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转发平面
『壹』 mesh组网原理
mesh组网原理:WMN由三类不同的无线网元组成:网关路由器(具有网关/网桥功能的路由内器)容,Mesh路由器(接入点)和Mesh 客户端(移动端或其他)。
其中,Mesh 客户端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接入到无线 Mesh 路由器,无线 Mesh 路由器以多跳互连的形式,形成相对稳定的转发网络。
在 WMN 的一般网络架构中,任意 Mesh 路由器都可以作为其他 Mesh 路由器的数据转发中继,并且部分 Mesh 路由器还具备因特网网关的附加能力。网关 Mesh 路由器则通过高速有线链路来转发 WMN 和因特网之间的业务。
WMN 的一般网络架构可以视为由两个平面组成,其中接入平面向 Mesh 客户端提供网络连接,而转发平面则在Mesh路由器之间转发中继业务。随着虚拟无线接口技术在 WMN 中使用的增加,使得WMN 分平面设计的网络架构变得越来越流行。
『贰』 什么叫做一次路由,四次交换
这是目前大部分商用通信路由器统一采用的架构,也就是快速交换架构,路由版器分为控制平面和权转发平面,控制平面是计算路由使用的,而转发平面是专门用于数据转发。在路由器第一次构建通信路径的时候,是需要控制平面计算的,这是会比较耗时的,因为占用了cpu的计算资源,是秒级别的,而当一次路由计算完成后,会将计算的结果传递给转发表,转发表中的表项很简单,只有目的地址对应出接口,这样在后续通讯中,只要查看转发表,就直接将数据包按照目的地扔给出接口,也就完成了一次通讯过程。转发层面是毫秒级别的。
全世界第一款采用此架构的路由器并非cisco,而是juniper(分为routing-table和forwarding-table),而后cisco也根据此架构构造出了cef表,也就是转发表。
『叁』 路由器的交换结构
路由器的交换结构是指将路由的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相连接的体系结构。
输入端口、输出端口和交换结构共同实现了转发功能,并且总是用硬件实现。这些转发功能有时总称为路由器转发平面。
交换结构位于一台路由器的核心部位。交换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如经内存交换、经总线交换、经互联网络交换。
在网络接口中,特定媒质接口完成所有的物理层和介质访问子层的功能,交换结构接口完成IP交换的前期和后期工作。
在交换一个IP之前,先将IP包分成一些固定长度的信元,附上内部路由标识符或者标记优先级等;而在交换后,则将接收到的一些具有相同标识符的信元重组为一个IP数据包。
(3)路由转发平面扩展阅读:
与路由器交换结构有关的丢包原因:
1、假设输入和输出线路的速率都是 R,有 N 个输入端口和 N 个输出端口,交换结构的速率足够快。每个线路上的分组都有相同的固定长度,分组以同步的方式到达输入端口,且每个分组都被转发到同一个输出端口。
2、如果交换结构不能快到使所有到达的分组无时延地通过它传送,则在输入端口也将出现分组排队。因为到达的分组必须加入输入端口队列中,以等待通过交换结构传送到输出端口。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路由交换设备
『肆』 路由器的结构原理
路由表是工作在IP协议网络层实现子网之间转发数据的设备。路由器内部可以划分为控制平面和数据通道。在控制平面上,路由协议可以有不同的类型。路由器通过路由协议交换网络的拓扑结构信息,依照拓扑结构动态生成路由表。在数据通道上,转发引擎从输入线路接收IP包后,分析与修改包头,使用转发表查找输出端口,把数据交换到输出线路上。转发表是根据路由表生成的,其表项和路由表项有直接对应关系,但转发表的格式和路由表的格式不同,它更适合实现快速查找。转发的主要流程包括线路输入、包头分析、数据存储、包头修改和线路输出。
路由协议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动态生成路由表。IP协议把整个网络划分为管理区域,这些管理区域称为自治域,自治域区号实行全网统一管理。这样,路由协议就有域内协议和域间协议之分。域内路由协议,如OSPF、IS-IS,在路由器间交换管理域内代表网络拓扑结构的链路状态,根据链路状态推导出路由表。域间路由协议相邻节点交换数据,不能使用多播方式,只能采用指定的点到点连接。
『伍』 路由器的转发的转发原理
转发发生在路由器上,分组到达路由器后,由路由器检查分组地址并将它转发到一个邻接的局域网(LAN)上。过滤功能过滤某些分组使它们不再通过路由器或桥接器转发出去。
路由器首先路由表中查找,判明是否知道如何将分组发送到下一个站点(路由器或主机),如果路由器不知道如何发送分组,通常将该分组丢弃;否则就根据路由表的相应表项将分组发送到下一个站点,如果目的网络直接与路由器连,路由器就把分组直接送到相应的端口上。
(5)路由转发平面扩展阅读
因为某些原因,用户只能经过一个非安全的主机才能连接到一个安全的主机,在这种情况下,ssh提供了一个名为端口转发的功能。利用“端口转发”功能,用户就能够加强连接路由上非安全路段的安全性。用户需要做的只是简单地在非安全主机上指定一个端口,非安全主机将通过这个端口与安全主机建立连接。
这就在本地主机和远程主机之间以那个非安全主机为跳板建立了一个直接的连接。用户可以对远程主机或者自己的本地主机上的端口设置端口转发功能。
如果把远程主机的一个端口转发到本地主机上的某个端口,需要使用ssh命令的-R选项,后面分别跟着本地端口、远程主机地址以及将要被转发的远程端口,彼此之间用冒号隔开。它的工作原理是分配一个套接字来监听远程方面的那个端口。
只要有连接建立在这个端口上,该连接就会被转发到一个安全的通道上,也就建立起一个从本地机器到远程端口的连接。
『陆』 通信工程图纸中什么叫路由图
1 路由图就是缆线经过的路由径路图纸,也叫径路图。图纸的主要因素有敷设方式、参照物、路径走向、附属物距离,符号全部用标准图例符号,如水泥杆、人手孔、机房等。
与之区分的是光缆中继图、配线图。中继图主要标明的是总距离、标注敷设方式、光缆型号及两端局名称。配线图是光缆分支分配情况示意图。
『柒』 叙述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传统地,路由器工作于OSI七层协议中的第三层,其主要任务是接收来自一个网络接口的数据包,根据其中所含的目的地址,决定转发到下一个目的地址。因此,路由器首先得在转发路由表中查找它的目的地址,若找到了目的地址,就在数据包的帧格前添加下一个MAC地址,同时IP数据包头的TTL(Time To Live)域也开始减数,并重新计算校验和。当数据包被送到输出端口时,它需要按顺序等待,以便被传送到输出链路上。
路由器在工作时能够按照某种路由通信协议查找设备中的路由表。如果到某一特定节点有一条以上的路径,则基本预先确定的路由准则是选择最优(或最经济)的传输路径。由于各种网络段和其相互连接情况可能会因环境变化而变化,因此路由情况的信息一般也按所使用的路由信息协议的规定而定时更新。
网络中,每个路由器的基本功能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动态地更新它所保持的路由表,以便保持路由信息的有效性。为了便于在网络间传送报文,路由器总是先按照预定的规则把较大的数据分解成适当大小的数据包,再将这些数据包分别通过相同或不同路径发送出去。当这些数据包按先后秩序到达目的地后,再把分解的数据包按照一定顺序包装成原有的报文形式。路由器的分层寻址功能是路由器的重要功能之一,该功能可以帮助具有很多节点站的网络来存储寻址信息,同时还能在网络间截获发送到远地网段的报文,起转发作用;选择最合理的路由,引导通信也是路由器基本功能;多协议路由器还可以连接使用不同通信协议的网络段,成为不同通信协议网络段之间的通信平台。
一般来说,路由器的主要工作是对数据包进行存储转发,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当数据包到达路由器,根据网络物理接口的类型,路由器调用相应的链路层功能模块,以解释处理此数据包的链路层协议报头。这一步处理比较简单,主要是对数据的完整性进行验证,如CRC校验、帧长度检查等。
第二步:在链路层完成对数据帧的完整性验证后,路由器开始处理此数据帧的IP层。这一过程是路由器功能的核心。根据数据帧中IP包头的目的IP地址,路由器在路由表中查找下一跳的IP地址;同时,IP数据包头的TTL(Time To Live)域开始减数,并重新计算校验和(Checksum)。
第三步:根据路由表中所查到的下一跳IP地址,将IP数据包送往相应的输出链路层,被封装上相应的链路层包头,最后经输出网络物理接口发送出去。
简单地说,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经过路由器的每个数据包寻找一条最佳传输路径,并将该数据包有效地传送到目的站点。由此可见,选择最佳路径策略或叫选择最佳路由算法是路由器的关键所在。为了完成这项工作,在路由器中保存着各种传输路径的相关数据——路由表(Routing Table),供路由选择时使用。上述过程描述了路由器的主要而且关键的工作过程,但没有说明其它附加性能,例如访问控制、网络地址转换、排队优先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