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信号源
1. 关于码分复用的正交问题
数据通信系统或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传输媒体的带宽或容量往往超过传输单一信号的需求,为了有效地利用通信线路,希望一个信道同时传输多路信号,这就是所谓的多路复用技术(MultiplexiI1g)。采用多路复用技术能把多个信号组合起来在一条物理信道上进行传输,在远距离传输时可大大节省电缆的安装和维护费用。频分多路复用FDM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和时分多路复用TDM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IIg)是两种最常用的多路复用技术。 举个例最简单的例子: 从A地到B地 坐公交2块。打车要20块 为什么坐公交便宜呢 这里所讲的就是“多路复用”的原理。 1 .频分复用 (FDM) 频分复用按频谱划分信道,多路基带信号被调制在不同的频谱上。因此它们在频谱上不会重叠,即在频率上正交,但在时间上是重叠的,可以同时在一个信道内传输。在频分复用系统中,发送端的各路信号m1(t),m2(t),…,mn(t)经各自的低通滤波器分别对各路载波f1(t),f2(t),…,fn(t)进行调制,再由各路带通滤波器滤出相应的边带(载波电话通常采用单边带调制),相加后便形成频分多路信号。在接收端,各路的带通滤波器将各路信号分开,并分别与各路的载波f1(t),f2(t),…,fn(t)相乘,实现相干解调,便可恢复各路信号,实现频分多路通信。为了构造大容量的频分复用设备,现代大容量载波系列的频谱是按模块结构由各种基础群组合而成。根据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建议,基础群分为前群、基群、超群和主群。①前群,又称3路群。它由3个话路经变频后组成。各话路变频的载频分别为12,16,20千赫。取上边带,得到频谱为12~24千赫的前群信号。②基群,又称12路群。它由4个前群经变频后组成。各前群变频的载频分别为84,96,108,120千赫。取下边带,得到频谱为 60~108千赫的基群信号。基群也可由12个话路经一次变频后组成。③超群,又称60路群。它由5个基群经变频后组成。各基群变频的载频分别为420,468,516,564,612千赫。取下边带,得到频谱为312~552千赫的超群信号。④主群,又称300路群。它由5个超群经变频后组成。各超群变频的载频分别为1364,1612,1860,2108,2356千赫。取下边带,得到频谱为812~2044千赫的主群信号。3个主群可组成 900路的超主群。4个超主群可组成3600路的巨群。频分复用的优点是信道复用率高,允许复用路数多,分路也很方便。因此,频分复用已成为现代模拟通信中最主要的一种复用方式,在模拟式遥测、有线通信、微波接力通信和卫星通信中得到广泛应用。 2.时分多路复用 若媒体能达到的位传输速率超过传输数据所需的数据传输速率,则可采用时分多路复用TDM技术,也即将一条物理信道按时间分成若干个时间片轮流地分配给多个信号使用。每一时间片由复用的一个信号占用,而不像FDM那样,同一时间同时发送多路信号。这样,利用每个信号在时间上的交叉,就可以在一条物理信道上传输多个数字信号。这种交叉可以是位一级的,也可以是由字节组成的块或更大的信息组进行交叉。如图2.12(b)中的多路复用器有8个输入,每个输入的数据速率假设为9.616ps,那么一条容量达76.8kbps的线路就可容纳8个信号源。该图描述的时分多路复用四M方案,也称同步(Synchronous)时分多路复用TDM,它的时间片是预先分配好的,而且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各种信号源的传输定时是同步的。与此相反,异步时分多路复用1DM允许动态地分配传输媒体的时间片。 时分多路复用TDM不仅仅局限于传输数字信号,也可以同时交叉传输模拟信号。另外,对于模拟信号,有时可以把时分多路复用和频分多路复用技术结合起来使用。一个传输系统,可以频分成许多条子通道,每条子通道再利用时分多路复用技术来细分。在宽带局域网络中可以使用这种混合技术。 3.波分多路复用 (WDM) 光的波分多路复用是指在一根光纤中传输多种不同波长的光信号,由于波长不同,所以各路光信号互不干扰,最后再用波长解复用器将各路波长分解出来。所选器件应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抗电磁干扰、功耗小、体积小、重量轻、器件可替换性强等优点。光源输出的光信号带宽为40nm,在此宽带基础上可实现多个通道传感器的大规模复用。 4 码分多址(CDMA) 码分多址通信原理: 码分多址(CDMA,Code-DivisionMultiple Access)通信系统中,不同用户传输信息所用的信号不是靠频率不同或时隙不同来区分,而是用各自不同的编码序列来区分,或者说,靠信号的不同波形来区分。如果从频域或时域来观察,多个CDMA信号是互相重叠的。接收机用相关器可以在多个CDMA信号中选出其中使用预定码型的信号。其它使用不同码型的信号因为和接收机本地产生的码型不同而不能被解调。它们的存在类似于在信道中引入了噪声和干扰,通常称之为多址干扰。 在CDMA蜂窝通信系统中,用户之间的信息传输是由基站进行转发和控制的。为了实现双工通信,正向传输和反向传输各使用一个频率,即通常所谓的频分双工。无论正向传输或反向传输,除去传输业务信息外,还必须传送相应的控制信息。为了传送不同的信息,需要设置相应的信道。但是,CDMA通信系统既不分频道又不分时隙,无论传送何种信息的信道都靠采用不同的码型来区分。 类似的信道属于逻辑信道,这些逻辑信道无论从频域或者时域来看都是相互重叠的,或者说它们均占用相同的频段和时间。 更为详细的、更为系统的介绍 CDMA是码分多址(Code-DivisionMultiple Access)技术的缩写,是近年来在数字移动通信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先进的无线扩频通信技术,它能够满足市场对移动通信容量和品质的高要求,具有频谱利用率高、话音质量好、保密性强、掉话率低、电磁辐射小、容量大、覆盖广等特点,可以大量减少投资和降低运营成本。 CDMA最早由美国高通公司推出,近几年由于技术和市场等多种因素作用得以迅速发展,目前全球用户已突破5000万,我国也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开通了CDMA电话网。 CDMA的技术持点 1.CDMA是扩频通信的一种,他具有扩频通信的以下特点: (1)抗干扰能力强。这是扩频通信的基本特点,是所有通信方式无法比拟的。 (2)宽带传输,抗衰落能力强。 (3)由于采用宽带传输,在信道中传输的有用信号的功率比干扰信号的功率低得多,因此信号好像隐蔽在噪声中;即功率话密度比较低,有利于信号隐蔽。 (4)利用扩频码的相关性来获取用户的信息,抗截获的能力强。 2.在扩频CDMA通信系统中,由于采用了新的关键技术而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1)采用了多种分集方式。除了传统的空间分集外。由于是宽带传输起到了频率分集的作用,同时在基站和移动台采用了RAKE接收机技术,相当于时间分集的作用。 (2)采用了话音激活技术和扇区化技术。因为CDMA系统的容量直接与所受的干扰有关,采用话音激活和扇区化技术可以减少干扰,可以使整个系统的容量增大。 (3)采用了移动台辅助的软切换。通过它可以实现无缝切换,保证了通话的连续性,减少了掉话的可能性。处于切换区域的移动台通过分集接收多个基站的信号,可以减低自身的发射功率,从而减少了对周围基站的干扰,这样有利于提高反向联路的容量和覆盖范围。 (4)采用了功率控制技术,这样降低了平准发射功率。 (5)具有软容量特性。可以在话务量高峰期通过提高误帧率来增加可以用的信道数。当相邻小区的负荷一轻一重时,负荷重的小区可以通过减少导频的发射功率,使本小区的边缘用户由于导频强度的不足而切换到相临小区,使负担分担。 (6)兼容性好。由于CDMA的带宽很大,功率分布在广阔的频谱上,功率话密度低,对窄带模拟系统的干扰小,因此两者可以共存。即兼容性好。 (7)COMA的频率利用率高,不需频率规划,这也是CDMA的特点之一。 (8)CDMA高效率的OCELP话音编码。话音编码技术是数字通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OCELP是利用码表矢量量化差值的信号,并根据语音激活的程度产生一个输出速率可变的信号。这种编五马方式被认为是目前效率最高的编码技术,在保证有较好话音质量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容量。这种声码器具有8kbit/S和13kbit/S两种速率的序列。8kbit/S序列从1.2kbit/s到9.6kbit/s可变,13kbit/S序列则从1.8kbt/s到14.4kbt/S可变。最近,又有一种8kbit/sEVRC型编码器问世,也具有8kbit/s声码器容量大的特点,话音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CDMA存在的问题 (1)在小区的规划问题上,虽然CDMA无需频率规划,但它的小区规划却并非十分容易。由于所有的基站都使用同一个频率,相互之间是存在干扰的,如果小区规划做得不好,将直接影响话音质量和使系统容量打折扣,因而在进行站距、天线高度等方面的设计时应当小心谨慎。 (2)其次,在标准的问题上,CDMA的标准并不十分完善。许多标准都仍在研究才四制定之中。如A接口,目前各厂家有的提供IS一634版本0,有的支持Is-634版本。还有的使用Is-634/TSB-80。因此对于系统运营商来说,选择统一的A接口是比较困难的。 (3)由于功率控制的误差所导致的系统容量的减少。 CDMA的发展:在3G中的应用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3G)的技术发展和商用进程是近年来全球移动通信产业领域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3G技术标准有三种,分别是TD-SCDMA、WCDMA和CDMA2000。其中TD-SCDMA属于时分双工(TDD)模式,是由中国提出的3G技术标准;而 WCDMA和CDMA2000属于频分双工(FDD)模式,WCDMA技术标准由欧洲和日本提出,CDMA2000技术标准由美国提出 5.空分多址 (SDMA) 空分多址 空分多址(SDMA),也称为多光束频率复用。它通过标记不同方位的相同频率的天线光束来进行频率的复用。 SDMA系统可使系统容量成倍增加,使得系统在有限的频谱内可以支持更多的用户,从而成倍的提高频谱使用效率。
2. 雷达接收机中,正交IQ信号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正交IQ信号的具体作用如下:
1、IQ的调变信号由同相载波和90度相移的载波相加合成,在电路上下直接牵涩到载波相位的改变,所以比较容易实现。
其次,通常IQ图上只有几个固定点,简单的数字电路就足以腾任编码的工作。而且不同调变技术的差异只在于IQ图上点的分布不同而已,所以只要改变IQ编码器,利用同样的调变器,便可得到不同的调变结果。
2、 IQ解调变的过程也很容易,只要取得和发射机相同的载波信号,解调器的方块图基本上只是调变器的反向而已。
从硬件的开点而言,调变器和解调器的方块图上,没有会因为IQ值的不同(不同的IQ调变技术)而必须改变的部份,所以这两个方块图可以应用在所有的IQ调变技术中。
(2)正交信号源扩展阅读:
IQ信号来源:
最早通讯是模拟通讯,假设载波为cos(a),信号为cos(b),那么通过相成频谱搬移,就得到了:cos(a) *cos(b) =1/2【cos(a +b) -cos(a -b)】。
这样在a 载波下产生了两个信号,a+b和a-b,只要把载波a 和信号b 相乘,之后他们各自都移相90度相乘,之后相加,就能得到a-b 的信号,即正交IQ信号,所以IQ 信号本质是正弦波模拟信号。
3. 什么是同向分量,什么是正交分量 它们怎么会形成IQ信号 IQ信号究竟是什么 俗语解释!
同向分量和正交分量是矢量的方向问题,同相分量就是与矢量方向相同的信内号分量容;正交分量就是与矢量信号正交(相位相差90°,,可以理解为与同相分量相互垂直);
用矢量表述信号,可以完整地描述信号的幅度、频率和相位。矢量作为一个图解工具,矢量是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的旋转的箭头。
箭头的长度代表信号的峰值幅度。逆时针旋转方向为正方向。箭头与横轴正半轴的夹角为相位。信号周期对应于箭头旋转一周的时间。信号每秒钟完成旋转的次数对应于信号频率。
(3)正交信号源扩展阅读:
与普通S端子模拟信号相比,把色度(C)信号里的蓝色差(b)、红色差(r)分开发送,其分辨率可达到600线以上。
三个电缆中使用的模拟接口是用来保存视频信号的不同要素, 不同的RGB模拟分量视频信号标准,使用大量带宽进行信号和这些标准不施加任何形式的限制,该决议或颜色深度。
简单说,它是一种模拟信号,有高清分量信号,比标清分量的带宽高,可以向下兼容,但标清分量接口不能接收高清分量的信号。但无论是高清还是标清分量,都是模拟接口。
4. 一般通信里所说的两个信号正交是个什么概念
正交信号的自相关函数具有理想冲击函数的形式,互相关函数为零。然而由能量守恒原理知道,这样的理想信号是不存在的。因此,需要对发射信号进行优化设计,使得信号的自相关旁瓣和互相关尽可能低。
被用于数字信号处理的很多领域,比如:数字通信系统、雷达系统、无线电测向中对到达时间差异的处理、相关脉冲测量系统、天线波束形成的应用、信号边带调制器等等。实际表示复数变量使用实部和虚部两个分量。
(4)正交信号源扩展阅读
正交信号校正法(OSC)由Svante Wold(1998年)最先提出,随后 Jonas Sj Oblom(1998年)、Claus A.Andersson(1999年)、Tom Fearn(2000年)、
Johan A.westerhuis(2001年)、Héctor C. Goicoechea (2001年)、Robert N. Feudale(2002年)及黄健荣(2003年)等先后对这种预处理方法作了改进与发展。
正交信号校正法(OSC)主要用于近红外光谱矩阵的预处理,其基本思想是:利用数学上正交的办法,将原始光谱矩阵X中与待测品质Y不相关的部分信息滤除。换句话说就是X中被滤除的信息是与待测品质Y在数学上正交的。因此,正交信号校正法能确保被滤除掉的信息与待测品质无关。
5. 基于STM32和DDS芯片实现的正交信号发生器
使用的ad9854 行么
#include "ad9854.h"
unsigned char table9854[8];
void delay(uint32_t t)
{
unsigned int i=0;
while(t--)
for(i=0;i<=1000;i++);
}
void Port_IO_Init(void)
{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 ;
GPIO_InitStruct.GPIO_Mode = GPIO_Mode_Out_PP ;
GPIO_InitStruct.GPIO_Pin = MASTER_RESET_PORT | IO_UPDATE_PORT | FBH_PORT | RD_PORT | WR_PORT | SHAPED_LEYING_PORT ;
GPIO_InitStruct.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
RCC_APB2PeriphClockCmd (RCC_APB2Periph_GPIOA | RCC_APB2Periph_GPIOC, ENABLE );
GPIO_Init (CTRL_PORT, &GPIO_InitStruct);
GPIO_InitStruct.GPIO_Pin = ADDRESS_PORT | DATA_PORT ;
GPIO_Init (DAD_PORT, &GPIO_InitStruct);
}
void send_byte(unsigned char add,unsigned char data)
{
WR(1);
delay(2);
ADDRESS(add);
delay(2);
WR(0);
delay(2);
DATA(data);
delay(2);
WR(1);
delay(2);
delay(20);
IO_UPDATE(0);
delay(20);
IO_UPDATE(1);
delay(20);
IO_UPDATE(0);
delay(20);
}
void ad9854_ftw1 (uint64_t f)
{
send_byte(FTW1_6,(((uint64_t)(f*256)/100000000))&(0x0000000000ff));
send_byte(FTW1_5,(((uint64_t)(f*65536)/100000000))&(0x0000000000ff));
send_byte(FTW1_4,(((uint64_t)(f*16777216)/100000000))&(0x0000000000ff));
send_byte(FTW1_3,(((uint64_t)(f*33554432)/1953125))&(0x0000000000ff));
send_byte(FTW1_2,(((uint64_t)(f*2147483648)/1953125))&(0x0000000000ff));
send_byte(FTW1_1,(((uint64_t)(f*549755813888)/1953125))&(0x0000000000ff));
}
/*void ad9854_dfw (void)
{
send_byte(DFW_6,0x00);
send_byte(DFW_5,0x00);
send_byte(DFW_4,0x00);
send_byte(DFW_3,0x0f);
send_byte(DFW_2,0x55);
send_byte(DFW_1,0x55);
send_byte(RRC_3,0xf0);
send_byte(RRC_2,0x10);
send_byte(RRC_1,0xf5);
}
void ad9854_ftw2 (uint64_t f)
{
send_byte(FTW2_6,((uint64_t)((f*256)/280000000))&(0x0000000000ff));
send_byte(FTW2_5,((uint64_t)((f*65536)/280000000))&(0x0000000000ff));
send_byte(FTW2_4,((uint64_t)((f*16777216)/280000000))&(0x0000000000ff));
send_byte(FTW2_3,((uint64_t)((f*4294967296)/280000000))&(0x0000000000ff));
send_byte(FTW2_2,((uint64_t)((f*1099511627776)/280000000))&(0x0000000000ff));
send_byte(FTW2_1,((uint64_t)((f*281474976710656)/280000000))&(0x0000000000ff));
}
*/
void ad9854v(float v)
{
if(v>=1)
{
table9854[6]=0xff;
table9854[7]=0xff;
}
else
{
table9854[6]=((uint16_t)(v*4096))/256;//??
table9854[7]=((uint16_t)(v*4096))%256;//???????256
}
send_byte(OSKI_2,table9854[6]); //0~11? 2^12 1V (x/4096)*1=K x=4096k
send_byte(OSKI_1,table9854[7]);
send_byte(OSKQ_2,table9854[6]);
send_byte(OSKQ_1,table9854[7]);
}
void init_9854(void)
{
Port_IO_Init();
MASTER_RESET(0);
delay(200);
MASTER_RESET(1);
delay(200);
MASTER_RESET(0);
delay(2);
send_byte(REFCLK,0x01);
delay(2);
send_byte(MOD,0x02);
delay(2);
send_byte(PD,0x00);
delay(2);
send_byte(OSK_S,0x40);
delay(2);
send_byte(UDCLK_1,0x20);
delay(2);
IO_UPDATE(0);
delay(20);
IO_UPDATE(1);
delay(20);
IO_UPDATE(0);
delay(20);
}
/******************* (C) COPYRIGHT 2012 tc shh *****END OF FILE***************/
#ifndef _AD9854_H_
#define _AD9854_H_
#include "stm32f10x.h"
#define PAR1_H 0x00 //Phase Adjust Register#1<13:8>
#define PAR1_L 0X01 //Phase Adjust Register#1<7:0>
#define PAR2_H 0X02 //Phase Adjust Register#2<13:8>
#define PAR2_L 0X03 //Phase Adjust Register#2<7:0>
#define FTW1_6 0X04 //Frequency Tuning Word1<47:40>
#define FTW1_5 0X05 //Frequency Tuning Word1<39:32>
#define FTW1_4 0X06 //Frequency Tuning Word1<31:24>
#define FTW1_3 0X07 //Frequency Tuning Word1<23:16>
#define FTW1_2 0X08 //Frequency Tuning Word1<15:8>
#define FTW1_1 0X09 //Frequency Tuning Word1<7:0>
#define FTW2_6 0X0A //Frequency Tuning Word2<47:40>
#define FTW2_5 0X0B //Frequency Tuning Word2<39:32>
#define FTW2_4 0X0C //Frequency Tuning Word2<31:24>
#define FTW2_3 0X0D //Frequency Tuning Word2<23:16>
#define FTW2_2 0X0E //Frequency Tuning Word2<15:8>
#define FTW2_1 0X0F //Frequency Tuning Word2<7:0>
#define DFW_6 0X10 //Delta Frequency Word<47:40>
#define DFW_5 0X11 //Delta Frequency Word<39:32>
#define DFW_4 0X12 //Delta Frequency Word<31:24>
#define DFW_3 0X13 //Delta Frequency Word<23:16>
#define DFW_2 0X14 //Delta Frequency Word<15:8>
#define DFW_1 0X15 //Delta Frequency Word<7:0>
#define UDCLK_4 0X16 //Update Clock<31:24>
#define UDCLK_3 0X17 //Update Clock<23:16>
#define UDCLK_2 0X18 //Update Clock<15:8>
#define UDCLK_1 0X19 //Update Clock<7:0>
#define RRC_3 0X1A //Ramp Rate Clock<19:16>
#define RRC_2 0X1B //Ramp Rate Clock<15:8>
#define RRC_1 0X1C //Ramp Rate Clock<7:0>
#define PD 0X1D //Power Down:DC,DC,DC,Comp PD,0,QDAC PD,DAC PD,DIG PD
#define REFCLK 0X1E //REFCLK:DC,PLL Range,Bypass PLL,RM4,RM3,RM2,RM1,RM0
#define MOD 0X1F //MOD:CLR ACC1,CLR ACC2,Triangle,SRC QDAC,M2,M1,M0,Int Update Clk
#define OSK_S 0X20 //OSK&SERIAL COM:DC,Bypass Inv Sinc,OSK EN,OSK INT,DC,DC,LSB First,SDO Active
#define OSKI_2 0X21 //Output Shape Key I Mult<11:8>
#define OSKI_1 0X22 //Output Shape Key I Mult<7:0>
#define OSKQ_2 0X23 //Output Shape Key Q Mult<11:8>
#define OSKQ_1 0X24 //Output Shape Key Q Mult<7:0>
#define OSKRR 0X25 //Output Shape Key Ramp Rate<7:0>
#define QDAC_2 0X26 //QDAC<11:8>
#define QDAC_1 0X27 //QDAC<7:0>
#define DAD_PORT GPIOC
#define CTRL_PORT GPIOA
#define ADDRESS_PORT GPIO_Pin_0 |GPIO_Pin_1 |GPIO_Pin_2 |GPIO_Pin_3 |GPIO_Pin_4 |GPIO_Pin_5
#define DATA_PORT GPIO_Pin_6 |GPIO_Pin_7 |GPIO_Pin_8 |GPIO_Pin_9 |GPIO_Pin_10 |GPIO_Pin_11 |GPIO_Pin_12 | GPIO_Pin_13
#define MASTER_RESET_PORT GPIO_Pin_0
#define IO_UPDATE_PORT GPIO_Pin_1
#define FBH_PORT GPIO_Pin_2 //fsk/bpsk/hold
#define RD_PORT GPIO_Pin_3
#define WR_PORT GPIO_Pin_4
#define SHAPED_LEYING_PORT GPIO_Pin_5
#define MASTER_RESET(x) x? GPIO_SetBits ( CTRL_PORT , MASTER_RESET_PORT ) : GPIO_ResetBits ( CTRL_PORT , MASTER_RESET_PORT )
#define IO_UPDATE(x) x? GPIO_SetBits ( CTRL_PORT , IO_UPDATE_PORT ) : GPIO_ResetBits ( CTRL_PORT , IO_UPDATE_PORT )
#define FBH(x) x? GPIO_SetBits ( CTRL_PORT , FBH_PORT ) : GPIO_ResetBits ( CTRL_PORT , FBH_PORT )
//#define RD(x) x? GPIO_SetBits ( CTRL_PORT , RD_PORT ) : GPIO_ResetBits ( CTRL_PORT , RD_PORT )
#define WR(x) x? GPIO_SetBits ( CTRL_PORT , WR_PORT ) : GPIO_ResetBits ( CTRL_PORT , WR_PORT )
#define SHAPED_LEYING(x) x? GPIO_SetBits ( CTRL_PORT , SHAPED_LEYING_PORT ) : GPIO_ResetBits ( CTRL_PORT , SHAPED_LEYING_PORT )
#define ADDRESS(x) GPIO_Write (DAD_PORT , ((x&(ADDRESS_PORT)) | (GPIO_ReadOutputData (DAD_PORT) & 0xffc0)))
#define DATA(x) GPIO_Write (DAD_PORT , (((x<<6)&(DATA_PORT)) | (GPIO_ReadOutputData (DAD_PORT) & 0xc03f)))
void init_9854(void);
void ad9854_ftw1 (uint64_t f);
void delay(uint32_t t);
//void ad9854_ftw2 (uint64_t f);
#endif
/******************* (C) COPYRIGHT 2012 tc shh *****END OF FILE***************/
6. 正交信号源设计
正交信号的
奥k那好的
找到再
7. 不能使用商业化DDS开发板或模块等成品制作一个正交扫频信号源
可以利用AD9850集成DDS芯片来制作类似于商业化的DDS开发板,效果好的话应该能够实现以上要求
8. 如何保证信号源的正交特性
用锁相环试试
9. 怎样比较好的理解IQ正交调制
一个信号有三个特性随时间变化:幅度、相位或频率。然而,相位和频率仅仅是从不专同的角度去观察属或测量同一信号的变化。人们可以同时进行幅度和相位的调制,也可以分开进行调制,但是这既难于产生更难于检测。但是在特制的系统中信号可以分解为一组相对独立的分量:同相(I)和正交(Q)分量。这两个分量是正交的,且互不相干的。
正交幅度调制(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lation)是一种在两个正交载波上进行幅度调制的调制方式。这两个载波通常是相位差为90度(π/2)的正弦波,因此被称作正交载波。这种调制方式因此而得名。
QAM调制器中I和Q信号来自一个信号源,幅度和频率都相同,唯一不同的是Q信号的相位与I信号相差90o。