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什么的独特性决定
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的独特性所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中国社会)的独特性所决定。
⑵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什么的独特性决定扩展阅读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关乎世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
90 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走向未来,我们必须坚持这条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的优越性,是确保我们实现未来发展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
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啥的独特性所决定的在什么上通过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
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任何个性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 矛盾的共性指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个性指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
(1)共性与个性问题是理解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钥匙。共性与个性的原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一切方面,是把握矛盾诸问题的一条主线。
(2)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是分析和解决矛盾问题的根本原理。只有掌握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才能依据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
(3)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又是正确理解和认识辩证运动的钥匙,人的认识过程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它是共性与个性矛盾的展开,不理解这一原理,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4)共性是一类事物与另一类的区别,而个性是同一类事物中不同个体的区别。 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又是由每个国家自身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过程所决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呈现出放之每个国家而皆准的普遍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特殊性(个性),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处在辩证联系之中。就是说,中国特色的特殊性一定要同社会主义的普遍性相联系,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能孤立地强调中国特色,脱离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从而失去社会主义性质;同时,社会主义的共性也只能在有各国特色的个性中并通过这些特殊性而存在,没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不同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普遍性与中国国情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具有普遍指导性。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一个由特殊到普遍,又由普遍到特殊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各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都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但在不同的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具体模式、具体途径又是各不相同的。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列宁的本本上找不出来;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不能照搬;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由一般到特殊,把科学的理论转化为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实际,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毫无疑义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抓好经济就行了。社会主义还必须包括其他各方面的任务,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邓小平从不同角度指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任务,指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切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我们党特别强调要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突出和保持中国自己的特点。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明,中国具有自己的国情,属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只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建设,都要符合中国的实际,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要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和发展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时代潮流相应、与世界文明相通的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具有世界眼光,注意向世界学习,要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建设面向世界、立足本国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其独特的观念、理论、制度与道路等综合构成的科学社会主义新模式。他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动体现。我们只有从多维度、多层次来正确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一道路前进,将这一事业进行到底,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正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所共同揭示的。
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有哪些特色
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近代史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也是由其本身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不断探索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
体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实际,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同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基础。
体现在强国富民的奋斗目标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以其中国的社会背景、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特殊性,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体现在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又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
体现在民族化的表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的,体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个性化的中华民族思维方式、民族语言、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鲜明的中国特色。
体现在民主法治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⑸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哪些特点
1、经济上: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市场调节为主,同时加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开创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大力吸引外资以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的特色
2、政治上:
“一国两制”,大陆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
“民族自治”,少数民族的领导权在自己本民族人的手中。
经济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样可以在对外贸易上获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
业,我国人口众多,解决就业问题非常重要。
3、文化上:
对内继承和发扬自己本民族多样的文化。对外宣传自己的文化,通过海外华侨、华人、留学生、中资机构等对所在国进行文化影响。
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什么独特性所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中国的历史文化的独特性所决定,具有强大的优势。
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
所谓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所谓特征,是指事物特点的征象或标志。特征与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反映事物内在属性的两个范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内在质的规定性,是社会主义最高层次的概念,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决定性。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在表现,具有直接性。
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认识,在理论上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的认识,是人们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理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有一个从特征到本质的不断深化过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苏联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特征的看法,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了新的概括,这既有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新社会思想的坚持,也有在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思想的发展,同时也带有社会主义实践的阶段性特点。邓小平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突破了以往的传统思路,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特征引向本质,从社会主义目的的层次上揭示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从而形成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创见。他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突出强调和全面阐明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传统看法,从而为推动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构建包括所有制在内的合理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在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提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一定意义上说,都可以看作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在已有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认识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现实需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主要表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的主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头、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的延伸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社会主义的共性,又有中国国情的个性,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这种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体现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由此展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独特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基本特征,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没有公有制,就难以实现社会的平等和公正,就没有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现,也就谈不上什么社会主义。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推行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有利于公有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引导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实现的主要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发展和完善的现实选择。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独特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基本特征。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前提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形成和完善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这样的分配制度的同时,就要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同时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重要举措。
3.独特的政治制度。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方面的基本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内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同时也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要通过逐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要通过逐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的建设和发展。
4.独特的思想文化原则。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文化发展多样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治国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反对和抵制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发展中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同时,要发展多样化的文化。人们的文化需要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由于社会成员的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阅历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决定了人们的追求向往、兴趣爱好不尽相同,在文化需要上必然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也就决定了人们所需要的文化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是多样化的。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性文化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立足点、着眼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多样性文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文化艺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5.独特的发展道路。对内和谐、对外和平,这两者的联系和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一条主张发展、加快发展的道路。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促进世界和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条件。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来谋求发展,努力塑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与此同时,还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并以自己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世界和平,促进共同进步。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和谐与和平发展的道路。
6.独特的目标体系。坚持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奋斗目标的体系性,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是同强国富民、实现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既有发展的阶段性,也有奋斗目标的现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必然包含着发展的阶段性。一百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性的系列目标。这样的阶段性、系列性目标,把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裕统一起来,把现代化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的振兴统一起来。它们贴近现实,贴近人民群众的愿望,更能直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也就更能凝聚民族力量,更能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念,更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在发展中,还远远没有达到成熟和完善的程度。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是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实践发展到什么程度,认识也只能达到什么程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相关参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新社会的基本思想,革新了原有社会主义体制的构想,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创新。所谓中国特色,主要是来自中国的实际,来自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实践和创造。这些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上也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在基本特征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新社会的看法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把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现实的基础上构建社会基本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同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是不完全相同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证的未来新社会,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并实现了对资本主义超越的社会;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产生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其实践更多地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
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前提,在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基础上,使劳动者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获得彻底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的关于未来新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要使劳动者获得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也要有相应的经济政治制度的保障。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的认识,首先着眼于劳动者在经济上平等,强调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实现社会平等最重要的条件,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公有制思想和民主思想运用到实践中,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在经济方面,以实现社会主义公平为目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探索实现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新形式;在政治方面,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为目标,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这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基本特征方面既有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坚持,也有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创新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的基础,简单地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思想来衡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超越。在基本特征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社会主义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它对科学社会主义不是没有坚持和发展,但更多的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思想理论的教条化理解,还有一些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扭曲性的附加。从一般特征上来看,这种传统社会主义,在经济方面,强调一大二公的单一公有制,坚持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实行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按劳分配;在政治方面,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以党代政,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的地位和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强调大一统、单一化,并形成了经济上高度集利、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文化集中的社会主义体制。体制僵化和社会封闭,是传统社会主义的特点,也是其致命的弱点,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直接的表现就是:经济上排斥市场;政治上缺少民主;思想文化上限制自由;社会生活没有法治。这些弊端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也直接导致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扭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从改革传统社会主义体制开始的。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摆脱了这种社会主义的束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经济上发展市场,政治上建设民主,文化上倡导多样,社会中追求和谐,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特点、新趋向。同样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注重加强,更注重改善,把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通过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促进社会主义的巩固、建设和发展;同样是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发展的长远目标与现阶段的任务结合在一起,并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奋斗目标的现实性;同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同样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愿望,以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首要目标,使人民群众能够及时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从特征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过去相比已有很大差别,其中也包含着我们对社会主义整个看法的很大改变。这种差别和改变,实质上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彻底更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着相互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主义社会观,强调和重视个人的利益、个人的价值,把个人利益的实现和个人价值的追求放在社会的首位。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建构、法律的制定和社会价值观的导向,都围绕着保障和维护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这种个人主义社会观与私有制结合在一起,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弊端,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严重的扭曲。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集体主义社会观,强调社会整体利益、整体价值,把社会整体利益、人类共同利益放在首位,主张个人利益实现和个人价值的追求不能危害社会的整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实现不能危害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它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同时也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它强调在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各个国家的和平发展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目标是走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价值取向和道路选择,都始终坚持了这样的宗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着性质不同的市场经济,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不同的市场经济,要面对共同的世界市场,要遵循共同的程序和规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着不同的政党政治,但在政治民主化的潮流下,政党政治都是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又都是法制政治,都要坚持和实行相应的民主与法制的程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着不同的思想文化,但在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思想文化的发展既要保持相对独立性,又要相互吸收、相互促进。这样的发展态势,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在比较中发展,在发展中体现优势。既要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差别,又要看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也在发生广泛的联系与合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有益的文化、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与其他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互相尊重,在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人类文明成果。这样,不仅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具有了反映时代要求的新特征
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方位是使中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和生存角逐中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中完成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科学的全面的总体布局。
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
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总道路和一系列具体道路构成的道路体系。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鲜明特色,最简要的概括是“一二三四五”,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分“三步走”、实现“四句话”的奋斗目标,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行全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