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o与半速率
㈠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的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移动通信发展简述
1.2 移动通信的特点
1.3 移动通信工作频段
1.3.1 我国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
1.3.2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
1.4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1.5 移动通信的分类及应用系统
1.6 移动通信网的发展趋势
1.7 本书的内容安排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
2.1 概述
2.1.1 电波传播的基本特性
2.1.2 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
2.2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2.3 种基本电波传播机制
2.3.1 反射与多径信号
2.3.2 绕射
2.3.3 散射
2.4 阴影衰落的基本特性
2.5 移动无线信道及特性参数
2.5.1 多径衰落的基本特性
2.5.2 多普勒频移
2.5.3 多径信道的信道模型
2.5.4 描述多径信道的主要参数
2.5.5 多径信道的统计分析
2.5.6 多径衰落信道的分类
2.5.7 衰落特性的特征量
2.5.8 衰落信道的建模与仿真简介
2.6 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2.6.1 室外传播模型
2.6.2 室内传播模型
2.6.3 传播模型校正
习题与思考题
第3章 调制技术
3.1 概述
3.2 最小移频键控
3.2.1 相位连续的FSK
3.2.2 MSK信号的相位路径、频率及功率谱
3.3 高斯最小移频键控
3.3.1 高斯滤波器的传输特性
3.3.2 GMSK信号的波形和相位路径
3.3.3 GMSK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3.3.4 GMSK功率谱
3.4 QPSK调制
3.4.1 二相调制BPSK
3.4.2 四相调制QPSK
3.4.3 偏移QPSK
3.4.4 π/4?QPSK
3.5 正交频分复用
3.5.1 概述
3.5.2 正交频分复用的原理
3.5.3 正交频分复用的DFT实现
3.5.4 OFDM的应用
习题与思考题
第4章 抗衰落技术
4.1 概述
4.2 分集技术
4.2.1 宏观分集
4.2.2 微观分集
4.2.3 分集的合并方式及性能
4.2.4 性能比较
4.2.5 分集对数字移动通信误码的影响
4.3 信道编码
4.3.1 概述
4.3.2 分组码
4.3.3 卷积码
4.3.4 Turbo码
4.4 均衡技术
4.4.1 基本原理
4.4.2 非线性均衡器
4.4.3 自适应均衡器
4.5 扩频通信
4.5.1 伪噪声序列
4.5.2 扩频通信原理
4.5.3 抗多径干扰和RAKE接收机
4.5.4 跳频扩频通信系统
习题与思考题
第5章 蜂窝组网技术
5.1 移动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5.2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5.3 多址接入技术
5.4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分析
5.5 话务量和呼损简介
5.6 移动通信网发展简介
5.7 移动通信网的信令系统
习题与思考题
第6章 GSM和GPRS通信系统
6.1 GSM系统的业务及其特征
6.2 GSM系统的结构
6.3 GSM的信道
6.3.1 物理信道与逻辑信道
6.3.2 物理信道与逻辑信道的配置
6.3.3 突发脉冲
6.3.4 帧偏离、定时提前量与半速率信道
6.4 GSM的无线数字传输
6.4.1 GSM系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6.4.2 GSM系统中的抗衰落技术
6.4.3 GSM系统中的话音编码技术
6.4.4 GSM系统中话音处理的一般过程
6.5 GSM的信令协议
6.5.1 GSM的无线信令接口协议
6.5.2 GSM的地面信令接口协议
6.6 接续和移动性管理
6.6.1 概述
6.6.2 位置更新
6.6.3 呼叫建立过程
6.6.4 越区切换与漫游
6.6.5 安全措施
6.6.6 计费
6.7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6.7.1 概述
6.7.2 GPRS的业务
6.7.3 GPRS的网络结构及其功能描述
6.7.4 GPRS的移动性管理和会话管理
6.7.5 GPRS的空中接口
习题与思考题
第7章 码分多址技术基础
7.1 扩频通信基础
7.1.1 概述
7.1.2 理论基础
7.1.3 扩频方法
7.1.4 直扩系统
7.1.5 跳频系统
7.2 地址码技术
7.2.1 m序列
7.2.2 Gold码
7.2.3 Walsh码
7.3 扩频码的同步
7.3.1 粗同步
7.3.2 细同步
习题与思考题
第8章 IS95系统
8.1I S95标准概述
8.1.1 IS95标准发展历程
8.1.2 IS?95系统频段
8.1.3 IS?95系统时间
8.2 IS95前向链路
8.2.1 前向链路信道结构
8.2.2 前向链路基本操作
8.2.3 导频信道
8.2.4 同步信道
8.2.5 寻呼信道
8.2.6 前向业务信道
8.2.7 功率控制子信道
8.2.8 随路信道
8.3 IS95反向链路
8.3.1 反向链路信道结构
8.3.2 反向链路基本操作
8.3.3 反向接入信道
8.3.4 反向业务信道
8.4 IS95中的功率控制技术
8.4.1 功率控制概述
8.4.2 功率控制分类
8.4.3 反向链路功率控制
8.4.4 前向链路功率控制
8.5 IS95中的软切换技术
8.5.1 切换概述
8.5.2 导频集合
8.5.3 导频的搜索与测量
8.5.4 切换参数与消息
8.5.5 IS-95系统中的软切换流程
8.5.6 IS-95B系统中的软切换
8.5.7 导频集的维护
8.6 IS-95中的登记与漫游管理
8.6.1 登记注册
8.6.2 漫游管理
8.7 基于IS-95标准的系统概述
8.7.1 网络结构及系统接口
8.7.2 协议结构
习题与思考题
第9章 3G技术概述
9.1I MT-2000的主要目标和要求
9.2 IMT-2000的发展历程
9.3 3G系统承载的业务
9.4 3G系统的基本特征
9.4.1 系统频段
9.4.2 系统结构
9.5 3G系统中支持的新技术
9.5.1 高效的信道编码技术
9.5.2 智能天线技术
9.5.3 软件无线电技术
9.5.4 多用户检测与干扰消除
9.5.5 全IP的核心网
9.6 3G标准化进程及其演进策略
9.6.1 标准化组织
9.6.2 标准化现状
9.6.3 3G系统演进策略
9.7 3G主要技术标准概述
9.7.1 WCDMA技术标准
9.7.2 cdma2000技术标准
9.7.3 TD-SCDMA技术标准
习题与思考题
第10章 cdma2000 1x系统
10.1 概述
10.2 cdma2000体系结构
10.2.1 总体结构
10.2.2 移动台
10.2.3 空中接口
10.2.4 无线接入网
10.2.5 A接口
10.2.6 电路域核心网
10.2.7 分组域核心网
10.3 cdma2000空中接口概述
10.3.1 cdma2000空中接口协议结构
10.3.2 系统频段与系统时间
10.3.3 空中接口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10.4 cdma2000 1x空中接口物理层
10.4.1 cdma2000 1x物理层的主要特性
10.4.2 cdma2000 1x前向链路信道组成
10.4.3 cdma2000 1x前向链路的差错控制技术
10.4.4 cdma2000 1x前向链路中的扩频码
10.4.5 cdma2000 1x前向链路发射分集
10.4.6 cdma2000 1x前向链路信道结构
10.4.7 cdma2000 1x前向链路扩频调制
10.4.8 cdma2000 1x反向链路信道组成
10.4.9 cdma2000 1x反向链路中的差错控制
10.4.10 cdma2000 1x反向链路中的扩频码
10.4.11 cdma2000 1x反向链路信道结构
10.4.12 cdma2000 1x反向链路扩频调制
10.5 cdma2000 1x空中接口第二层概述
10.5.1 MAC子层
10.5.2 LAC子层
10.6 cdma2000 1x空中接口第三层概述
10.6.1 信令结构及层间接口
10.6.2 三层信令消息流程
10.7 cdma2000 1x中的功率控制与系统切换
10.7.1 cdma2000 1x中的功率控制技术
10.7.2 cdma2000 1x中的系统切换
10.8 cdma2000 1x网络技术概述
10.8.1 cdma2000 1x系统网络结构
10.8.2 cdma2000 1x系统分组域网络技术
习题与思考题
第11章 WCDMA和TDD/CDMA系统介绍
11.1 概述
11.2 WCDMA的标准体系
11.3 WCDMA的信道结构
11.3.1 专用传输信道
11.3.2 公共传输信道
11.3.3 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11.3.4 物理信道
11.4 WCDMA的链路
11.4.1 信道化码
11.4.2 扰码
11.4.3 上行链路扩频
11.4.4 下行链路扩频
11.4.5 调制
11.5 WCDMA中的信道编码、功率控制和切换
11.5.1 WCDMA的信道编码
11.5.2 功率控制
11.5.3 切换
11.6 WCDMA的网络结构
11.6.1 网络结构
11.6.2 系统接口
11.7 TDD/CDMA介绍
11.7.1 TDD系统的概念
11.7.2 TDD模式的优点
11.7.3 TDD模式的缺点
习题与思考题
第12章 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12.1 B3G系统的展望
12.2 B3G系统中的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12.2.1 OFDM系统结构
12.2.2 串并变换
12.2.3 子载波调制
12.2.4 OFDM系统关键技术
12.3 B3G系统中的MIMO技术
12.3.1 空间复用技术
12.3.2 空间分集技术
12.4 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项目简介
12.4.1 VSF?OFCDM系统
12.4.2 IEEE 802.16
12.4.3 IEEE 802.20
12.4.4 MATRICE
12.5 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㈡ FRU,FRL如何设置,是怎样占用半速率和全速率的
这两种方式的选择需要网络与终端同时支持,也就是说半速率模式的选择只靠手机是没有用的,只有运营商也开启半速率模式时才有可能奏效。
对于运营商而言,半速率模式可以牺牲话音质量来增加信道容量,应该说事实上半速率模式是运营商通常用于缓解话务负担的手段之一,对最终用户没有太大影响。
手机全速率(Full Rate),是一种GSM网络语音的编码方式,用于GSM手机基于全速率13Kbps的语音编码和发送,可以获得更好更清晰的语音质量(接近Qos4.7),需要网络服务商开通此项网络功能手机才能配合实现。
GSM网络若支援此功能,此功能将会自动打开。
使语音更清晰,听得更真切。
手机半速率(Half Rate),该方法能更有效地利用频谱,从而使蜂窝网络的容量加倍。
说白了就是在网络繁忙时,抢线能力提高。
㈢ GSM语音全速率与半速率到底是多少具体算法是
因此一个载频可提供8个全速率或16个半速率业务信道(或两者的组合)并包括各自所带有的随路控制信道。(1)话音业务信道 载有编码话音的业务信道分为全速率话音业务信道(TCH/FS)和半速率话音业务信道(TCH/HS),两者的总速率分别为22.8和11.4kbit/s。 对于全速率话音编码,话音帧长20ms,每帧含260比特,提供的净速率为13kbit/s。 (2)数据业务信道 在全速率或半速率信道上,通过不同的速率适配、信道编码和交织,支撑着直至9.6kbit/s的透明和非透明数据业务。用于不同用户数据速率的业务信道,具体有: 9.6kbit/s,全速率数据业务信道(TCH/F9.6) 4.8kbit/s,全速率数据业务信道(TCH/F4.8) 4.8kbit/s,半速率数据业务信道(TCH/H4.8) ≤2.4kbit/s,全速率数据业务信道(TCH/F2.4) ≤2.4kbit/s,半速率数据业务信道(TCH/H2.4) 数据业务信道还支撑具有净速率为12kbit/s的非限制的数字承载业务。 在GSM系统中,为了提高系统效率,还引入额外一类信道,即TCH/8,它的速率很低,仅用于信令和短消息传输。如果TCH/H可看作为TCH/F的一半,则TCH/8便可看作 为TCH/F的一半,则TCH/8使可看作为TCH/F的八分之一。
㈣ 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格式是什么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