,从传呼机到手机...新技术到来后对传统技术是摧枯拉朽式的颠覆;
第二是马太效应,小公司从崛起到成为龙头几乎就是几年时间,timing非常重要,再好的创意,再多的资金,错过了风口,就难于翻盘,但在初期这种潜在巨头很难预测。比如千团大战后存活下来的活跃、体量玩家仅剩几家,比如诸多的移动IM,微信走出来后易信、来往等很难复制,比如早年同雅虎雷同的门户类公司很多,但最后走下来的只有寥寥几家;
第三是边际定义,通用型的科技可以横跨很多不同的行业,很难定义边界。互联网作为诸多科技的代表,可以连接几乎所有行业,如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制造,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旅游...在“互联网+”提出之后,千行百业都被辅以互联网的标签,都是互联网企业。比如苹果,这到底是家硬件企业,软件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再比如华大基因,它是生物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还有大疆,它是消费电子,还是互联网,还是自动化企业?
第四是国家政策,对于传统企业,由于其增长,成熟会经历漫长的周期,因此在行业政策上不必特别拘泥于一些收紧或放松,但对于从一个仅3-5年就可以从1到100的科技行业,这种影响就变得弹性很大。例如我们都知道Uber的商业模式颇佳,但它在多个国家都被政府严查抵制,那么会不会未来一家新的Uber找到了不彻底的革命方式但又可以被政府认同的中间路线,从而在部分国家走的更快呢?比如像3G、4G,牌照发放、制式选择、全球供应商的准入,都会和监管部门的意志有很大关系。
第五是商业模式,网络公司的商业模式很难一触而就,几乎伴随着从创业期到成熟期,每年都有新的尝试和考虑。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奇虎360,这家公司在上市前的几年中,曾经尝试过若干种盈利方式,比如考虑网络U盘(现在叫云盘)收费,软件下载会员制等等,但直到上市后,才确定浏览器流量甩出+游戏/联运双主线驱动...这样的故事似乎发生在所有的初创企业中。
第六是上市阶段。一个标准意义的互联网公司大约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初创阶段,大量的研发、服务器/带宽投入,少量或者几乎可以忽略的收入;二是成长阶段,表现为用户的快速增长,商业模式的不断成熟,但这个阶段或许它们还没有盈利,理由是他们将利润用于补贴市场和最终用户,加速自身的马太效应;三是成熟阶段,公司的用户增速放缓但收入增速较快,开始实现盈利。见下图。
如果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能够在第三阶段上市,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历史比较熟悉的估值体系,我们可以简单的按照一些指标如DCF或者PE等方式给它定价,但问题恰恰是:他们会经常在阶段一或者阶段二就上市,多数表现为有收入没利润,甚至是有用户没收入大幅亏损!这确实让很多本来意愿的参与者无所适从。
如果我们用绝对估值法去给公司定价,你会很郁闷的发现,企业的永续增长率的赋予是没有意义的,2%-10%甚至更高,你永远说不清楚期间差距的几个点的区别在哪里?假如我们回顾,在1999年纳斯达克4000家上市公司直到今天,仅有不超过5家创了当年新高(苹果、亚马逊、微软...欢迎补充),收入我没有统计,但数量也不会太多(比如思科收入比当时高,但市值远不如前),我们会意识到,几乎99%的公司永续增长率其实是负值!但那个时候的投行或者公司自己,甚至包括市场,会这样认为吗?
一句话,科技股代表未来,称之为新经济,“未来”或者“新”是不确定的,这就是区别传统企业的最大之处,也正是如此,他们才会在投资人心目里种下诸多的梦,演绎着无限的憧憬。因此,在激情与梦想之余,互联网企业估值所要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不确定性。
③ wifi万能钥匙估值多少
428.85万,如果按网费算1355.8万保守价,如果按他的破解网络每日极限个,24小时用网络三年下来17651万没有问题的,不敢想象啊😄
④ IP的估值有没有一个公式
大IP 是僧多粥少,一出来就被资本疯抢。还有一些是潜力IP,资本不一定有眼力把这些作品挖掘出来,不要说是资本,就是阅文集团的编辑,当年在推盗墓小说的时候可能也只是有这样一个直觉告诉自己这类题材会火,恐怕想不到该作能火到这两年霸屏的地步。
所以,对IP价值的估值是资本尤其看重的,这里提一个粗略的公式,权作参考:
IP价值=内容价值+情感价值+影响力价值+营销价值
内容价值:就是作品本身作为小说的价值,比如故事性,这个故事是否出色,情节如何,小说的文字,以及后续与改编端的兼容性。
情感价值:也可以理解为粉丝价值,这个地方通常有可以量化的部分,特别是像阅文旗下的诸多网络文学平台,都有一套数据机制,推荐票,月票,阅读数,收藏数等等都是情感价值的一个侧面。但有些情感价值的衡量就比较含糊,人情非数字,比如像西游记,孙悟空这样的IP就是陪伴我们几十年成长的IP,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情感于生活中无处不在,微小却又绵绵。
影响力价值:作品和作家的影响力如何,可以从对社会人群的影响力和作家所受的荣誉,作品的传世程度等都是这方面的考量标准。比如金庸老爷子,就是这样一个超越政治和文化阶层的存在。
营销价值:IP的粉丝是否与目标消费者有重叠?是小众IP还是大众文化IP?IP蕴含的价值观与品牌气质是否相契合?
⑤ 宽带估值108mb/s是多少兆
通常所说的网络速度是以bit-比特(b)来计算的。而在电脑裏是用byte-字节(B)来计算的。而1byte=8bit,
所以108Mbps=108Mbps/8=13.5Mbps
实际网速就是13.5兆
⑥ 宽带估值:32.00mb/s什么意思 我想知道我的网速是多少兆的
通常所说的网络速度是以bit-比特(b)来计算的。而在电脑裏是用byte-字节(B)来计算的。而1byte=8bit
⑦ 什么叫IP估值
你所谓的IP是指现在热门的小说啊改编成电影、影视作品这样的知识产权的意思吗?估值的话一般都会偏高,现在很多网络小说作家的作品,以前苦逼的要死,但现在的经济情况导致影视、娱乐非常火爆,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成了IP,估值千万甚至上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